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石吉铎  潘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8):1214-1215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和持续泵注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颅脑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丙泊酚持续泵注,观察组丙泊酚靶控输注,并观察两组效果.结果:两组麻醉诱导前及手术结束时脑脊液压力(CSF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硬膜后观察组CSFP降低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应用于颅脑手术患者能更好地降低颅内压,且减少了丙泊酚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相同麻醉镇静深度时不同剂量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注射对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的影响,选择这2种药物间满意的复合方案。方法:60例ASA 1-2级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n= 20)。P组:以3 mg·L-1的初始靶浓度靶控输注丙泊酚后静脉注射芬太尼2-3μg·kg-1,维库溴胺0.12 mg·kg-1并调整丙泊酚靶浓度至脑电双频指数(BIS)低于50时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M1组和M2组:在P组基础上,靶控输注丙泊酚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1,然后分别以0.04 mg·kg-1·h-1和0.08 mg·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术中调整丙泊酚靶浓度维持BIS于45-55之间。记录麻醉苏醒时间及醒后镇静/觉醒(OAA/S)评分。每隔5 min记录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次日随访病人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随咪达唑仑剂量增加麻醉维持中的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降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苏醒时间略延长,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醒后OAA/S评分P组明显高于M1和M2组(P<0.05);M1及M2组术后嗜睡者较P组增多(P<0.05)。术后并发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维持相同麻醉镇静深度时,丙泊酚效应部位靶浓度随咪达唑仑剂量的增加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在以丙泊酚靶控输注为基础的静脉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复合0.08 mg·kg-1·h-1的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注射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期间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对睫毛反射、意识消失时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手术患者靶控输注舒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根据舒芬太尼目标浓度将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0ng·mL-(1A组)、0.2ng·mL-(1B组)、0.4ng·mL-(1C组)、0.8ng·mL-(1D组),每组10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舒芬太尼血药浓度,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结果:麻醉诱导睫毛反射与意识消失时,单用丙泊酚血药浓度分别为2.74μg·mL-1、3.87μg·mL-1;舒芬太尼靶浓度从0.2ng·mL-1升至0.8ng·mL-1,睫毛反射消失时丙泊酚血药浓度从2.67μg·mL-1降至1.58μg·mL-1、意识消失时从3.90μg·mL-1降至2.61μg·mL-1;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在睫毛反射、意识消失时的量效关系均呈直线关系;D组分别与A、B组比较,在睫毛反射与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均明显减少(P<0.05);D组与C组比较,在睫毛反射消失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也明显减少。结论:麻醉诱导期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在镇静催眠作用方面表现为相加作用,舒芬太尼靶浓度0.4~0.8ng·mL-1时可明显降低丙泊酚在睫毛反射与意识消失时的血药浓度,推荐临床应用舒芬太尼靶浓度0.4~0.8ng·mL-1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与微泵输注丙泊酚用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40例ASAⅠ级拟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患者,年龄22Ⅱ级拟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患者,年龄2260岁,体质量4560岁,体质量4570 kg,随机分为靶控组(TCI泵)和微泵组(恒速微泵),每组20例。分别采用靶控输注和微泵输注两种方式输注丙泊酚。靶控组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目标进行靶控输注丙泊酚,靶浓度为2.570 kg,随机分为靶控组(TCI泵)和微泵组(恒速微泵),每组20例。分别采用靶控输注和微泵输注两种方式输注丙泊酚。靶控组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目标进行靶控输注丙泊酚,靶浓度为2.54μg/mL。微泵组以丙泊酚44μg/mL。微泵组以丙泊酚48 mg/(kg?h)恒速输注。两组术中均视体动、呛咳反应调整输出血浆靶浓度。记录患者给药前(T0)、给药后1 min(T1)、给药后5 min(T2)术中1 h(T3)和苏醒时(T4)的HR、MAP、RR、SpO2的变化;观察诱导时间、苏醒时间、镜检时间、丙泊酚总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操作,微泵组给药后1 min(T1)MAP、HR、RR较给药前(T0)下降(P<0.05),靶控组MAP、HR、RR下降轻,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5 min(T2)术中1 h(T3)和苏醒时(T4)两组的HR、MAP、R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诱导、苏醒时间、镜检时间及满意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控组丙泊酚总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微泵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诱导平稳,术中麻醉效果好,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氯胺酮静脉复合用于膝关节镜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50例,年龄18~60岁,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氯胺酮组(D-K组)和丙泊酚-芬太尼组(P-F组),每组25例。