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阳虚体质与阳虚证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在研究主体、界定前提、演变过程、研究目的等方面两者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在形成因素上二者又有相通之处。阳虚体质指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研究的主体是"人";阳虚证指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临床表现的证候,研究的是"病",是疾病过程中的一定阶段。阳虚体质影响着阳虚证的形成、发展与转归。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阳虚体质中应用方面的研究状况。探讨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够对该项技术在阳虚质研究中的合理应用有所启示,使之在中医体质领域的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阳虚体质中的应用方面进行综述。结果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阳虚质者的成像特点、疗效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阳虚质人群的热成像特征及相关机制方面缺乏系统有效的研究。结论积极探索并完善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体质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阳虚体质是一种阳气不足,表现为虚寒特征的体质类型,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位列偏颇体质第3位。长期怕冷是阳虚体质人群最显著的表现,严重影响到阳虚体质人群生命质量。本文从生物物理学、生理生化、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等现代研究角度,梳理并阐明阳虚体质畏寒怕冷的客观机制,为传统中医理论提供现代诠释依据。  相似文献   

4.
阳虚体质对很多疾病具有易感性,在病程中疾病传变及转归亦具有倾向性,引起一系列阳虚症状。近年来各位医家对阳虚体质因病机都有所阐述,随着子午流注学说的推广,阳虚体质病理机制及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现从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与人体脏腑气血运行关系、子午流注学说与阳虚体质关系等方面阐述阳虚体质的病因病机,并例举相关典型案例来佐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桂附地黄丸干预阳虚体质的临床疗效和探讨桂附地黄丸干预阳虚体质的疗效机制。方法纳入健康和亚健康 人群阳虚体质62例,以排除疾病对体质的影响,将阳虚体质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生活方式指导,试验组在生活 方式指导的基础上给予桂附地黄丸干预1个月,评价研究对象的阳虚体质评分;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方法对阳虚体质干预 前后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寻找阳虚体质干预前后血浆内源性差异代谢产物。结果试验组干预1个 月后阳虚体质转化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代谢组学结果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后可提高阳虚体质血液中乳酸、缬氨酸、脯 氨酸、3-羟基丁酸、精氨酸的含量。在生活方式指导的基础上给予桂附地黄丸干预除了提高阳虚体质血液中乳酸、缬氨酸、脯氨 酸、3-羟基丁酸、精氨酸含量外,还可提高丙氨酸、谷氨酰胺、α-葡萄糖、异亮氨酸、甜菜碱和丙二醇的含量。结论桂附地黄丸改 善阳虚体质状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丙氨酸、谷氨酰胺、α-葡萄糖、异亮氨酸、甜菜碱和丙二醇的含量,改善能量代谢紊乱, 增加机体产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阴虚体质、阳虚体质大学生与人体能量代谢的关系。方法:以河南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鉴别阴虚和阳虚体质人群,运用意大利COSME公司的Quark PFT ergo心肺功能测试仪进行两种体质人群的能量代谢的测定。结果:阴虚体质组静息代谢数值明显高于阳虚体质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体质与人体静息代谢有关,阴虚体质人群能量代谢高,阳虚体质人群能量代谢相对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阳膏干预治疗亚健康阳虚体质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选择80例亚健康阳虚体质病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温阳膏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金匮肾气丸治疗,进行疗效比较。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观察4个疗程。结果在疾病总疗效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在症状改善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阳膏干预治疗亚健康阳虚体质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刘飞  张鹏  吴淡娟  赵明海  纪婷婷 《重庆医学》2016,(34):4775-4778
目的 应用核磁共振(NMR)波谱学的代谢组学方法,检测中医体质分类中阳虚体质与平和体质的血浆代谢物,研究阳虚体质中特征代谢物的特点.方法 收集阳虚体质与平和体质各8例的血液样品,采用横向豫驰时间的分布曲线磁共振脉冲序列(CPMG)采集血液样品数据,观测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阳虚体质组与平和体质组血浆内源性差异代谢产物.结果 血浆中的代谢产物,与平和体质组相比,在阳虚体质组中乳酸(shift 1.33;t=-3.018)、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shift 1.26;t=-2.849)、脂肪酸(shift 2.25;t=-3.325)、氧化三甲胺(shift 3.26;t=-5.217)、N-乙酰糖蛋白(shift 2.03;t=-4.684)水平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而磷脂酰胆碱(shift 3.22;t=3.901)、葡萄糖(shift 3.42;t=3.390)与谷氨酰胺(shift 2.12;t=5.177)水平都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 阳虚、平和体质不仅存在体内生物合成与分解中能量代谢、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的差异,也存在神经递质、脏腑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正怕冷、关节痛、咳嗽、腹泻,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却有着共同原因——阳虚体质。为什么阳虚体质会出现这些症状呢?下面我就详细来了解一下。所谓阳虚体质,指的就是由于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以形寒肢冷等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体内的小太阳缺少光和热了。  相似文献   

10.
