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35侧)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52侧),其中经典术式21侧,改良术式31侧。结果: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治愈率为88.6%(31/35);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总的治愈率为76.9%(40/52),其中经典术式为61.9%(13/21),改良术式为87.1%(27/31)。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的有效微创手术,而改良的上颌窦根治术对无法坚持术后定期换药的患者是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鼻内窥镜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术在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并和相应的传统上颌窦根治术作比较。方法 采用鼻内窥镜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35侧)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52侧),其中经典术式21侧,改良术式31侧。结果 鼻内窥镜术治愈为88.6%(31/35):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总的治愈率76.9%(40/52),其中经典术式为61.9%(13/21),改良术式为87.1%(27/31)。结论 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的有效微创手术,而改良的上颌窦根治术对无法坚持术后定期换药的患者是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对45例CT检查提示上颌窦不同程度软组织影充填的病人在鼻内窥镜引导下行单侧或双侧上颌窦根治术,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双径路手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双径路上颌窦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鼻窦镜穿刺套管针分别从下鼻道、满面春尖牙窝穿刺,在鼻内窥镜直视下切除上颌窦病变;对上颌窦病变较严重者循柯-陆氏手术时路开放上颌窦自然窦口,以利引流。结果:13例上颌窦囊肿,6例单纯性上颌窦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均一次性治愈,9例鼻窦炎Ⅱ型患者,7例治愈,2例复发,再次手术治愈,结论:鼻内窥镜下双径路上颌窦手术疗效好。并发症少,病人痛苦小且经济。  相似文献   

5.
复发性鼻息肉及上颌窦炎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在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之间,我院应用鼻内窥镜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共142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并防止复发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85例上颌窦病变行鼻内窥镜下双径路手术,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结果:随访1-3年。无并发症,治愈率达100%,无复发。结论:该方法对清除上颌窦病变、避免复发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8.
纤维血管瘤为良性肿瘤,多发生于鼻咽部,以青年男性多见,原发于鼻腔或鼻窦者较少。我科于1998年1月至2004年6月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上颌窦纤维血管瘤1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鼻内窥镜下三种不同入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更为完善的上颌窦囊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上颌窦囊肿采用三种不同的入路行囊肿摘除;对伴上颌窦炎/筛窦炎的上颌囊肿行钩突切除,开放前筛,经上颌窦窦口开窗行囊肿摘除(42侧);对不伴不上颌窦炎/筛窦炎的囊肿部分患者经下鼻道开窗囊肿摘除(28侧,部分经尖牙窝经路行囊肿摘除(22侧)。结果:术后随访半年,经上颌窦窦口开窗途径者,窗口开放率为90.48%(38/42);下鼻道开窗途径者,窗口开放率57.14%(16/28);经尖牙窝者窝口通畅率90.9%(20/22)。结论:尽量减少手术创伤,手术操作细致,术后定期随访是防止上颌窦开窗口粘连,闭锁,提高开窗通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科从1998年开始在鼻内窥镜下摘除上颌窦囊肿66例,依据临床资料观察随访,较传统上颌窦根治术创伤小,痛苦轻并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囊肿摘除术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内窥镜照亮度高,视野清晰,分辨病变及正常组织清楚,对术中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粘膜及结构达到自身生理功能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替代了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上颌窦囊肿患者30例(33侧),均在鼻内窥镜直视下手术,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对42例(43例)上颌窦病变在强化局麻鼻内窥镜下行中下鼻道融合术,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组织。结果 随访1a以上,无并发症,治愈率达100%,无复发。结论 鼻内窥镜下采用中下鼻道融合术可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可达到根治效果,较传统的根治术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刘建涛 《华西医学》2002,17(2):243-243
上颌窦根治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但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需唇龈沟切口、术后面部肿胀、如伤口感染等因素造成不愈及牙龈瘘道 ,面部尖牙窝处骨质部分缺损 ,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不能同时双侧手术等。我科 1998年以后开展内窥镜手术后 ,发现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依靠鼻腔鼻塞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治疗鼻窦炎有其优点 ,但在清除上颌窦疾病时不彻底。为弥补上述两种术式的缺点 ,探索出下鼻道上颌窦造孔同时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口的联合术式。取得很好疗效。减轻了病人痛苦 ,缩短了治疗时间 ,较上颌窦根治术及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优越 ,基本上能代替上颌窦根治…  相似文献   