D-K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μg·kg~(-1),继以1.5μg·kg~(-1)·h~(-1)持续泵注)和氯胺酮(负荷量0.5 mg·kg~(-1),继以1 mg·kg~(-1)·h~(-1)持续泵注)静脉复合麻醉;P-F组给予靶控输注丙泊酚(起始靶浓度3 mg·L~(-1))和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1)复合麻醉。观察警觉与镇静(OAA/S)评分、脑电双频指数(BIS)、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等指标,记录麻醉诱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术后调查手术者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D-K组患者术中呼吸维持平稳,SpO_2均在96%以上,呼气末CO_2分压维持正常;P-F组共有19例SpO_2低于90%,需要放置通气道和(或)辅助通气,2组差异显著(P<0.05)。D-K组术中血流动力学较P-F组更加稳定,但当BIS≤60时心率下降明显。D-K组麻醉诱导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长于P-F组(P<0.05)。2组患者及手术医师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率相仿。结论右美托咪定-氯胺酮复合可安全用于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对呼吸无明显抑制作用,可使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为此类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地佐辛对小儿术后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及躁动发生率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于2014年1月~ 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需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扁桃体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患儿60例入选本研究,根据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均20例.60例患者均肌注戊乙奎醚0.01mg·kg-1、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舒芬太尼0.5μg·kg-1,罗库溴铵1mg·kg-1,行气管插管后泵注(4 ~6) mg/(kg·h)丙泊酚、瑞芬太尼0.1μg/(kg·min)及间断静注罗库溴铵维持麻醉深度.手术结束即刻停止丙泊酚泵入,低剂量组静注50μg· kg-1地佐辛,中剂量组静注100μg·kg-1地佐辛,高剂量组静注120μg· kg-1地佐辛,比较三组患者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及躁动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拔管即刻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均低于低剂量组,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P<0.05).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躁动情况均优于低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呼吸抑制剂嗜睡发生率低于高剂量组,而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躁动发生率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手术结束时静注100μg· kg-1地佐辛有助于降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且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嘧啶(Dex)对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TNF-α的影响.方法 将食管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均给予等剂量长托宁、丙泊酚、芬太尼、顺-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高剂量组于手术切皮时泵注0.8μg· kg-Dex,中剂量组泵注0.6μg·kg-Dex,低剂量组泵注0.4μg·kg-1Dex,对照组泵注生理盐水,比较四组患者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及炎性因子TNF-α表达水平.结果 中剂量组血流动力学更为平稳(P<0.05);高剂量组T3、T4、Ts时刻TNF-α水平均低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且T3、T4、T5时刻中剂量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低剂量组及对照组;而低剂量组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0.6μg·kg-1Dex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且炎性因子TNF-α表达水平更低,可有效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短效静脉麻醉药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分别单独和联合应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镇痛效果及对术中呼吸循环、术后恢复以及患者舒适度等的影响.方法将75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3组(n=25),分别按以下麻醉诱导+维持方案用药丙泊酚2 mg·kg-1+0.2 mg·kg·min-1(P组);瑞芬太尼(浓度10μg·mL-1)1.5μg·kg-1+0.15μg·kg·min-1(R组);瑞芬太尼1.0μg·kg-1联合丙泊酚1.0 mg·kg-1+丙泊酚0.2 mg·kg·min-1(P+R组);所有患者必要时追加丙泊酚静脉推注.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博氧饱和度(SpO2),观察妇科情况,记录苏醒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不良反应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疼痛评分,分别由患者和手术者作出麻醉满意度评分,计算每位患者所用药品的总折价.结果除P组术中MAP显著低于术前水平外,各组MAP、HR和SpO2无显著变化;VAS疼痛评分3组差异无显著性;患者满意度评分P组和P+R组明显高于R组,术者满意度评分P+R组显著高于P组和R组;苏醒和离开手术室时间R组<P+R组<P组;术后恶心呕吐R组最多,注射部位疼痛的例数P组最多;注射后咳嗽P组最少;所用药品的总折价R组<P+R组<P组.结论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复合用于人工流产术,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信价比也较高.  相似文献   

9.
