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淋巴结转移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颈淋巴结转移瘤的病理学特点,为判断颈淋巴结起源未明转移瘤(metastasis of unknownorigin,MUO)的可能原发部位提供参考性诊断思路。方法:对275例颈淋巴结转移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一般性分析,对其中235例已知原发瘤部位病人的颈淋巴结侧住、转移瘤的组织学类型与原发瘤部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男性MUO率(19.01%)显著高于女性(9.77%)(P〈0.05)。(2)男、女性病人年龄分布均较广泛。(3)Ⅰ~Ⅴ组颈淋巴结转移瘤所在区域与其原发器官淋巴引流区基本相符,而Ⅵ组转移瘤的原发部位除一些常见部位(如肺、乳腺、甲状腺、肾、上消化道)外,还可来自腹、盆腔等远处引流区域且转移至左侧显著多于右侧(P〈0.01)。(4)男性有4个组织学类型,依次为鳞癌、腺癌、未分化癌、髓样癌,相对应的原发瘤部位有16个,女性除上述类型外,还有黑色素瘤共5个组织学类型,相对应的原发瘤部位有15个。结论:颈淋巴结转移瘤的原发部位十分复杂,在寻找其原发部位时除要想到每一区域淋巴结回流的常见部位,任何其他可能的原发灶位置也必须系统地回顾,尤其对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瘤。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确定cN0喉癌前哨淋巴结术中标识的可行性及其预测cN0喉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性。方法:使用亚甲蓝对未经治疗的cN0期喉癌32例行前哨淋巴结术中标识,并作快速冰冻病理与手术后常规石蜡切片病理对照,观察冰冻病理与常规病理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喉癌32例中30例(93.8%)成功检测出前哨淋巴结49枚,平均每例1.7个。前哨淋巴结冰冻病理阳性11例,转移率为36.7%,常规颈淋巴结病理均证实有转移;非前哨淋巴结转移4例。隐匿转移率13.3%。组间比较显示(P<0.05),SLN检出在Ⅱ区LN最多。结论:亚甲蓝示踪法能有效地对cN0喉癌进行SLN定位,并准确的评价颈部淋巴结转移状况,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可为减少手术创伤、提高生存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声门上型喉癌cN0颈部各区淋巴结早期转移的规律,并为高选择颈清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26例声门上型喉癌cN0的病例行选择区性颈清扫术。术后颈部标本均在新鲜情况下,以术中分区标记部位予以分割、固定后送病理切片。术前的TNM分期和术后病理的结果按颈部淋巴结分区和原发肿瘤的分化程度行统计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单侧择区性颈清扫14例,双侧性择区性颈清扫12例。共计行38侧择区性颈清扫。其中8例行单侧颈外侧清扫:其中4例T2、4例T3;6例行单侧肩胛舌骨上颈清扫:其中3例T1、3例T2;11例行双侧颈外侧清扫:其中8例T3、3例T4;1例T4行双侧颈后外侧清扫。共收集到9例病例淋巴结转移阳性,阳性率为34.6%。其中单侧转移6例,占23.1%;双侧转移3例占11.5%。共发现阳性淋巴结14枚,在各区的分布为Ⅱ区10(71.4%)枚其中Ⅱa区3(21.4%)枚Ⅱb区7(50.0%)枚;Ⅲ区3(21.4%)枚;Ⅳ区1(7.1%)枚。转移的9例患者在TNM分期中T2单侧转移2例:2枚在瘤体主侧Ⅱ区;T3单侧转移3例:3枚在瘤体主...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伴随着对颈淋巴引流和头颈部肿瘤生物学行为认识的进步,颈清扫术经历了从经典性到改良性,进而到晚近的颈择区性和超选择性(superselective)清扫术的发展[1]。近年来,随着颈择区性清扫术的进步其适应证得以拓展,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模式尚存在争议,晚期颈部转移癌手术治疗的探讨等问题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50例CN。期PTC的临床资料。结果pN+219例(48.67%),pN。231例(51.33%)。转移淋巴结的分布以Ⅵ区最常见,为46.22%(208/450)(单侧甲癌41.08%,双侧甲癌58.09%);其次是Ⅱa、Ⅲ、Ⅳ区:分别为4.44%(20/450),6.00%(27/450),8.89%(40/450),Vb区较少淋巴结转移,为2.22%(10/450),而I区清扫2例均未见转移。当肿瘤直径≥1.0em、侵犯包膜或多灶性、男性、年龄〈45岁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另外,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者,患侧33.57%(48/143)Ⅱa、Ⅲ、Ⅳ区淋巴结发生转移;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对侧Ⅵ区10.48%(13/124)发生转移。结论PTC最常发生Ⅵ区淋巴结转移,其次为Ⅱa、Ⅲ、Ⅳ区,建议初次手术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当肿块直径≥1.0cm、肿瘤侵犯甲状腺包膜或Ⅵ区淋巴结转移超过3枚以上时,应适当扩大淋巴结清扫的范围(1Ⅱa~Ⅳ区)。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时,建议清扫对侧Ⅵ区淋巴结;位于甲状腺上极时,建议清扫患侧Ⅱa、Ⅲ、Ⅳ区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清扫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2010年1月~2011年1月初治的16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血清TSH与颈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范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t检验、Logistic模型及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6.3%(77/166),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cm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4.804和2.018,P均<0.05)。癌灶最大直径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最佳临界点为0.55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8和0.60,曲线下面积0.741(95%CI:0.667~0.81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直径越大,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就越大,且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也越大,肿瘤直径可作为手术清扫范围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cN(0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导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01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根据淋巴结的阳性结果选择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清扫标本作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高,本组为(20/21)。