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陕西省中医研究所,于本年10月27日至29日举行了1965年学术论文报告会。检阅了一年来的研究成果,交流了学术经验,将进一步促进中医的科学研究工作。由于全所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并按照中央关于把卫生工作的重点必须转向农村的指示,从而把研究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年来根据临床实践和实验室研究结果,共写出论文39篇,其中33篇在会上作了宣读,计有临床经验总结24篇,中药研究6篇,实验研究3篇。初步总结出了一些疾病的中医疗法,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内涵.方法 通过梳理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渊源,探讨中药归经理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而阐述归经的"经"的具体所指和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结论 中药归经理论是历代医家以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为指导,以临床所治病证的疗效为依据,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阐述中药作用机理的定位、定向理论.归经的"经"应指经脉为宜;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应指药物所化生的"药食之气".  相似文献   

3.
一枕:中医诊病切脉时所用的脉枕。 二气:中医阴阳学说中的阴阳二气。 三物:中药来源主要是植物、矿物和动物。 四气:中药的药性是寒、热、温、凉,称四气。  相似文献   

4.
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能、有毒无毒等,其并非是孤立的理论学说,而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是对来源于中药临床实践的高度概括,并反过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对"脏气"进行分类的"气分阴阳"学说,与临床组方的一般原则有相悖之处,与病机学说和中药学理论有所相违,其否定"气阴两虚"等证候的客观存在也不符合临床实际。"气分阴阳"学说是机械套用阴阳学说"一分为二"思维的产物,不能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甚至可能导致临证思维混乱,应当摒弃。  相似文献   

6.
试论目为肝之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玲 《光明中医》2007,22(11):12-14
"目为肝之窍"学说阐明并强调了目与肝的重要关系.前贤多从肝与目的生理关系而论,笔者立足于临床实践,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试从目为肝窍学说的渊源、病机,脏腑经络学说的关系而论,并提出了在继承与发展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采取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认识,以阐明"目为肝之窍"的科学内涵,促进中医眼科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德新教授多年来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尤其擅长脾脏象学说,在继承了传统的脾胃学说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对脾胃学说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阐发,在时代背景不断变化的现今社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其多年的教学及临床经验,结合实验研究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调脾胃安五脏"的学术思想,将脾胃学说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延伸。通过跟师出诊、研读导师学术著作、对导师进行深度访谈等学习方法,总结导师学术思想,凝炼导师学术特色,从学术思想的内涵、发展的渊源、立论依据以及学术特色等4个方面对导师"调脾胃安五脏"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药归经理论的本质一直存在争议,其在临床中的实际意义也说法不一,甚至部分学者对其客观性持怀疑态度。有学者试图通过现代实验学方法证实其科学性,但其结论与中医学的初始思想是否相吻合无从验证,因而难以被学界认可。基于中药学的归经理论和中药的药效学特点,融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总结认为,中药的归经理论是对中药药效作用的高度宏观概括,是中药对人体各个方面影响作用的综合结果,其中包涵着古代医家临床实践的结晶,并将其概括为"焦点"学说。  相似文献   