丙泊酚与芬太尼联用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丙泊酚联合应用不同剂量的芬太尼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人工流产手术病人 15 0例 ,符合美国麻醉学家学会Ⅰ~Ⅱ级 ,分为 3组。A组单次静脉注射 (静注 )丙泊酚 2mg·kg- 1。B组单次静注丙泊酚 1.5mg·kg- 1及芬太尼 1μg·kg- 1。C组单次静注丙泊酚 1.5mg·kg- 1及芬太尼 2 μg·kg- 1。观察 3组病人麻醉起效及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及呼吸抑制情况。结果 :麻醉起效时间B组为 (1.2±s 0 .4 )min ,C组为(1.3± 0 .4 )min ,明显快于A组 (1.8± 0 .7)min ,P <0 .0 1;意识恢复时间B组短于A组。丙泊酚用量B ,C组均少于A组。用药后SPO2 ,RR均下降 ,C组发生率明显高于A ,B两组。结论 :丙泊酚 1.5mg·kg- 1联合应用芬太尼 1μg·kg- 1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丙泊酚靶控输注与手控输注时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检查时用丙泊酚靶控输注与手控输注麻醉的区别。方法:行纤支镜检查病人50例,随机分为两组。全部病人诱导剂量丙泊酚1·5~2·0mg/kg静脉推注后,丙泊酚靶控输注(PTCI,T组)连接TCI-I型微泵,以丙泊酚30~75μg·kg-1·min-1维持,丙泊酚手控输注(PMCI,M组)必要时分次追加丙泊酚1·5~2·0mg/kg。观察诱导后、插管中(入声门)、镜检中、镜检结束及完全清醒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记录给药的时间及完全清醒的时间。结果:T组比M组药物作用稳定,可控性强,纤支镜插管顺利(23例对17例),插管失败率低。T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等波动明显比M组缓和(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咪哒唑仑、芬太尼用于纤支镜检查,PTCI比PMCI血液动力学稳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昼夜节律对丙泊酚麻醉深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昼夜节律对丙泊酚全麻诱导时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白天组(8:00~12:00)和夜间组(22:00~2:00)全麻手术患者各30例,年龄20~45岁,ASAI级,无睡眠障碍。丙泊酚靶控效应室浓度自1.0μg·mL1开始,每次增加0.5μg·mL1直至3.0μg·mL1。静注咪唑安定0.05mg·kg1、芬太尼5μg·kg1、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1,3min后行气管插。依次记录靶控输注前(T0)及各效应室浓度平衡2min后(T1:1.0μg·mL1、T2:1.5μg·mL1、T3:2.0·mL-1、T4:2.5μg·mL1、T5:3.0μg·mL1)及插管前(T6)各时点的BIS值、平均动脉压、心率。结果 夜间组患者在T3、T4、T5、T6时其BIS值明显低于白天组患者(P〈0.05)。在诱导期间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随麻醉的加深而降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昼夜节律对丙泊酚麻醉深度有明显的影响,相同效应室浓度下夜间镇静程度比白天深。  相似文献   

12.
