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诱导过程中预测老年患者麻醉深度的精确程度。方法40例年龄60~80岁老年全麻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诱导,最初血浆靶浓度设置在0.5μg/L,每隔5 min增加0.5μg/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MOAA/S)评分为0后5 min停止。试验中监测患者BIS、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MOAA/S评分、靶控输注系统预测血浆部位浓度值。结果(1)BIS值随MOAA/S评分下降而下降,在MOAA/S评分为0~1、1~2、3~4、4~5时BIS值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在MOAA/S评分3~2时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在各级MOAA/S评分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IS、MAP、HR与MOAA/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IS监测下靶控输注不同浓度异丙酚对七氟烷MACBAR50的影响。方法:择期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5组(n=10),(即P0,P1,P2,P3和P4组),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分别为(0,1,1.5,2.0,2.5)μg/ml组。采用序贯法测定七氟烷使50%患者切皮时不发生交感反应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BAR50)。同时监测BIS值。结果:P0组七氟烷MACBAR50为(2.40±0.20)%,P1组为(2.14±0.24)%,P2组为(1.90±0.13)%,P3组为(1.68±0.16)%,P4组为(1.50±0.1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控输注浓度(1,1.5,2.0,2.5)μg/ml的异丙酚可分别降低七氟烷MACBAR5012.5%,20.8%,30.0%,37.5%。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可以降低七氟烷的MACBAR50,不同靶浓度异丙酚对七氟烷MACBAR50的影响不同,随着异丙酚靶浓度增大,七氟烷MACBAR50逐渐降低,BIS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丙泊酚诱导过程中,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效应室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后GCS评分为9~15分,拟行急诊开颅手术的患者19例。所有患者入室后行BIS及心电图、上臂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以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诱导,靶控效应室浓度从0.5μg/ml开始,当效应室达到设定浓度后增加0.5μg/ml,直到3.5μg/ml,记录基础值及每个浓度稳定时的BIS值、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呈直线负相关(r=-0.63,P<0.01),回归方程:BIS值=81.2-11.47×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μg/ml时,MAP降幅达到基础值的34.7%。结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呈负相关,可用于评估镇静深度。当效应室靶控浓度>3μg/ml,对轻中度颅脑损伤的MAP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不同全麻方式作用效果的比较,选择出一种较为平稳安全的方式,为临床合理应用丙泊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60例择期腹腔镜胆囊手术全麻患者,随机分为T、M、I3组.每组20例。T组诱导和维持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M组诱导和维持采用手控输注丙泊酚;I组诱导采用手控输注丙泊酚,维持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T、M、I组均给予芬太尼、司可林诱导,维库溴铵维持。常规监测心电图、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3组患者入室(T0),诱导后插管前(T1),插管后(T2)及拔管时(L)的NBP、HR及3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及各组患者术后发生躁动及恶心呕吐的例数。结果T组与其他2组比,拔管时生命体征波动最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相当,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更能平稳安全地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异丙酚靶控输注和七氟烷吸入2种麻醉方式在婴儿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ASAⅠ-Ⅱ级唇裂患儿30例分为2组,每组15例。 P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6u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S组:吸入七氟烷,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记录麻醉前、诱导后、手术开始即刻、术中30分钟、拔管后1分钟时各时间点血液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及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及麻醉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诱导前相比P组术中30分钟MAP、HR均明显降低,S组拔管后1分钟MAP、HR均明显增高,2组BIS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间比较拔管后1分钟MAP、HR、BIS均有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P组术后躁动1例,S组有8例;恶心呕吐S组有1例。结论:异丙酚TCI组术后清醒质量高;七氟烷组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二者均能安全有效应用于婴儿唇裂修复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冠脉搭桥手术的最佳剂量选择。方法选择行冠脉搭桥手术患者36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2例,分别靶控输注舒芬太尼0.5,1.0,1.5μg/L和丙泊酚0.5~2.0 mg/L,使脑电双频指数(BIS)保持在40~60范围内。劈胸骨后舒芬太尼靶浓度减少1/4。观察3组患者MAP、HR和丙泊酚用量的变化以及丙泊酚Ce改变的次数。结果相对于诱导前(T1),A组患者在劈胸骨时HR和MAP值(T4)显著升高(P〈0.05);相对于A组,C组在插管时(T3)MAP值显著下降(P〈0.05),B组和C组在劈胸骨时HR和MAP值显著降低(P〈0.05)。B组和C组的丙泊酚用量和丙泊酚Ce改变次数显著少于A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高浓度舒芬太尼(舒芬太尼靶浓度≥1.0μg/L)联合丙泊酚用于冠脉搭桥手术,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并能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和丙泊酚Ce改变次数。  相似文献   

7.