阳虚质是以阳气不足、虚寒为主要特征,其与脾、肾关系极为紧密。近年来,肠道菌群作为人体“第二基因组”,有关其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和应用。阳虚质和菌群失调在致病因素、易患病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可以通过扶正温阳的干预方式,纠正相关疾病中表现为阳虚者的阳虚体质状态,改善其肠道微生态紊乱状态,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扶正温阳法主要通过中医外治法、针灸推拿和中医汤药等方面来改善阳虚质肠道菌群中菌群的数量、种类等来调节肠道菌群分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研究中存在研究样本量少,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主要针对阳虚证辨证的研究,对于阳虚体质的研究鲜有报道的情况,故有待今后能更多开展肠道菌群与阳虚质实验和临床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扶正温阳法”对阳虚质的影响,探讨阳虚质者红外热图的共性规律,分析判断“扶正温阳法”干预阳虚质人群的疗效。方法 纳入30例阳虚质患者给予益气温阳药物在大椎、肾俞(双侧)、命门等进行穴位贴敷,分别在干预前后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定督脉、腰部、腹部、双手及双足局部温度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阳虚体质患者的督脉、腰部、腹部、双手、双足温度均升高(P<0.05),阳虚体质局部温度得以改善。结论 本研究发现“扶正温阳法”可诱发循经热传导现象,通过调节热能代谢而起到调治阳虚体质的作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用来辅助评价阳虚质的治疗效果,对临床指导制定阳虚质人群的干预方案疗效判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阴虚阳虚大鼠模型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阴虚阳虚状态下体温中枢调节过程是否受到影响,本文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观察阴虚和阳虚大鼠模型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变化,发现阴虚大鼠冷敏神经元比例上升,阳虚大鼠热敏神经元比例上升,两者的神经元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X~2=18.41,P<0.01),阴虚和阳虚组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都低于对照组,神经元对热刺激的耐受性也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阴虚和阳虚大鼠体温中枢调节功能有一定程度下降,并伴有产热一散热失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患者中医体质辨识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精液参数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9月1日-2017年11月30日期间在宁波市中医院男科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46例,年龄20~45岁。通过回收患者所填写的《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临床症状调查表》、《中医体质观察表》,记录患者一般信息、精液常规以及中医体质情况等结果,再经过相关统计学处理,分析患者基本信息、中医体质及精液常规相关结果之间的统计学关系。 结果 ①146例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患者中,各体质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气郁质17.59%、气虚质16.67%、血瘀质11.58%、阴虚质11.34%、阳虚质10.88%、痰湿质9.72%、湿热质9.49%、平和质7.87%、特禀质4.86%。②在相关精液参数与主要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中,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或者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后可知,气郁质与非气郁质、阴虚质与非阴虚质患者的精子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气虚质与非气虚质患者的精子总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向运动精子及正常形态精子比例与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之间不相关(均P>0.05)。 结论 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其精子浓度分别与气郁质、阴虚质有相关性,精子总活力与气虚质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及与相关体检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医体质调查表对442例体检中发现高血压的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判断,及其与心电图和肾功能关系的分析。结果湿热质(25.8%),痰湿质(22.6%),气虚质(16.7%),平和质(15.6%),阳虚质(5.2%),阴虚质(5.0%),阳盛质(2.5%),气郁质(2.5%),瘀血质(2.3%),血虚质(1.6%),肾虚质(0.0%)。其中偏质占84.4%。高血压组患者心电轴异常、心电传导阻滞、电压异常的人数比例高于低血压组和正常组患者(P0.05),而低血压组和正常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所占比例高于高血压组患者(P0.05)。高血压平和质患者中心肌缺血和心电传导异常比例非常高。而痰湿质和湿热质肾功能异常所占人数比例偏高。结论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以偏质为主。高血压可能对心电图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大样本的中医体质辨识资料,探讨日照市体检人群体质分布规律并提出健康指导。方法采用沈阳瑞康健康管理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联合开发的瑞康中医体质辨识判定软件3.0和4.0对3146位体检人群进行体质辨识。结果根据标准化的九种中医体质量表,3130例中单一体质的分布按人数多少排列依次为:平和质1404例、阳虚质532例、湿热质261例、气虚质229例、痰湿质182例、阴虚质172例、血瘀质165例、气郁质133例、特禀质52例;单一体质1027例,占32.8%,单一体质中,除平和质外,阳虚质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湿热质和气虚质;两种或两种以上体质兼夹者2103例,占67.2%;阳虚兼气虚质121例(3.9%),阳虚兼血瘀质84例(2.7%),湿热兼痰湿质75例(2.4%)。