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清醒镇静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清醒镇静应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妇科手术中,观察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80例ASAⅠ—Ⅱ级择期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C组)、异丙酚组20例(P组)、瑞芬太尼组20例(R组)、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组20例(R+P组)。患者腰硬联合麻醉,调整麻醉平面达T6。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15min后,P组:给予3mg/(kg·h)异丙酚连续输注,R组:给予6ug/(kg·h)瑞芬太尼连续输注,P+R组:给予3ug/(kg·h)瑞芬太尼和1.5mg/(kg·h)异丙酚同时连续输注,对照组:给予0.3ml/(kg·h)生理盐水连续输注。输注过程中调整输注速度使患者OAA/S=3分。术毕停止输注药物,镇静过程中持续鼻导管吸氧。由于呼吸抑制或维持OAA/S评分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时,R组以1ug/(kg·h)增减,P组以0.5mg/(kg·h)增减,P+R先增减瑞芬太尼0.5ug/(kg·h)如果仍未达到目标再调整异丙酚0.25mg/(kg·h)增减。记录于入室后(T0)、输注药物前(T1)、输注药物后5min(T2)、10min(T3)、15min(T4)、30min(T5)、子宫切除时(T6)、药物停止输注时(T7)、药物停止输注后10min(T8)时点的SpO2、自主呼吸次数(sRR),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于T0、T5、T8时点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药物停止输注后观察15min,直至OAA/S评分为5分。用VAS评分法测定术中焦虑程度。结果 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别。P组异丙酚平均输注速度为(2.8±0.6)mg/(kg·h),R组瑞芬太尼平均输注速度为(6.4±1.5)ug/(kg·h),P+R组瑞芬太尼(2.7±0.4)ug/(kg·h)异丙酚(1.6±0.6)mg/(kg·h)。四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从T1时点较T0开始降低,但只有在R组的T4、T5时点较T0有品著意义的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3.
许斌兵  柏林  叶茂 《中国药房》2011,(34):3220-3222
目的:研究全凭静脉、七氟醚静吸复合2种麻醉维持方法下小儿苯磺顺阿曲库铵的药效学。方法: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颜面、颈部手术的9个月~13岁小儿60例,按麻醉维持方法,分为全凭静脉组(T组)和七氟醚静吸复合组(S组)。麻醉诱导后,单次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0.15mg·kg-1,麻醉维持:全部患儿均给予瑞芬太尼15μg·kg-1·h-1、丙泊酚8mg·kg-1·h-1微量泵注入;S组插管后吸入1MAC(最小肺泡内浓度)的七氟醚。以TOF-Watch SX监测仪对尺神经进行连续4个成串刺激(TOF),观察拇内收肌的加速度变化。记录2组起效时间、最大效应持续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体内作用时间及TOFR(T4/T1)恢复到90%的时间(TOFR0.9)。结果:2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最大效应持续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体内作用时间和TOFR0.9均显著长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可增强小儿苯磺顺阿曲库铵的肌松效应,延长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泊酚不同用药方法对全身麻醉时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ASAI。II级择期行腹部手术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组与丙泊酚常规微泵恒速输注(P)组。麻醉过程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整丙泊酚输注速度或靶浓度,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插管前(T。)、气管插管完成即刻(T2)、气管插管后5rain('r3)、切皮即刻(T4)、切皮后5min('r5)、气管拔管即刻(T6)两组患者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同时记录各时刻BIS值、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T0比较,TCI组在T2一T6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较小(P〉0.05);P组HR、SBP与DBP在T1时显著降低,T2与T6时显著升高(P〈0.05)。P组与TcI组比较,T2时SBP与DBP显著增高(P〈0.05)。TCI组患者术后睁眼、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老年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沈启英  徐光红  张健 《中国药房》2009,(11):846-847
目的:研究性别差异对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将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28例,分为男性组、女性组,每组14例。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3μg·mL~(-1)、瑞芬太尼3~6 ng·mL~(-1)、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1)行麻醉诱导,以单次颤搐刺激监测神经肌肉阻滞深度,待T_1达最低值行气管插管,并转换为四个成串刺激(TOF),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3μg·mL~(-1)、瑞芬太尼3~6 ng·mL~(-1)维持麻醉。记录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作用指标。结果:与女性组比较,男性组身高、体质量较大(P<0.05),但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效时间、T_1最大阻滞程度、最大阻滞持续时间、T_1 25%恢复时间、恢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后肌松效应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型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吸入麻醉作比较。