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在我国尤其是中小城市,由于群众的医疗意识相对淡薄,并受交通、通讯等条件的限制,故发生AMI后就诊时间晚,或因就诊后办理住院等手续耽搁时间,常失去了溶栓的最佳时机.80年代Rentrop[1]成功地对AMI患者实施冠脉内链激酶溶栓治疗,标志着对于AMI的治疗已从预防、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被动阶段跨越到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室重构、突出挽救心肌的溶栓时代.笔者对进行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在不同溶栓时间的疗效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
吴远照 《当代医学》2009,15(21):53-54
本文对10a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发病距溶栓时间〈1h、1~3h、3~6h、6~12h、〉12h再通率分别为88.88%、76,47%、69.70%、46.43%、3846%。再通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43例,未发现消化道及颅内出血的病例。100例患者中共死亡7例:其中再通后死亡3例(室颤2例、再梗1例)、未通者4例。认为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切实有效,为提高溶栓的救治率关键是起病至救治的时间窗,同时把握好溶栓的治疗指征,做好严密的监测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分为溶栓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溶栓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住院并发症和住院死亡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溶栓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住院并发症和住院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溶栓组患者的心功能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减少其住院并发症,改善患者心功能和预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岩 《河北医学》2014,(4):686-688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点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溶栓治疗,依据溶栓时间点不同分为A组(发病≤2h)15例、B组(发病2-4h)25例、C组(发病4-6h)20例,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溶栓结果及心脏功能指标差异。结果:A组胸痛缓解≥70%的时间、ST段降低>50%的时间、心肌酶峰值前移的时间均明显优于B组、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LVEF、LVFS、LVPWae等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B组、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溶栓治疗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提高冠脉再通率,同时科学有效的护理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探讨溶栓治疗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AMI诊断标准的84例患者按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3组:早期静脉溶栓组、延迟静脉溶栓组、晚期静脉溶栓组,未接受溶栓者为对照组。分别于AMI急性期及恢复期测定血浆脑利钠肽(BN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1)急性期早期溶栓组、延迟溶栓组BNP及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晚期溶栓组BNP及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恢复期早期溶栓组、延迟溶栓组BN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晚期溶栓组BN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恢复期早期溶栓组、延迟溶栓组、晚期溶栓组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相关分析显示溶栓治疗时间与恢复期BNP值呈正相关(r=-0.62,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73,P<0.05)。结论冠状动脉阻塞时间越长,心室功能恢复越延迟;早期实行静脉溶栓治疗,能挽救濒死心肌,保护左心室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向智铨 《重庆医学》2006,35(10):939-940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段抬高时是否给予溶栓、不同溶栓治疗时间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院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距发病的时间分为A组(≤2h)、B组(2~12h)和C组(未溶栓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3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0%、45.7%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周死亡率分别为0%、20%、35.7%。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死亡率越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心电监护下,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不同时段溶栓的血管再通及并发症。结果:发病<2h溶栓成功率90%,发病2~6h,溶栓成功率81.8%,发病6~12h,溶栓成功率50%。结论:尽早溶栓治疗AMI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疗效,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8.
