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秀清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38-313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收治的13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AT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血小板<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时,予以糖皮质激素或/和免疫球蛋白治疗,输注血小板只用于血小板<50×109/L并有明显出血倾向或紧急手术前。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指征而定。结论: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类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如无产科指征,以阴道分娩为宜;血小板<50×109/L时,应在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后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2.
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现将我院自1997~1998年收治的40例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年龄与孕产次 年龄22~39岁,其中15例经产妇,25例初产妇。1.2 分娩方式与新生儿体重 20例剖宫产,20例阴道分娩,新生儿体重在2 100~3 950克之间。1.3 治疗前血小板数及治疗情况 轻度(>50×10~9/L)30例,重度(<50×10~9/L)10例。均无齿龈出血、鼻衄、皮下瘀斑、外伤出血不止等,出凝血时间测定均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3.
<正>正常成年人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一般为4~10×109/L,中性粒细胞约占50%~70%。一般来说,当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9/L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或稍降低称为白细胞减少症。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96例,并根据孕期血小板计数分为4组,Ⅰ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50×10~9~100×10~9/L,Ⅱ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30×10~9~50×10~9/L,Ⅲ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10×10~9~30×10~9/L,Ⅳ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比较各组患者的疾病病因、妊娠期并发症及母婴分娩情况。结果 9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病因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4组中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及产后出血在4组中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围生儿足月低体重儿,颅内出血以及围生儿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体血小板数目越少,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越高。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复杂,且患者血小板数目越少,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44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岱  张学玲  金燕志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797-2799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影响母儿预后的因素及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3年我院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1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标准为孕期两次血小板<100×109/L。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者最多,占61.1%,其次为合并妊高征者(17.4%)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1.1%);各组之间发生产后出血的量无显著差异;分娩前血小板水平<50×109/L的27例孕产妇中,有8例为经阴道分娩,19例剖宫产分娩,其中2例采用全麻,1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7例腰麻,9例腰麻加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未出现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在围分娩期静脉应用地塞米松20 mg/d组分娩后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10 mg/d组(P<0.05)。结论:在围分娩期静脉应用地塞米松20 mg/d,有助于血小板水平的提高。在分娩前孕妇的血小板水平<20×109/L或伴有自发出血倾向,或胎儿血小板水平<50×109/L时,应首选剖宫产分娩,对于分娩前的血小板水平在(20~30)×109/L的产妇,可根据胎儿的大小、产妇宫颈b ishop评分等选择分娩方式,放宽剖宫产指征。血小板水平<50×109/L时,可在积极治疗血小板减少的前提下采用腰麻。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介素Ⅱ预防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白细胞介素 (rh IL - )预防肿瘤病人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自身交叉随机对照试验 ,其中 AB组 17例 ,BA组 15例。每组病人均化疗二个疗程。 A疗程化疗后加 rh IL - 治疗 ,5 0μg/(kg·d) ,于化疗结束后 2 4小时开始 ,臀部皮下注射 ,每天一次。连用 14天或直到血小板从最低点恢复至 >40 0× 10 9/L,B疗程仅接受化疗 ,同一病人两疗程的化疗方案和剂量相同。结果 :A疗程全组血小板平均数量 (15 5 .99± 43 .2 4× 10 9/L)较B疗程 12 0 .44± 3 9.49× 10 9/L)提高 (P<0 .0 1) ,A疗程血小板最高值 (2 3 3 .3 4± 72 .74× 10 9/L )较 B疗程 (15 9.0 9± 49.15× 10 9/L )提高 (P<0 .0 1)。结论 :rh IL - 对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有预防作用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并血小板减少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合并血小板减少(80×109/L以下)的1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10例均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5例急诊手术,5例延期手术。结果急诊手术患者中,1例在ICU治疗10d,血小板上升为130×109/L,1例术中出血、十二指肠损伤,经输血、止血、行空肠营养造瘘术治疗,血小板上升为126×109/L,其余3例手术顺利,血小板上升为(120~140)×109/L。延期手术患者术后血小板除2例年龄较大者上升为96×109/L,余均上升至正常范围,全部患者均成功取石。结论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合并血小板减少时,患者的胆管炎分级、手术史、CT诊断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对决定手术时间和方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HIV感染者30~60%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最近有报道大剂量地塞米松可治疗非HIV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本疗法尚未在HIV感染者中应用。本文对经短期地塞米松治疗后血小板数目升高的6例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作一报道。 6例HIV阳性病人患症状性血小板减少症1~24个月,对叠氮胸苷、氨苯砜、强的松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常规治疗无效。口服地塞米松10mg,每日4次治疗2~4天,4~34天内(平均17天)血小板数目升高到50×10~9/L以上,治疗后血小板数目峰值为63~248×10~9/L。其中4例复发,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久治无效的18例不明原因白细胞减少症和9例苯中毒患者进行了紫芝多糖的治疗观察。方法:对27名观察对象进行治疗前体检,并连续三天常规计数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苯中毒者计数血小板,其白细胞值均低于4×10~9/L,血小板均低于100×10~9/L。用药量为0.9~1.8g/d,口服,五周为一疗程,每周计数白细胞及其分类和血小板。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妊娠结局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中,最常见的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妊娠高血压疾病(PIH)和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GT患者不需特殊治疗,PIH及ITP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术前血小板<50×109/L可输浓缩血小板。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治疗上应视不同的病因、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分娩方式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及产科相关情况,当血小板<50×109/L或合并产科情况时,可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1.
陈克宽、邹伟明(广西职业病防治研究所),陈志宁(广西梧州市防疫站)报道:本文报道用蛤蚧蛇血片治疗职业性白细胞减少症25例临床观察。以治疗前后对比法评价疗效。疗效标准以WBC增加1×10~9/L以上者为显效,WBC增加0.6×10~9/L以上者为有效,WBC增加0.6×10~9/L以下者为无效。25例观察对象在治疗前WBC总数均低于4  相似文献   