方法:择期行短小手术患儿60例,年龄3~9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静脉组:应用新型小儿丙泊酚系统血浆3μg/mL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0.2~0.3μg/(kg.min)以维持麻醉;吸入组:对照组,采用持续吸入3%~4%七氟烷维持麻醉;均置入喉罩行气道管理。于麻醉前(T0)、诱导毕(T1)、喉罩置入即刻(T2)、切皮(T3)、切皮后10 min(T4)及喉罩拔除即刻(T5)等时点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术后记录麻醉苏醒时间、清醒程度(OA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T2~T5时点HR、MAP吸入组大于静脉组(P〈0.05或0.01);T1~T5时点HR、MAP组内比较,静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入组比较,静脉组苏醒时间降低、停药后10 min的OAA/S评分增高、术后烦躁及恶心呕吐例数减少、麻醉效果满意例数增高(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瑞芬太尼静脉输注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过程平稳,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较小,不良反应较少,术后恢复质量较好,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邓雪峰  李齐 《安徽医药》2012,16(5):669-671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TCI)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对高血压全麻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腹部手术的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F组)和芬太尼组(F组)。SF组麻醉诱导舒芬太尼靶浓度为0.5μg.L-1,麻醉维持舒芬太尼靶浓度不变;F组麻醉诱导芬太尼4μg.kg-1,麻醉维持芬太尼0.03μg.kg-1.min-1;两组麻醉维持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3~5 mg.L-1。观察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3 min(T4)、手术探查即刻(T5)、拔管后即刻(T6)、拔管后3 min(T7)患者的MAP、HR、血浆皮质醇(Cor)、血糖(Glu)的变化、麻醉恢复情况,随访术后延迟性呼吸抑制、术中知晓情况。结果与T1时比较,两组T2、T4时MAP和T4时HR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F组T6时Cor和T3、T5、T6时Glu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SF组比较,F组T3、T6时MAP和T3时HR显著升高(P0.05),F组T5、T6时Cor和T6时Glu显著升高(P0.05或P0.01);SF组拔管期间体动、呛咳的发生率显著低于F组(P0.05),两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高血压全麻患者,靶控输注舒芬太尼与丙泊酚能更有效地减轻术中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助于提高全麻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曹晓芳  刘存明 《安徽医药》2014,(6):1153-1155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0.5μg·kg-1(10 min泵注完毕),术中继以0.4μg·kg-1·h-1持续泵注;对照组以同样方式泵注等量0.9%氯化钠。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0)、插管即刻(T1)、手术开始即刻(T2)、气腹10 min(T3)、拔管即刻(T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呛咳反应和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在T1、T2、T3和T4点的MAP、HR低于同时点对照组(P<0.05)。C组T1~4各时间点MAP、HR均较T0时升高(P<0.05)。D组拔管呛咳反应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较C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0.5μg·kg-1(10 min泵注完毕),术中继以0.4μg·kg-1·h-1持续泵注可减轻妇科患者腹腔镜手术中循环动力学反应,降低拔管呛咳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从而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0例患儿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R组给药:氯胺酮2 mg·kg-1、丙泊酚1 mg·kg-1、雷米芬太尼1 μg·kg-1和岁库溴铵0.5 μg·kg-1诱导插管,维持以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 mg·kg-1·h-1和雷米芬太尼0.25~0.5 μg·kg-1·min-1;F组给药:氯胺酮2 mg·kg-1、丙泊酚1 mg·kg-1、芬太尼3 μg·kg-1和罗库溴铵0.5 mg·kg-1静脉推注诱导插管维持以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 mg·kg-1·h-1,间断静脉推入芬太尼1 μg·k-1·h-1.分别记录患儿麻醉前、插管前1 min、插管后1 min的SBP、DBP、HR;术毕停药后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24 h恶心、呕吐情况.结果:R组患儿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与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前两组血流动力学相似,插管前1 min R组HR慢于F组(P<0.05);插管后1 min R组SBP低于F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患儿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米芬太尼对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有良好的可控性,其麻醉镇痛效果好,诱导和苏醒迅速,术中平稳,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