原发灶侵出包膜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高,本组为(13/34)。结论:对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对淋巴结阴性者,要密切随访,尤其是原发灶侵出包膜者。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4例27侧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行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做术前前瞻性CT检查,术后与病理结果对照,评价CT扫描与临床触诊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分析CT诊断颈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总结认为CT扫描评价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明显优于临床触诊,可以检出60.0%的由临床触诊漏诊的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0.
前哨淋巴结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处理时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应用于cN0病例的临床依据和应用原则。方法依据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前哨淋巴结的特性,术中以亚甲蓝为示踪剂,清除染色阳性组淋巴结,然后行常规的颈淋巴节清扫术,观察前哨淋巴结区域组淋巴结转移占全颈淋巴结转移的比率,对比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与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清除转移淋巴结的差异。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前哨淋巴结为气管周围淋巴结、颈部同侧Ⅲ,Ⅳ区淋巴结。结论分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cN0病例既可起治疗作用,又可用于评价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以确定是否行全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Nlb甲状腺乳头状癌V区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性颈清扫(Ⅱ~V区)的cNlb且V区临床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93例的临床资料,颈清扫淋巴结标本按颈部分区收集并送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93例中,Ⅱ、Ⅲ、Ⅳ及V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8.1%(54/93)、68.8%(64/93)、73.1%(68/93)和16.1%(15/93),多因素分析显示Ⅱ~V区同时转移与否是影响V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32.3%VS7.3%,OR=4.3,P=0.027)。结论术中冰冻切片或术前CT评价Ⅱ~Ⅳ区非同时阳性时,cN1b且V区临床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无需常规行V区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753在检测口腔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蛋白在32例口腔癌患者中的表达。结果:P53在淋巴结Ⅰ区、Ⅱ区、Ⅲ区与Ⅳ区、Ⅴ区比较有明显差异。采用P53蛋白表达对口腔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比常规病理检出率高。结论:1753表达对识别早期口腔癌颈部淋巴结微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46例cN0单侧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癌灶数量、肿瘤直径、腺外浸润情况、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T分期等,总结cN0单侧PTC患者患侧及对侧CLNM的规律,并应用x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侧及对侧CLNM发生率分别为32.6%(15/46)和21.7%(10/46),在对侧转移的患者中,仅对侧发生CLNM者占70.0%(7/10).其中T1、T2期患者共发生CLNM 20例(48.8%,20/4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不合并HT与患侧CLNM有关(P<0.05),所有临床病理因素均与对侧CLNM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直径>1 cm(OR=4.890,P=0.044)是患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HT(OR=0.086,P=0.034)是患侧CLNM的保护因素;多灶癌(OR=7.60,P=0.038)是对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仅发生患侧CLNM和仅发生对侧CLNM的患者中,合并HT时更易发生对侧CLNM(P<0.05).结论 在cN0单侧PTC患者中,患侧CLNM最为常见,也可仅发生对侧CLNM;T1、T2期患者CLNM率较高,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rophylactic 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PCND);肿瘤直径>1 cm时,建议行患侧PCND;肿瘤为多灶癌、合并HT时,行对侧PCND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诸多临床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85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患者的各个临床因素、生存情况和术后淋巴结病检转移情况,分析后者与前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血清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无淋巴结转移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组。结论:直肠癌的临床特征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联系,了解这些联系有利于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以及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诸多临床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85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患者的各个临床因素、生存情况和术后淋巴结病检转移情况,分析后者与前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血清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无淋巴结转移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组。