结论单一体质中,除平和质外,阳虚质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湿热质和气虚质。兼夹体质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体质的分布当中占有相当比例,兼夹体质中两种体质兼夹还有一定倾向性,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着体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将5 582例社区老年志愿者分为高血压病组及非高血压病组。采用中医体质调查问卷,对其进行中医体质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5 582例老年人中,高血压病患者占55.2%,非高血压病者占44.8%;高血压病组平和质562例(18.2%),偏颇体质2 521例(81.8%),非高血压病组平和质467例(18.7%),其余共2 032例(81.3%)。进一步分析发现,高血压病组偏颇体质主要是痰湿质,非高血压病组偏颇体质主要是气虚质,两组之间体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高血压病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的模型中,痰湿质为独立危险因素;在高血压病与中医体质类型及相关因素关系的模型中,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痰湿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脂异常、年龄及血糖为危险因素。结论 本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体质分布以偏颇体质多见,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是较为常见的体质类型;ALT、痰湿质、Hcy、血脂异常、年龄及血糖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根据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制定相应的防治干预方案,积极调整偏颇体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高血压病高危人群的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以及体质与证型关联性,为冠心病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在新疆阿克苏等5个地区10家医院收集生长于新疆或在新疆居住20年以上且经西医确诊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和(或)中医辨病为胸痹的住院患者660例,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对其实施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证型分类,分析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汉族、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均以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为主,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痰湿质、湿热质与汉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660例冠心病患者秽浊痰阻证387例占58.63%,非秽浊痰阻证273例占41.37%;③秽浊痰阻证以兼夹、虚实夹杂体质为主,两组体质比较其中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秽浊痰阻证与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相关性明显(P均<0.05)。结论饮食习惯是影响体质形成、证候类型的重要因素;秽浊痰阻证以偏颇体质、虚实夹杂体质为主,且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研究现今学生体质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教育部《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中医体质量表》对608例女大学生进行测试判定,并运用数理统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了《中医体质量表》608份,回收600份,量表回收率为98.6%,回收的600份量表全部有效,有效率为100%。(2)在600例女大学生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排序依次为:平和质(208例)、湿热质(180例)、阴虚质(78例)、气郁质(51例)、气虚质(36例)、阳虚质(31例)、血瘀质(9例)、痰湿质(7例)、特禀质(0例)。(3)9种体质类型的女大学生中,以平和质的体质健康标准为最好,其优秀率为59.61%,及格至良好率为39.90%,即及格以上者接近100%;在8种偏颇体质中,以血瘀质的体质健康标准为最差,其不及格率为88.89%,其次为气郁质,其不及格率为74.51%。(4)分别以体质测试等级是否优秀(≥86分)、及格至良好(60~85分)、不及格(≤59分)为因变量,以中医9种体质类型为自变量进行Forward逐步回归分析后,分别有平和质、湿热质2种和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3种及气郁质、血瘀质2种进入模型。【结论】女大学生中以平和体质为最多,并且其体质健康标准为最好,得分为优秀的人数为最多;不同偏颇体质可不同程度地干扰体质健康得分,中医体质与教育部《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体质特点,探讨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为高血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调查社区居民494例,其中高血压患者202例,通过统一制定的体质辨识表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对高血压和非高血压人群体质进行比较,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体重指数及血压控制达标与否等因素与体质类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体质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血压组男性痰湿质高于女性,女性阳虚质高于男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高血压组通过药物治疗,平和质体质人群的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非达标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病理体质特点是以阳虚质为主,男性与女性患者比较,阳虚质与痰湿质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平和质体质人群疗效较好。这些,提示了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一些特征,为防治高血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