12.
唐元明 《工企医刊》2001,14(1):64-65
1 病例报告例1,男,10岁。因发热伴双眼球结膜出血2天入院。无眼外伤史。查体:体温38℃,脉搏110次/min,呼吸26次/min。全身皮肤无皮疹,双眼球结膜可见片状出血,咽红,颈软,心肺腹无异常。外周血WBC9×10~9/L,中性0.83,嗜酸性粒细胞为0,血小板90×10~9/L。血培养:伤寒杆菌生长。根据药敏选用头孢三嗪、痢特灵治疗,患儿持续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1周后,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范围,双眼结膜出血也吸收消失,住院20天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3.
本例病人有确切的硝基苯接触史。接触前白细胞数正常。接触4个月后经数次化验,白细胞数低于正常(2.9×10~9/L~3.5×10~9/L)。经过一段时间脱离接触及短期治疗后,白细胞数恢复至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4.
张庆国 《中国校医》2005,19(6):643-64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血小板自身抗体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可在短期内恢复正常,但一些重症病例由于出现严重的黏膜出血,BPC低于20×109/L和/或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的危险,因而需要紧急治疗[1]。临床已证明,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5~7d即可升高血小板,特别适用于一些重症患者。我院对20例儿童重症ITP患者采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 VIG)治疗,获得较好疗效。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我院于2001~2004年收治的儿童重症ITP38例,均符合首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母儿预后。方法:按血小板记数分为≥10×109/L组和<10×109/L组,回顾性分析229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围产期结局。结果:两组间比较,<10×109/L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10×109/L组(P均<0.05)。AST、ALT、LDH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临床严重并发症方面,<10×109/L组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较≥10×109/L组显著增高(P均<0.05),而在产后出血、子痫、胎盘早剥、心功能不全、肺水肿、腹水的发病率及剖宫产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产后出血量<10×109/L组较≥10×109/L组显著增多(P<0.05)。两组在新生儿出生体重、1minApgar评分<7分的新生儿发生率、极低体重儿率及围产儿死亡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血小板减少影响患者的预后,但未发现与围产儿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6.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10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志炎  郦秀丽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779-1781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1995~2006年对诸暨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9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AT一般不需特殊处理。血小板<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和)免疫球蛋白治疗;输注血小板只用于血小板<50×109/L,且有明显出血倾向,或紧急手术前。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指征而定。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应视不同的病因、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以及病情的缓急状况,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相关处理措施。结果 66例患者中,单纯妊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47例(71.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例(19.7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6.06%),肝功能异常1例(1.52%)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1.52%)。12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中,7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8.33%),3例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00%)。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7例,其中剖宫产者产前平均血小板值低于50×10~9/L,平均出血量300 m L,阴道分娩者平均血小板值高于60×10~9/L,平均出血量200 m L;未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或死亡发生。结论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围产期疾病,应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分娩方式应根据血小板及母儿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8.
37岁。1984—1988年从事喷漆工作。1988年测车间空气中苯浓度为80—150mg/m~3。该患于1988年12月16日在室内喷一台大型成品车,连续工作10余小时,工作完后即感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次日晨起上述症状加重,到单位卫生所化验白细胞为2.6×10~9/L。于18日转本所门诊观察。除咽部略充血外无其它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5g/L,白细胞28×10~9/L,分类:中性分叶0.71,淋巴0.11,嗜酸性0.18。血小板206×10~9/L。尿便正常,便查虫卵(一)。肝功正常。免疫球蛋白IgG26.5g/L,IgE108mg/L,余皆正常。  相似文献   

19.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可加速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分化和成熟,并增加其数量及刺激骨髓向外周血释放,为了了解其在手术伴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意义,本文分析了我院在1994~1999年收治的24例手术伴白细胞减少症,以探讨其应用价值。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手术前检查血白细胞<4.0×10~9/L,红细胞及血小板大致正常,骨髓检查粒细胞系统正常,“成熟障碍”或代偿  相似文献   

20.
丙种反应性蛋白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新发  杨辉  董维 《现代医院》2005,5(8):17-18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并出血病人输注浓缩血小板的疗效与丙种反应性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46例恶性血液病及13例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并出血病人,共输注浓缩血小板113次,在输注前、输注后12~16h外周血小板计数、临床出血情况,分析丙种反应性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指标改变对输血小板效果的影响,全部59例被分为CRP正常组和CRP增高组。结果输注浓缩血小板后,外周血小板计数升高值:CRP增高组(12.16±8.27)×109/L较CRP正常组(28.65±10.34)×109/L低(P<0.01)。实体瘤组输血小板前后差值(29.44±11.07)×109/L较恶性血液病组(17.32±11.33)×109/L高(P<0.05),治疗3天后临床出血改善率79%。结论输注浓缩血小板,能提高外周血小板计数,临床止血效果明显,可防止或减少脑出血等严重事件的发生。CRP可能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又一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