14.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6年3月~1998年12月施行鼻内窥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径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1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31~65岁,平均46.3岁。病程2个月~2年。均为单侧发病,因反复出血或涕中带血者8例,鼻塞伴涕  相似文献   

15.
耳、鼻、喉各器官解剖结构的共同特点就是开口于体表,因此,各器官的生理结构或病理改变都可以通过内镜进行观察。此外,许多治疗措施也必须在内镜下方可进行,这些都决定了内镜在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临床使用的耳、鼻、喉内镜大多数都具有器械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被检查无痛苦等优点,应用相当广泛,使用历史也很悠久。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制造工艺的改进,耳、鼻、喉科内镜检查器械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纤维内镜应用于耳鼻喉科就是一大突破,该镜性能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鼻内窥镜手术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的观察 ,探讨慢性上颌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方法。方法 :75例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 4 0例 ,清除中鼻道病变及异常结构不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对照组 35例术中切除中鼻道病变及异常结构的同时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术后随访 1年以上。结果 :两组病例治愈率无明显差异 (χ2 =0 .0 3 P >0 .0 5 ) ,治疗组减少手术操作 ,减少并发症。结论 :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手术中主要清除窦口周围异常结构及病变 ,上颌窦自然开口如无明显狭窄不必扩大  相似文献   

17.
我们自1999-2003年采用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内置管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21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24-42岁。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和分泌物增多,其中中鼻甲息肉样变10例,中鼻道鼻息肉8例,鼻腔外侧壁内移4例,术前均行CT检查发现,其中患侧上颌窦密度普遍增高伴有钙化斑点形成,伴有鼻息肉的病例上颌窦影像呈云雾状。其中内侧壁骨质破坏4例。  相似文献   

18.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绝大部分病人伴有上颌窦炎。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慢性鼻窦炎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作者通过对慢性鼻窦炎Ⅱ型Ⅱ期病人在去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的基础上 ,1侧扩大上颌窦口 ,另1侧不扩大上颌窦口 ,观察术后上颌窦口的情况 ,来探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上颌窦口的处理方法。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1998年3月~2001年3月资料完整病例44例 ;男性28例 ,女性16例。年龄18~70岁 ,平均35岁。均可见双中鼻道和/或鼻腔息肉样物增生。鼻窦CT显示均为双上颌窦筛窦炎。诊断均为双慢性鼻窦炎Ⅱ型Ⅱ期。术前均作双上颌窦穿刺冲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套管针在鼻内窥镜上颌窦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180例上颌窦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90例,采用单套管针在鼻内窥镜下于尖牙窝和(或)下鼻道穿刺,进入上颌窦将病灶清除;B组90例,行柯陆氏手术或于内窥镜下行柯陆氏手术.结果 A组治愈78例(86.7%),B组治愈55例(61.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11.2,P<0.05);且A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较B组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 单套管针在鼻内窥镜上颌窦手术中的应用为鼻内窥镜上颌窦手术提供另一个进路方式;操作简单,容易学习、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提高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曲菌病疗效方法。方法:对36例非侵袭性上颌窦风菌病用鼻内窥镜加柯-陆手术联合进路治疗上颌窦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结果:术后随3-10个月(平均7个月),治愈29例(80.56%),好转7例(19.44%),结论:该方法可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恢复上颌窦生理引流通道,弥补柯-陆手术在处理上颌窦病变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