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1%高于对照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发作频率均低于治疗前,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发作频率降低幅度及持时间缩短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瑞舒伐他汀与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等)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共用药8周;氟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等)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共用药8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中的LDL-C、HDL-C和CRP水平及患者心绞痛症状变化情况。结果瑞舒伐他汀组和氟伐他汀组治疗前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和氟伐他汀组治疗后疗效和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氟伐他汀都能够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但是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氟伐他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8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2例患者治疗后显效35例(83.4%),有效4例(9.5%),无效3例(7.1%),治疗总有效率为9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腹胀、恶心、食欲减退等轻微肠道反应,均不影响继续治疗,此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何玉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5):4-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宁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3h,每天1次,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睡前服用1次。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30ml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3h,每天1次,脂必妥1.05g,每天3次口服。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缓解时间、硝酸甘油含服量俄及心电图sT坷变化等。结果治疗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0.0%,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56.7%。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1.7%及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4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冠心宁注射液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脂等作用,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5.
郭京苹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6):53-5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予常规抗心绞痛及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10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两组除应用常规的心绞痛治疗以外,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合用阿托伐他汀和注射用灯盏花素,均连续使用10 d。结果治疗组显效31例(62%)、有效17例(34%)、无效2例(4%),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50例中显效19例(38%)、有效20例(40%)、无效11例(22%),总有效率为7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电图改善方面,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0%,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22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2.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脂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脂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作用。方法将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2组患者均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每晚1次,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2组临床疗效、心电图变化和治疗前后血脂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血脂水平、hs-CRP浓度治疗前后均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及降低血脂、hs-CR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随机单盲将1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睡前服用1次,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液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26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93.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甘油三酯轻度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轻度升高.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阿托伐他汀有调脂作用,还具有减少炎症反应,加强斑块的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稳定心绞痛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氢氯吡格雷治疗对于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将7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分为受试组(氢氯吡格雷加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观察用药期间心绞痛和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受试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受试组心电图ST段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氢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心绞痛常规治疗基础上可进一步缓解心绞痛症状和改善心电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2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常规吸氧、应用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传统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病例在发病24h之内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以后每晚10mg睡前口服;氯吡格雷75mg早晨1次顿服,连用6个月,入院24h及治疗后8周抽空腹静脉血测定TC、LDL—C、HDL—C、hs—CRP,同时观察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TC、LDL—C、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及心源性猝死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UAP住院患者148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注射血塞通注射液10~20mL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氯吡格雷(75mg·d-1)。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分析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P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U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每晚10mg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水平的变化。结果经用药后治疗组血清CRP水平及血脂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R〈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UA患者血清CRP及血脂水平,具有抗炎、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础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4):31-32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07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n=56)和对照组(n=51),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加用曲美他嗪和阿托他汀联合治疗。结果实验组显效率为87.5%,总有效率为92.9%,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曲美他嗪和阿托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和氯吡格雷。在治疗8周后分别对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心绞痛有效控制率、心电图改善情况、动态心电图缺血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上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盐酸曲美他嗪与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盐酸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住院号单双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倍它乐克、单硝酸异山梨醇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盐酸曲美他嗪20mg/d,每日3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10mg/d,睡前口服。疗程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控制情况及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0%),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盐酸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波立维)长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给予波立维治疗,疗程9个月.对照组不给于波立维.两组均给予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等基础治疗.观察9个月的心血管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紧急血管重建)和安全性终点事件(出血、胃肠道反应和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9个月内联合心血管事件明显下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安全性终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氯吡格雷长期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亮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3):5-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 2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治疗前,持续时间短于治疗前,硝酸甘油平均日耗量少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8%高于对照组的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UA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