李申一  钱若筠  黄建成  王晓军  赵涛  胡芸  雷毅 《西部医学》2012,24(10):1888-1890
目的比较吸入七氟烷和静脉靶控注射丙泊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30例,实施七氟烷吸入麻醉;B组30例实施丙泊酚静脉靶控注射麻醉。观察两组在麻醉维持和苏醒时血液动力学和BIS值的变化以及苏醒时恶心、呕吐和躁动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麻醉过程中BIS值均维持在35~60,达到理想的麻醉深度;麻醉苏醒过程中A组血液动力学变化更为显著;A组苏醒时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率较B组高。结论七氟烷吸入及丙泊酚靶控注射全麻均能为妇科腹腔镜手术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吸入七氟烷麻醉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治疗苏醒时恶心、呕吐和躁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丙泊酚靶控输注( TCI)麻醉和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从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ASAⅠ-Ⅱ级,将其随机列入丙泊酚TCI组( P组) 与七氟醚吸入组( S组) ,每组各为30例. 术中行麻醉, P组输注血浆靶浓度为3μg/ml的丙泊酚,S组则持续吸入2%的七氟醚,观察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及术后的恢复情况. 结果:与S组相比,P组患者T4时点的MAP显著较低,而HR则较慢(P<0.05),其余时点的MAP和HR相比,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 停药后2组患者完全清醒的时间相比,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是术后24小时PONV的发生率相比,P组要显著低于S组( P<0.05). 结论:与七氟醚吸入麻醉术相比,丙泊酚TCI麻醉下患者的效果显著,术后苏醒迅速、完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TCI组(P组,n=30)和七氟醚吸入组(S组,n=30).术中麻醉,P组输注血浆靶浓度为3μg/ml丙泊酚,S组持续吸入2%七氟醚(氧流量2 L/min),两组按需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分别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即刻(T3)、气腹后10 min(T4)及手术结束即刻(T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术后24h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结果 与S组比较,P组T4时点的MAP较低,HR较慢(P<0.05),其他时点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 h PONV发生率P组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 丙泊酚TCI麻醉和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应,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迅速完全,但丙泊酚TCI麻醉比七氟醚吸入麻醉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术中进行唤醒的可控性和准确性.方法:16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Ⅰ或Ⅱ级拟脑功能区择期手术者,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脑功能区手术时实行唤醒.结果:16例患者均唤醒成功,对手术过程无回忆.唤醒过程中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无相关(P>0.05),而与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值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唤醒靶质量浓度为(1.1±0.1)μg·ml-1.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结合BIS监测能准确实施术中唤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我国新型小儿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可行性,并与国外小儿Marsh系统比较.方法 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Ⅰ级、3~5岁、择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疝囊结扎术小儿,数字随机法分为L组(内嵌我国新型小儿丙泊酚药代学模型)和M组(国外小儿Marsh模型),每组45例.所有患儿术前不用镇静药,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两组分别以我国、国外两种药代模型行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初始目标血浆浓度为6 μg/ml,同时复合局部神经阻滞后开始手术.如切皮时发生明显体动则将血浆浓度上调1μg/ml,直至体动消失,最高至8 μg/ml,如仍有体动则停靶控输注改为吸入麻醉.监测诱导前(T_0)、麻醉诱导毕(T_1)、切皮时(T_2)、切皮后3 min(T_3)、5 min(T_4)和术毕时(T_5)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和BIS值.记录丙泊酚各目标血浆靶控浓度以及吸人麻醉下完成手术的例数,术后苏醒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L组在靶控输注下及血浆浓度为6 μg/ml时可完成的手术例数多于M组(P<0.01).T_1~T_4时点HR、SBP、DBP、RR和BIS值组内比较,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T_2~T_4时点上述指标均小于M组(P<0.05或0.01).L组术中并发症少于M组(P<0.05).结论 小儿短小手术同样应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6 μg/ml时,我国内嵌新型小儿丙泊酚药代系统较Marsh系统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较少,符合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2.
