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对本院1995—2006年收治的29例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平均获得10个月(8~12个月)以上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标准,颈前路减压组优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1.2%,颈后路减压组优4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69.2%。结论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引起脊髓神经根受压时,在颈椎前路手术切除椎间盘的同时去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颈椎外伤的MRI征象,评价MRI在急性颈椎外伤诊断中的价值及限度。方法收集急性颈椎外伤150例,均有MRI检查和X线平片,15例有CT片,采用14个参数进行分析记录。结果150例中MRI检出骨折51个,小关节脱位30个,椎体脱位35个;外伤性椎间盘突出40个,硬膜外血肿2例;脊髓损伤69例;脊髓受压迫20例;前、后纵韧带损伤21例;棘间韧带和黄韧带损伤15例;椎前血肿或水肿30例;椎旁和背侧软组织损伤40例;X线平片发现椎体骨折55个,椎体脱位35个;小关节脱位35例,附件骨折25个,椎前软组织肿胀20例。15例CT均发现骨折,小关节脱位,椎管狭窄。结论MRI在显示脊髓、韧带、椎间盘和软组织损伤方面优于CT和X线平片。MRI能全面反映颈椎各种损伤的病理特征,为评估颈椎稳定性提供充分的依据;MRI和X线片的骨折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CT应该用于复杂的颈椎骨折检查。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索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在建立颈椎病MR诊断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本院2020年10月-2023年3月诊断为颈椎病患者的MR图像514例,使用已有颈椎分割模型在轴面T2WI上分别预测硬膜囊、脊髓、椎间盘、后纵韧带和黄韧带,在矢状面T1WI和T2WI上预测颈椎椎体和椎间盘。由一位低年资放射科医生(阅片经验2年)修改标注,另一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阅片经验≥15年)对低年资医师的标注进行复核。按照颈椎病的不同诊断要点分别进行3D或2D深度学习分类模型训练,包括①颈椎椎体增生模型;②颈椎椎体滑脱模型;③颈椎间盘突出分类模型;④后纵韧带增厚模型;⑤黄韧带增厚模型。将模型输出结果导入R软件进行混淆矩阵分析及ROC曲线绘制,采用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ROC曲线下面积等评价5种模型的分类效能。结果:5种分类模型中诊断效能最好的是颈椎间盘突出分类模型,正确率0.90,灵敏度0.95,特异度0.85,ROC曲线下面积0.982。颈椎椎体增生和滑脱的正确率分别为0.81和0.80,灵敏度为0.74和0.76,特异度为0.84和1.0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和0.905。后纵韧带和黄韧带增厚的模型正确率分别为0.82和0.77,灵敏度为0.78和0.84,特异度为0.86和0.7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2和0.929。结论:本部分研究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了颈椎病MR的自动分类诊断模型,对颈椎椎体增生、滑脱、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增厚进行了分类模型训练,证明深度学习方法可以用于颈椎病MR的辅助诊断,为未来进一步探索建立颈椎病MR自动诊断模型及结构化报告的植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减压固定术后患者麻醉清醒后检查四肢活动良好,其后短时内(术后4h内)突发一过性四肢截瘫的发病、处理、预后情况,分析其发生的可能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41 ~61岁.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和钛板内固定术.减压节段:1例C5椎体,1例C6椎体,1例C5椎体+C6/7椎间盘.发生瘫痪时间为术后30 min~4 h.2例为完全性瘫痪,1例为不全瘫.全部患者发现截瘫后立即给予脱水、营养神经药物、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同时急症行颈椎MRI,均可见颈脊髓肿胀,未见明显血肿压迫脊髓. 结果 经早期药物治疗后2例患者截瘫在2h内完全缓解,未采用二次手术减压.1例患者药物治疗后24 h仍恢复不全,遂进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发现颈脊髓内高压,经减压术后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恢复,再次手术后1周脊髓功能基本恢复. 结论 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早期出现一过性四肢瘫痪除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外,还与术后颈脊髓肿胀及椎管减压空间有限有关.术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挽救脊髓功能,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5.