结论:直肠癌的临床特征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联系,了解这些联系有利于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以及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膀胱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以及影响膀胱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研究1998年至2012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共522例,分析其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以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522例术前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患者(包括5例原位癌),99例存在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19.0%,T1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3.7% (6/164),T2期10.5%(17/160),T3期36.7% (40/107),T4期41.9% (36/86).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部位为髂内/闭孔淋巴结(77/99,77.8%),其次是髂外淋巴结(35/99,35.4%).清扫的淋巴结总数平均11.6个(1~51个),阳性淋巴结占淋巴结总数的比例平均为44.1%.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分期(P<0.01,OR2.71,95% CI2.13 ~3.44)和肿瘤分级(P<0.01,OR 3.81,95% CI 1.66~8.74)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吸烟史、体重等因素均无相关性.结论:淋巴结转移是膀胱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发生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分级和分期呈正相关,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髂内/闭孔淋巴结,其次是髂外淋巴结;膀胱根治性切除以及双侧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是膀胱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旨在提高早期检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方法采用高频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对65例确诊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前腋窝淋巴结检查,先用二维超声观察腋窝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结构、内部回声,再运用CDFI观察其血流情况。结果65例乳腺癌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对切除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证实其中39例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26例无淋巴结转移。二维超声显示转移性淋巴结发生形态及内部回声的改变,长短比(US)≤2,皮质增厚,髓质减少甚至消失;非转移性淋巴结皮质呈窄带状,与髓质界限清晰,呈皮质狭窄型。CDFI显示转移性淋巴结血流信号丰富,大多位于周边;非转移性淋巴结仅显示少量血流,且多位于中央。结论转移性淋巴结在二维灰阶超声与CDFI上有特征性表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较准确地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痛的临床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首治的11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例,探讨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大小、有无完整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有无被膜外侵犯等临床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共42例(35.9%),平均年龄为(40±9)岁,癌灶最大径中位数为0.75 cm;无转移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5±10)岁,癌灶最大径中位数为0.70 cm;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年龄及癌灶最大径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分类树检验提示年龄≤43岁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年龄>43岁者.性别、有无完整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有无被膜外侵犯等临床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年龄≤43岁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且随着癌灶增大转移的概率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超声结合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32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148枚淋巴结行超声检查,同时对淋巴结在超声引导下行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分析甲状腺癌术后颈部淋巴结的超声特征表现.结果 148枚淋巴结中有119枚淋巴结为转移性.占穿刺淋巴结的80.4%,非转移性淋巴结29枚,占19.6%.转移性淋巴结中有34.5%出现在Ⅲ组,有40.3%出现在Ⅳ组.转移性淋巴结表现为类圆形,呈等回声或偏高回声结节,回声分布不均匀,淋巴结内部有钙化,血流信号2~3级.若根据超声表现为短轴/长轴〉0.5,回声分布不均,淋巴结内部有钙化,淋巴结内血流信号2~3级其病理诊断为转移性和非转移性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甲状腺癌术后颈部转移淋巴结在形态、内部回声结构及血流分布等方面有较为特征性表现,同时结合超声引导下的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可对颈部淋巴结的病理性质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