吴世贵  云菲  陈尔标 《海南医学》2010,21(17):22-23
目的比较七氟醚吸入和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用于全麻诱导的效果。方法 40例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麻醉诱导顺序静注咪达唑仑0.05mg/kg和芬太尼4μg/kg后,七氟醚组吸入浓度8%的七氟醚,丙泊酚组靶控输注丙泊酚2μg/ml,然后静注阿曲库铵0.4mg/kg,3min后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前、插管中以及插管后3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两组MAP、HR在基础值、插管前和插管后3min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MAP和HR均比基础值降低(P〈0.05),诱导后3min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均回复到基础值水平(P〉0.05)。结论七氟醚与丙泊酚一样,麻醉诱导平稳,能有效抑制插管时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病人静吸复合麻醉时,七氟烷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及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普外科上腹部手术病人30例(ASA分级Ⅱ~Ⅲ),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为60~69岁;B组为70~79岁,每组15例。采用七氟烷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调节七氟烷浓度使BIS值在50~60。记录术中各时间段吸气末和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并记录睁眼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恢复定向力的时间),对两组病人的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组病人两个时间点(手术开始30min与60min)的呼气末七氟烷浓度与BIS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0.60,大部分具有显著相关性。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结论老年病人年龄与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临床麻醉中要根据病人的年龄选择合适的七氟烷浓度,同时BIS值可以作为调节七氟烷麻醉深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TCI)不同浓度丙泊酚复合气管内表面麻醉,在无肌松药下诱导重症肌无力患者气管插管所需舒芬太尼的半数有效浓度及两药复合的相互作用。方法拟行经胸骨正中劈开胸腺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40例,ASA Ⅰ或Ⅱ级(I型6例,Ⅱa型8例,Ⅱb型20例,Ⅲ型2例,Ⅳ型4例)。按丙泊酚血浆靶浓度(Cp)不同分A、B两组,每组20例。A组丙泊酚Cp维持3.5μg/ml不变,B组Cp维持4μg/ml不变;舒芬太尼采用效应室浓度(Ce)靶控输注,按序贯法确定浓度,依次为0.1、0.15、0.23、0.34、0.5ng/ml等比递增,相邻效应室靶浓度之间比例为1.5。复合气管内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监测诱导时、插管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序贯法进行诱导,即前1例患者若在置入喉镜、喉麻管及插管时无体动呛咳,则下1例患者接受的药物降低1个浓度;若在任何一个环节患者有体动或呛咳,则下1例患者接受的药物提高1个浓度。结果丙泊酚为3.5μg/ml时,50%患者完成插管时舒芬太尼的浓度为0.23ng/ml,95%可信区间为(0.20~0.27)ng/ml。丙泊酚为4μg/ml时,50%患者完成插管时舒芬太尼的浓度为0.22ng/ml,95%可信区间为(0.17~0.28)ng/ml。结论在不使用肌松药并复合气管内表面麻醉的情况下完成气管插管,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分别为3.5μg/ml和4μg/ml时,舒芬太尼半数有效效应室靶浓度为0.23ng/ml和0.22ng/ml,两药复合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石嵩  李天佐 《北京医学》2010,32(8):593-596
目的观察静脉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和吸入异氟醚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鼻内镜手术血流动力学和术后恢复的影响及成本差异。方法择期行鼻内镜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静脉靶控输注组(TCI组)以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4ng/ml、丙泊酚血浆靶浓度4~6μg/ml靶控输注;异氟醚吸入组(Iso组)以异氟醚0.7~1.3MAC吸入。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术后恢复情况。记录麻醉时间及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异氟醚吸入浓度及维持时间,计算单位时间瑞芬太尼、丙泊酚及异氟醚的用量及费用。结果 TCI组术后睁眼时间[(99.14±28.70)secvs.(909.15±384.57)sec]、呼吸恢复时间[(84.20±33.71)secvs.(616.50±252.97)sec]和拔管时间[(98.36±37.53)secvs.(707.25±292.86)sec]均明显短于Iso组(P均﹤0.01),清醒评分显著高于Iso组(4.00±0.00vs.2.1±1.41,P=0.000)。