脊柱爆裂骨折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阐述脊椎爆裂骨折的X线、CT、MRI表现及其对治疗的指导作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脊椎爆裂骨折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其中颈椎14例,胸椎34例,胸腰椎交界处59例,腰椎13例;男89例,女31例,平均年龄33岁。伤后全部行X线正侧位片;90例CT平扫,其中41例行CT多平面重建;MRI平扫67例。结果:X线、CT表现为椎体高度减低,椎体纵或横形骨折崩解,终板骨折移位并突入椎管,椎管狭窄,椎板骨折,棘突间或椎弓间距增大;MRI同时还显示了脊髓受压信号异常及后纵韧带、棘间韧带、椎间盘的撕裂。结论:平片诊断爆裂骨折需与单纯压缩骨折鉴别,明确诊断需CT证实;CT、MRI能对爆裂骨折明确诊断;平片对指导治疗作用不大,CT有一定价值,爆裂骨折需行MRI检查以帮助决定外科手术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引起颈椎椎间孔狭窄的常见原因为椎间盘退行性变所引起的椎体骨质增生、骨赘形成以及关节突的增生和肥大等所致;我们在1986年2月至1987年2月一年间内,经CT检查证实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有23例,其中10例患者,后纵韧带骨化除了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压迫外,骨化可沿椎间盘后缘,向侧方延伸至椎间孔内,引起椎间孔狭窄,部分病人除了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外,同时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 一、一般临床资料 2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中,有10例韧带的骨化延伸至椎间孔内,其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47—62岁之间,病程均在1年以上;9例出现脊髓损害的症状,合并根性  相似文献   

7.
颈椎过屈性损伤的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颈椎过屈性损伤的影像表现,评价MRI表现的意义。方法31例颈椎过屈性损伤,平均年龄32岁,外伤史明确。全部病例在伤后不同时间行MRI扫描,MRI扫描前常规摄颈椎平片,部分行CT扫描。结果31例中17例伤及C4~6椎体,占55%,同时累及2个椎体4例,占13%。影像表现为棘突骨折、椎体前脱位、椎体宽界面压缩骨折、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屈曲泪滴样骨折5种类型。MRI同时显示24例后部复合韧带撕裂,3例后纵韧带和5例前纵韧带撕裂,16例椎间盘受压或碎裂变形,23例颈髓受压、形态信号异常,其中3例横断。结论MRI能反映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屈曲外力引起的颈椎和脊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MRI对脊髓、间盘、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的评价,是判断不同程度颈椎过屈性损伤椎体稳定性及预后的依据。MRI可反映颈椎过屈性损伤全部损伤机制及其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因其显露良好,减压彻底,被广泛应用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后缘骨赘形成,后纵韧带钙化,髓核组织突破后纵韧带进入椎管的颈椎病手术治疗。既往采用三面皮质髂骨,异体腓骨支撑进行术后重建。但存在植骨块塌陷,骨不愈合,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1]。我们采用钛网笼植骨,钢板固定治疗32例颈椎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患者后纵韧带的磁共振影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后纵韧带的磁共振影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4月的42例颈椎病的磁共振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磁共振检查提示后纵韧带骨化9例,后纵韧带肥厚17例,颈椎问盘脱出16例。16例行颈椎后路手术,26例行颈椎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平均改善率为61.8%,优11例,占31.4%;良14例,占40%;一般8例,占22.9%;差2例,占5.7%。结论:MRI对后纵韧带骨化、后纵韧带肥厚和颈椎问盘脱出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道两例颈椎黄韧带钙化症。例1,女67岁,右手麻木感及精细动作障碍4个月求诊。颈椎平片:于C3/4及C5/6水平部见颈椎病改变,脊髓造影(M)见C3/4~C6/7脊髓前方受压,CTM 与M 所见相同,C4/5及C7/6水平可见肥厚的黄韧带内多个小圆形钙化灶,脊髓前方及后外侧受压。例2,女65岁,三年前右手麻木感及右上、下肢无力,不能单独步行。颈椎平片示C4/5、C5/6颈椎病改变,CTM 见多个椎体骨刺及椎间盘突出,脊髓前方轻度受压,黄韧带肥厚及C5/6水平部右侧黄韧带内小圆形钙化影。作者指出,黄韧带钙化在高龄女性多见于颈椎,胸腰段未见报道,合并后纵韧带骨化者少,而合并颈椎间盘损害者多见。形成原因还不太明了,可能由于年龄的增加,发生营养和内分泌障碍及颈部运动所致的慢性机械性损伤  相似文献   

11.