9.
通过运用"五运六气"学说治疗小儿难治性"狐惑病"的临床实践,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医学中"整体观念"思想,而且再次验证了"治病必求于本"之核心治疗大法。天地之气与个人生辰相结合而推算出的"五运六气"是以古代理论为基础的延伸与发展,在指导临床治疗疑难疾病起着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10.
指出中药用量标准研究的必要性,总结分析了中药用量规定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中药用量标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临床-实验-临床"的模式,即以临床处方数据的调研分析结果为主体,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分析,结合临床专家评定,在此基础上,以历代文献研究为参考,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中药用量范围,从而建立中药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中医各家学说》是高等中医专业教育的一门后期综合性提高课程,主要研究中医各种学说、学术流派、著名医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等。文章强调了《中医各家学说》课堂教学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中医思维能力、学术创新能力,以期促进学生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李檬 《河南中医》2008,28(2):11-12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其研究水平更直接关乎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发展。本文从藏象学说中五脏"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两个角度进行探讨,认为五脏的生理特性是中医的特征性内容。并通过对中医藏象学说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明了中医藏象学说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2020—2021年度,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主要在中医学古代学术流派、地域性学术流派、专科性学术流派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除此之外还有研究涉及学术流派研究中的共性问题。古代学术流派研究主要集中于丹溪学派、伤寒学派、易水学派等领域,深入挖掘其中的一些学术问题;地域性学术流派的研究与发展成为中医学术流派研究领域的热点,尤以江苏、上海、广东与黑龙江等地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专科性学术流派以针灸的学术流派研究较之其他各科更为系统、全面,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热点。从医学教育和学科发展角度来看,学术流派研究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学界已经开始使用多学科方法研究学术流派,并初步建立了相关评价指标和要素,促进学术流派的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虚挟瘀是衰老的主要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脏腑虚损是衰老的主要原因,脾肾两虚是正气亏损的主要方面,由虚致瘀,瘀进一步促进虚损,相互影响,加速衰老过程,因此瘀是加速衰老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中西医衰老学说、临床实践、实验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论证了“正虚挟瘀是衰老主要机制”的观点,并从免疫衰老、自由基代谢、DNA损伤修复等方面对补肾、补肾化瘀、补肾健脾化瘀各复方进行了比较研究,初步验证了正虚挟瘀可能是衰老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中药材的"一物多效"现象,分析现行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现状.依据多效中药"定向药效成分"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研究原则提出在功能分类评价下发现"定效Q-Marker"的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策略,旨在诠释中药在方剂中的选择性功效取向,准确评控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335-1338
2型糖尿病(T2MD)已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很多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发现"阴虚燥热"学说并不能完全用来解释和指导治疗T2MD,在临床上还存在着大量以痰湿内蕴为主要证型的T2MD患者,而运用祛痰化湿法治疗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作者查阅了近年来对痰湿内蕴型T2MD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对痰湿型T2MD的病因病机、体质、中药复方与单方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进行了梳理,为中医药防治T2MD提供了理论依据,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是临床上以气阴两虚为本,燥热为标的T2MD患者仍然多见,治疗时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辨证论治,发挥中西医各自长处,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一枕:中医诊病切脉时所用的脉枕。 二气:中医阴阳学说中的阴阳二气。 三物:中药来源主要是植物、矿物和动物。 四气:中药的药性是寒、热、温、凉。 四诊:中医诊病的方法是望、闻、问、切。 五昧:中药的味道是酸、苦、辛、甘、咸。  相似文献   

18.
"气"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病因病机阐述、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确定、方药选择、养生指导等多方面被广泛应用,但至今对于其科学本质的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深入整理分析发现一氧化氮(NO)在性状、来源、分布、功能等多方面与"气"具有相似性。既然有大量资料佐证NO与气存在着较为广泛的对应性关系,就有必要从临床角度对这种理论认识进行验证。故本文采用临床实验初步探讨了气与NO是否存在关系。实验结果虽然初步证明了NO与气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但从数值上看,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即NO的含量随着气虚程度的增减而升降。因此,对NO与气之间关系的探讨,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引入更多的指标体系,才能更好的反映两者的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新安医家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提出"入盐走肾脏"理论,对中药炮制辅料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些年来,学者对中药及相关经方盐制前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变化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初步阐释了中药"入盐走肾脏"炮制理论的科学内涵。根据近几年的文献研究,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变化角度对中药"入盐走肾脏"炮制理论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现代的研究手段对中药"入盐走肾脏"的炮制理论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源于中医传统知识与临床实践的中药新药发现研究策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中医药领域的无数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的文献,承载着中医防治疾病用药规律的丰富信息,是中医传统知识的载体,也是中药新药处方筛选的源头。中药新药处方筛选和发现是中药新药创制的首要环节。本文针对中药新药处方来源的现状,分析了文献处方筛选、经验方筛选、有效成分制剂等处方来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源于中医传统知识与临床实践的中药新药发现研究策略,分为数据库构建及分析、处方筛选及论证、处方的再验证三个步骤,即以中医传统知识与临床实践为基础,构建可分析的结构化的中医方剂及临床数据库,引进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经验进行分析,结合中医传统知识的专业判断和临床实践验证,从而确定中药新药研发的候选处方,为加快中药新药创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