TCI组单位时间麻药费用高于Iso组[(2.62±0.42)理论值元/minvs.(1.26±0.26)理论值元/min,P=0.007]。结论鼻内镜手术应用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或异氟醚吸入麻醉,均可达到术中满意的麻醉效果。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单位时间麻醉药物消耗费用略高,但苏醒更迅速完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靶控浓度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乳腺癌手术的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改变。方法:选择60例择期乳腺癌手术患者,将患者按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随机分入R1(0.2 ng/ml)、R2(0.4 ng/ml)及R3(0.8 ng/ml)组,每组各20例,各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均为3μg/ml。记录三组麻醉诱导前(T0)、舒芬太尼靶控达平衡时(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3 min(T4)、插管后5 min(T5)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BIS的变化。结果:R1及R2组T3及T4时点MAP及HR显著高于T1时点(P〈0.01),R3组T3~T5时点MAP及HR与T1时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后R3组BIS值明显低于R1组和R2组(P〈0.05)。结论:血浆靶浓度为0.8 ng/ml的舒芬太尼更有利于维持乳腺癌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时的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可加强丙泊酚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智勇  包义勇  丁美平  吕辉 《安徽医学》2012,33(12):1659-1661
目的探讨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麻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儿60例,ASAI级,年龄1~7岁,随机分为4组(n=15):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麻组(A组),七氟醚联合骶麻组(B组),氯胺酮丙泊酚联合骶麻组(C组),氯胺酮联合骶麻组(D组)。A、B组七氟醚6%~8%面罩吸入诱导,氧流量5~6 L/min,C、D组肌肉注射氯胺酮4~6 mg/kg、阿托品0.02 mg/kg基础麻醉,鼻导管吸氧,4组患儿均行骶管阻滞。术中A、C组静脉泵注丙泊酚、B组七氟醚持续吸入、D组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维持麻醉。分别记录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术前基础值(T1)、切皮时(T2)、切皮后15 min(T3)、术毕(T4)各时点的MAP和HR,术中呕吐、体动、呼吸道分泌物增加、SpO2%和苏醒期躁动情况及评分。结果与C、D组比较,A、B组诱导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D组比较,A、B、C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T1比较,T2~T4时D组MAP升高、HR增快(P<0.01);与A、B、C比较,T2~T4时D组MAP升高、HR增快(P<0.01);与A、B、C组比较,D组术中体动、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及苏醒期躁动率均增高(P<0.01);与D组比较,A、B组苏醒期躁动评分降低(P<0.05)。结论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麻应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异丙酚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清醒镇静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不同目标血药浓度,辅助硬膜外麻醉清醒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ASA分级Ⅰ~Ⅱ级,行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作为对照组,单纯硬膜外麻醉,不使用辅助药;Ⅱ组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即刻设定异丙酚靶控输注目标血药浓度1.0μg/ml,Ⅲ组目标血药浓度为1.5μg/ml,记录从术前到术毕不同时点的心率(HR)及血压(BP),并在术中子宫切除及术毕时刻进行警觉/镇静(0AA/S)评分,同时观察有无内脏牵拉反应及术后知晓情况.结果:各组血压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时明显降低,Ⅱ、Ⅲ组在泵注异丙酚5mi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各组心率随手术进程逐渐降低,组间无显著差异;Ⅱ组仅有53.3%病人入睡,对术中探查所致内脏牵拉反应的抑制率为53.3%,术中知晓率为33.3%,Ⅲ组病人均入睡,且绝大多数病人在术中仅对轻推动有反应,对术中探查时内脏牵拉反应的抑制率达86.7%,术中知晓率为0.结论: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镇静效果确切,且能显著抑制术中探查所致的内脏牵拉反应;且OAA/S镇静评分表明异丙酚目标血药浓度1.5μg/ml镇静效果明显优于目标血药浓度1.0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