脊柱爆裂骨折的分类主要依据X线检查,但其征象只能间接显示椎间盘和韧带的损伤。此外,急性期也难于评价神经组织的病理。作者分析了8例椎体爆裂骨折的尸体标本,男、女各4例,年龄21~58岁,其骨折多位于下胸椎和上腰椎。目前较通用的是根据Denis的三柱分类法。Denis特别强调中柱(即椎体的后半份,上、下椎间盘及后纵韧带)损伤的重要性。将爆裂骨折在X线上分为五型:A型,椎体呈一致性的压缩,后缘向椎管内突出;B型,上半部椎体压缩楔变并向后突出;C型,与B型相似,但压缩限于椎体下半部;D型,骨折的椎体发生旋转脱位,表示为后柱骨折;E型,骨折椎体呈明显的侧方楔变。  相似文献   

12.
颈椎后纵韧韧带骨化的X线诊断-附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一种颈椎后纵韧带发生骨样改变的疾病,解剖学上后纵韧带起自第二颈椎沿着椎体后缘下行至骶骨,由于后纵韧带在椎管内并靠近椎间孔,所以当发生骨化和增厚时使椎管前后径变窄,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四肢及腰部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四肢瘫痪,因本病胡临床上极易与脊髓型颈椎病相混淆,故应加以鉴别,本文收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15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MRI运动扫描分析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致压因素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张威江  汪桦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2):1134-1139
目的 探讨动态运动MR扫描揭示椎管内退变结构对脊髓的动力性致压作用,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作用。方法 在开放式MR机上,通过颈椎的多角度分次扫描、关节运动扫描和MR透视扫描3种方法检查60例颈椎病患者,分别观察退变结构在常规自然位、前屈位和后伸位时对脊髓的致压作用。结果 (1)椎管内退变结构在颈椎伸屈活动时常形成较自然位更加严重的脊髓压迫征象,而且它们间还有“动态叠加作用”。(2)椎间盘突出(29例)、椎体骨赘增生、椎体错位滑脱(7例)、后纵韧带增厚(36例)等在前屈位时常较自然位形成更明显的混合性致压物。(3)34例患者的退变黄韧带在后伸位时皱折凸入椎管,凸入黄韧带又可与脊髓前方致压物形成“钳夹效应”而严重压迫脊髓(9例)。(4)14例患者在伸屈活动时加重椎体的错位滑脱。(5)硬膜囊前间隙在前屈位(41例)和后伸位(16例)时较自然位变小;囊后间隙后伸位变小见于43例,前屈位对其影响较小(4例)。结论 颈椎病患者动态MR扫描不仅从形态上而且能从致病作用上显示出早期的、潜在性的、动态性的脊髓致压因素,从而起到较静态扫描更早期地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02年12月-2012年1月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26例,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27 ~ 62岁,平均39岁.骨折AO分型:B3.1型12例,B3.2型3例,C2.1型2例,C3.1型3例,C3.2型6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5例,C级7例,D级6例,E级2例.术前常规颅骨牵引,根据骨折脱位类型和脊髓损伤情况分别选择前方入路、后方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脱位矫正、椎体高度恢复和椎间植骨融合,以及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术中无大血管损伤或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术后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植骨块脱出或内固定断裂塌陷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2~ 24个月,平均16个月.本组2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得到矫正,恢复了正常颈椎序列、生理曲度和椎体高度.术后3~6个月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融合时间3.5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3例,C级5例,D级5例,E级7例,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 应根据下颈椎骨折脱位不同伤情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前路手术可以直接处理椎体或椎间盘损伤并即刻消除颈椎不稳;后路手术可以直接解除关节突脱位交锁,但需排除颈椎间盘损伤以避免复位时加重脊髓损伤;前后联合入路可以同时处理颈椎骨折脱位和椎间盘损伤,但手术创伤和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5.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病变是指在青少年时期,髓核组织经破裂的椎体终板突入椎体后缘松质骨内,造成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的局限性骨缺损,骨突环破裂,与椎体后缘分离的骨块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导致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的一种病变。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常与椎间盘突出钙化,后纵韧带骨化,撕脱性骨折等相混淆,作者就近年来收集的16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MRI对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CSM患者的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CT显示骨性椎管狭窄5例,其中先天性狭窄3例,椎体缘骨质增生22例,钩突和关节突关节增生20例,有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23例,后纵韧带及项韧带钙化13例。MRI显示椎间盘突出、变性28例,后纵韧带增厚21例,黄韧带增厚7例,全部病例脊髓不同程度受压,其中脊髓变性6例。结论 CT、MRI是重要的检查CSM的方法,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17.
