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肠梗阻导管与瑞素(肠内营养乳剂)等营养药物联合治疗腹腔术后并发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腹腔手术后并发肠梗阻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肠梗阻导管联合营养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鼻胃管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腹围缩小程度、胃肠减压量、肛门排气时间、腹部病症缓解时间等数据指标。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为91.1%高于对照组的66.1%(P ﹤0.05);治疗组的腹围缩小程度、胃肠减压量、肛门排气时间、腹部病症缓解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肠梗阻导管与瑞素等营养药物交替联合治疗腹腔手术后并发肠梗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在治疗机械性肠梗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淮北市矿工总医院2013年5月至2017年11月收治30例肠梗阻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数字胃肠机透视下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至近端空肠后,定期透视复查导管位置、肠管扩张及液平面变化,经导管进行造影,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及性质。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插管成功,置管后2 d至1周内患者的肠梗阻症状基本缓解。30例患者造影均呈现阳性征象。结论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探讨肠梗阻导管在临床治疗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78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肠梗阻导管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主要观察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观察组患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肠梗阻导管植入术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有效率高,操作简便,经济性好,安全性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收治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20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对照组采用鼻胃管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和治愈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肠减压量、腹围缩小量、呕吐停止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采用肠梗阻导管可减少胃肠减压量及腹围缩小量,缩短呕吐停止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由于耐药菌株的产生腹腔结核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以及入员相对集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发病率较高。2003年7月~2012年5月,我科收治62例腹腔结核并肠梗阻患者,采用内科治疗32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结核性肠梗阻给予手术治疗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84例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肠梗阻导管在治疗肠梗阻的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07年12月对84例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进行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冲洗引流7d后手术。结果79例成功,患者术前腹围(94±4)cm,7d后缩小到(80±2)cm;导管内每天引流量减冲洗量为500~3100mL;术后7d腹部平面显示肠管扩张术前后明显好转。气液平面减少。手术中发现肠壁水肿不明显,增加了局部切除的可能。有5例治疗失败,其中3例系导丝无法通过狭窄部,另2例是肿块位于横结肠中部。结论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初步显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我院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选取64例进行研究,并按照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和对照组(采用鼻胃管治疗),均为32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腹胀痛缓解时间、胃肠减压量和恢复排气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00%、腹胀痛缓解时间为(3.81±1.02)d、胃肠减压量为(679.15±86.13)m L/d、恢复排气时间为(4.62±0.81)d,同对照组患者的75.00%、(8.53±2.02)d、(581.32±76.15)m L/d和(7.96±2.11)d相比,P<0.05。结论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疾病临床上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刚 《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32-133
目的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治疗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68例肠梗阻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68例肠梗阻患者,经过手术7例出现并发症,5例术后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死亡。结论肠梗阻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迅速制定治疗方案,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与药物联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共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肠梗阻导管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20%甘露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肠梗阻症状和体征缓解情况、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中转手术等。结果观察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缓解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转手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与药物(20%甘露醇)联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手术后并发肠梗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腹腔手术的105例患者的年龄、麻醉类型、手术时间、并发低蛋白血症、肠粘连范围、术后白细胞计数等数据资料,分析腹腔手术后并发肠梗阻的危险因素。结果腹腔手术后并发肠梗阻患者在麻醉类型、手术时间、并发低蛋白血症、肠粘连范围、术后白细胞计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麻醉类型、手术时间、并发低蛋白血症、肠粘连范围、术后白细胞计数为腹腔手术后并发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手术后并发肠梗阻与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和病情等相关,腹腔手术前应明确患者的病症,合理处理术前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肠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马涛 《淮海医药》2008,26(4):288-290
目的通过研究腹部手术后假性肠梗阻的病例,认识它的发病特点,诊治原则。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3月-2007年3月腹部手术后出现肠梗阻,符合假性肠梗阻诊断标准的病例共5例。对这5例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分析。结果其中4例经保守治疗后缓解,1例经手术治疗后缓解。其中2例患者合并糖尿病;1例患者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论腹部手术后假性肠梗阻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缓解,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12.