朱敏玲  李伟 《黑龙江医学》2002,26(9):702-7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 ,先天性畸形 ,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所致 ) ,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 ,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 ,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缺血达 1h以上 ,即可发生心肌梗死。本文以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及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为目的 ,从中探索最佳溶栓时间和剂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系 1996 - 0 6~ 1999- 0 8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 32例 ,男 18例 ,女 14例 ,年龄 41~ 6 5岁 ,平均 5 2 .3岁。 32例中18例为下壁心肌梗死 ,14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患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7例患者.对对照组中的患者进行尿激酶非溶栓治疗,而对治疗组中的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中患者的死亡率为29.63%,而治疗组中患者的死亡率为7.41%,明显更低;对照组中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有15例,占55.56%,而治疗组中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有6例,占22.22%,明显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尿激酶溶栓治疗,其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并且医疗消费不高,手术治疗更为安全可靠,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治疗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韦世奎 《中原医刊》2000,27(11):2-3
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溶栓距发病时间相关。现将我院收住的AMI患者在不同时间进行院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及0~35天病死率作对比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本院1999年1月~2000年4月收治的AMI患者共68例,均具典型的胸痛,经心电图动态演变,心肌酶升高的观察,符合AMI的诊断标准[1],均具有溶栓适应症[2]。据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 A、B、C、D4组。A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平均年龄(57.2±11.3)岁,溶栓距发病时间在 2h内;B组: 17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120例STE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为四组,A组≤2小时,B组2~4小时,C组4~6小时,D组6~12小时。结果四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0.9%、76.7%、72.2%、39.4%,前三组与后一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死率分别为0%、0%、2.8%、6.1%。结论血管再通率与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呈负相关,STEMI发病2小时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2~6小时次之,但对于发病时间6~12小时的患者溶栓治疗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结果40例患者中溶栓成功26例,再通率达65%。结论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后 ,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的病例 ,随机分为PCI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 ,观察溶栓后进行PCI对患者心脏功能、胸痛次数、住院天数、病死率、再梗死率的影响。结果 PCI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PCI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P <0 0 1) ,病程 1月左室射血分数 (LVEF)高于保守治疗组 (P <0 0 1) ,心功能改善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发病后 6月内胸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P <0 0 1) ,住院期间病死率与 6月内再梗死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后 ,作PCI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改善、胸痛发作次数减少。在无条件作急诊PCI的医院 ,溶栓后作补救性PCI是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吴伊风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148-14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通过绿色通道静脉溶栓的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应用急诊绿色通道早期静脉溶栓治疗AMI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再通率75%,其中发病〈3h再通率83.3%(40/48),〈6h75%(33/44),6—12h33.3%(2/6),〉12h0%(0/2)。5周病死率11%,再通组20%(4/75),未通组28%(7/25)。结论急诊绿色通道在完善急救的情况下可使AMI患者尽早静脉溶栓,明显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情况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将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治疗组,观察组患者为静脉溶栓治疗组,比较、分析和统计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临床统计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再通率(75.47%)、临床症状缓解率(83.02%)以及治疗总有效(94.34%)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62.26%、67.92%、88.68%),组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理想、安全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叶新源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155-156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判断再通率,观察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本组冠脉再通52例,再通率为60.46%(52/86);住院期间并发症有心衰2例,心源性休克4例,室颤3例,死亡7例(病死率为8.13%),其中3例为心源性休克,2例为室颤死亡,2例为心力衰竭。结论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溶栓性治疗是近年来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大进展,尤其是静脉溶栓简便易行、广泛使用的尿激酶溶栓疗法其疗效已被大家公认,但对老年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并不普遍,因为老年急性心梗的溶栓治疗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我们于2000~2004年共对29例老年急性心梗进行溶栓治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例行尿激酶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发病后溶栓开始时间分为<3小时,3-6小时,6-12小时3组.观察各组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以及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 结果 3小时内溶栓再通率72.73%,3-6小时溶栓再通率55.56%,6-12小时溶栓再通率25%.冠脉再通患者病死率7.14%,冠脉未通患者病死率30%.未见严重出血副作用.结论 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且发病时间越早溶栓再通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本组4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总的再通率63.4%,死亡病例1例。其中〈3h溶栓组再通率为77.8%,而3-6 h溶栓组为64.7%,6-12 h溶栓组为42.9%。〈3h溶栓组与3-6 h溶栓组再通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3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与6-12 h溶栓组再通率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溶栓后2h内出现心律失常8例(19.5%),溶栓24h有出血者2例(4.87%),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例,显微镜下血尿1例,低血压1例,1例因心源性休克死亡。结论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地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拯救濒死的心肌,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尿激酶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相跃帮  郑广智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4):3629-363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形成的,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的血栓形成。近年来,静脉内溶栓已被广泛应用于AMI的治疗。我院自1999年5月至2004年10月采用尿激酶(UK)溶栓治疗AMI 4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标准病人均为1999年5月至2004年10月在我院急诊住院的患者共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38岁75岁,平均(60.57±9.42)岁。确诊为AMI并符合下列条件:胸痛持续时间>30 min;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肢导≥0.1 mV,胸导≥0.2 mV);疼痛发作在发病12 h内;年龄在70岁以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