颈椎后纵韧带发生骨样改变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生率较高 ,当发生骨化增厚时 ,使椎管的前后径变窄 ,压迫脊髓或神经根 ,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本文收集我院 1996年以来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2 3例 ,总结分析如下。材料和方法  本组 2 3例 ,男 16例 ,女 7例 ,年龄 42~ 74岁 ,平均年龄6 1岁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痛、上肢麻木等临床表现。图 1、2 女 ,45岁 ,不同层面的骨化影形态各异 ,图 1骨化影为孤立的圆形 ,图 2为半圆形 图 3 女 ,5 1岁 ,骨化与椎体后缘相连 ,两侧缘有切迹征象 图 4 男 ,5 3岁 ,骨化块向颈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轴位二维(two-dimensional,2D),多回波回复梯度回波(multiple-echo recalled gradientecho,MERGE)序列与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序列诊断颈椎病的差异性。资料与方法60例经临床证实为颈椎病患者均行轴位2DMERGE序列扫描,并与轴位FSE-T2WI图像对照,比较两种序列对椎间盘退变、椎管狭窄、神经孔变窄、黄韧带及后纵韧带增厚、灰质蝶形结构、脊髓变性、椎间盘纤维外环断裂及髓核退变诊断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该项检查,其中7例行手术治疗。FSE-T2WI与MERGE序列诊断椎间盘纤维外环断裂时两者的一致性较差,Kappa=0.356;两种序列诊断脊髓变性、髓核游离的一致性一般,Kappa分别为0.515和0.474;两种序列诊断椎间盘退变类型、椎管狭窄、神经孔变窄、黄韧带及后纵韧带增厚情况基本一致,Kappa均>0.75。MERGE序列显示椎间盘退变类型、灰质结构、脊髓变性时图像较清晰,图像评分结果与FSE-T2W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E-T2WI显示椎体结构及黄韧带、后纵韧带较清晰,其图像评分结果与MERGE序列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CT和MRI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CT、MRI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复习90例颈椎病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的CT和MRI(86例超低场,4例超导高场)影像,对其骨性结构和椎管内容物进行对比。结果: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的显示优于CT。颈椎管狭窄的CT显示优于MRI。后纵韧带骨化的CT显示优于MRI。MRI对脊髓受压程度的评估优于CT。CT能较好的评估术后减压范围和椎管扩大程度。MRI在术后六个月可用于预测脊髓功能的恢复。结论:CT和MRI对颈椎病的诊断和术后评估很在价值,二者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所致脊柱损伤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分析总结23例地震伤脊柱损伤的MRI表现。结果23例中,颈椎骨折3例,颈胸椎骨折1例,胸椎骨折9例,胸腰椎骨折3例,腰椎骨折3例,骶椎骨折1例,共34个椎体骨折。椎体骨挫伤12例;脊髓水肿、挫伤、血肿12例;椎间盘损伤4例;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1例,腰大肌、竖脊肌挫伤血肿8例。结论MRI能清楚显示地震伤脊柱损伤的各种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