于玉涛  汪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187-188
目的:探讨肠梗阻的腹部外科治疗。方法:对本院1999年1月~2010年12月共手术治疗68例肠梗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和手术方式的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中,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6~78岁,手术治疗后,1例结肠癌患者术后12d心力衰竭死亡,3例手术切口感染,其余均肠梗阻缓解痊愈出院。结论:当有绞窄性肠梗阻时,较长期不缓解或反复发作时,过长的保守治疗时间常会恶化患者的全身情况,及时手术才能彻底有效解除梗阻,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积极治疗肠梗阻,提高外科治疗肠梗阻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通肠排气汤内服结合胃管灌注来诊治肠梗阻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1月~2009年6月诊治的136例患者,并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68例只使用胃肠减压、抗感染等常规西医方式来进行诊治。而治疗组中的68例患者则在对照组诊治基础上服用通肠排气汤结合胃管灌注等方式来治疗。结果:治疗组,共治愈患者60例,出现好转情况的为4例,总治愈率达94.12%,而对照组为68例,治愈患者35例,好转18例,总治愈率为77.94%,治疗组诊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在24 h肠梗阻缓解时间上明显比对照组有优势,P〈0.05。结论:通肠排气汤内服并且结合肠管灌注的方式来治疗肠梗阻效果好,并具有无创伤与痛苦小等基本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肠梗阻导管联合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差别。方法 84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肠梗阻导管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及肺炎等近期并发症),随访情况[包括术前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包括医保报销在内的住院费用)、1年复发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实验组完全腹腔镜手术完成32例,辅助小切口完成7例, 3例因腹腔粘连过重而改行开腹探查术。对照组42例均行开腹手术,手术顺利。实验组的手术时间(125.3±35.2)min、排气时间(2.0±1.1)d均短于对照组的(141.2±27.1)min、(4.5±1.7)d,术中失血量(30.2±17.0)ml少于对照组的(85.2±42.1)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9.0%、1年复发率2.4%均低于对照组的40.5%、16.7%,术前住院时间(5.2±1.5)d长于对照组的(1.8±0.5)d、术后住院时间(4.5±1.7)d短于对照组的(8.3±2.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早期应用肠梗阻导管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创伤小,风险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非手术治疗措施及临床护理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EPISBO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临床资料.结果 56例患者中55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及配合有效的心理护理,腹痛、腹胀的观察,胃肠减压护理,胃肠外营养支持护理,中药大承气汤经胃管注入加保留灌肠,应用生长抑制素口腔护理等措施,均于7~23 d(平均18d)治愈出院,1例经及时转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 综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EPISBO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对左半结肠癌所致急性肠梗阻患者行I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左半结肠癌继发急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接受I期切除吻合术,对照组接受Hartmann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98.8±9.6)min、住院时间(15.6±4.5)d、均显著短对照组的(148.5±19.8)min、(22.5±6.8)d。实验组发生术后并发症4例(13.3%),显著少于对照组的8例(26.7%)。实验组术后2年生存率70.0%.对照组46.7%,实验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期手术可有效缓解梗阻,术后并发症少,生存率高,对左半结肠癌所致急性肠梗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生活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对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引发炎性肠梗阻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本院行普外科腹部手术的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每组45例.B组使用西医方法治疗,A组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消失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而A组肛门排气时间快于B组[(3.03±0.98)d vs.(6.58±1.25)d],肠鸣音消失时间快于B组[(2.10±0.87)d vs.(5.67±1.36)d],症状消失时间快于B组[(6.14±0.56)dvs.(8.24±1.57)d],治疗时间短于B组[(11.01±2.14)d vs.(15.02±2.6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95.56% vs.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梗阻缓解情况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给予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炎性肠梗阻症状,提高其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病情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2年收治的60例老年大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方法。结果:本组60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手术51例,占85.0%;5例行短路手术,占8.3%;4例行单纯造口术,占6.7%。本组患者术后5例出现切口感染,7例肺部感染,腹腔感染10例,1例吻合口漏,2例死亡,死亡率为3.3%。本组60例患者中,除2例死亡的患者外,均顺利出院。结论:外科手术是解决大肠癌性肠梗阻的有效的治疗方式,加强围术期的处理对老年癌性肠梗阻术后恢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亚甲蓝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新方法。方法  90只Wistar雄鼠制成肠粘连模型后随机均分成亚甲蓝组 (A组 )、石蜡油组 (B组 )和生理盐水组 (C组 ,对照组 ) ,自由喂养 2周后 ,比较各组肠粘连的轻重情况。结果 A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 ,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0 0 1

0 0 5)。结论 亚甲蓝能有效预防动物腹部手术后出现的肠粘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