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陈言倡“三因论”来,七情有了明确的定义,“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七情”相对应者,又有“五志”,喜、怒、思、忧、恐(一作“喜、怒、悲、忧、恐”)。历代医家对此二者多有分述。在明代,不少医书将二者合称为“情志”。如《医方考》之“情志门”;《类经》之“情志病”、“情志九气”等。在现  相似文献   

2.
中医护理极为重视情志与疾病的关系。并将情志活动具体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七情”。七情太过是内伤杂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不同的情志变化,可以伤及相应脏腑的气机而发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且有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之结之说。故情志的观察及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观察方法,即用“四诊”。  相似文献   

3.
情志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是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在我国古代 ,情绪通常被称为“情志” ,《白虎通·情性》一书中有“六情”之说 ,《黄帝内经》提出“五情学说” ,即“喜、怒、悲、忧、恐” ,“五精所并 :精气并于心则喜 ,并于肺则忧 ,并于脾则思 ,并于肾则恐”[1 ] 。宋代医家陈无择综合了《内经》中的各种说法 ,提出了“七情”说 ,“七情者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这种七情分类法至今沿用。1 情志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传统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基础上 ,指出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之…  相似文献   

4.
浅议中医情志护理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人体的情志变化十分重视,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应答反血,也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现。适度的情志变化是身心健康的际志,过度或不良的情志变化则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素问·举痛论》日:“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口问》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对人体的情志变化十分重视,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应答反血,也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现。适度的情志变化是身心健康的际志,过度或不良的情志变化则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素问·举痛论》日:“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口问》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相似文献   

6.
所谓情,即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分属五脏,称为五志,合之为情志。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七情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人的不同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相似文献   

7.
情志因素与脾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病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生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脾胃虚弱等有关。近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思想观念的迅速转变,在跟随导师田德禄教授诊病过程中,笔者发现由情志因素导致脾胃病的比例在逐渐增加,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把情志因素与脾胃的关系及由情志因素所导致的脾胃病的辨证论治进行系统阐述,以供同道参考。1 情志因素与脾胃的关系情志因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另外还有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所谓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持有的七种情志变化。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很早以前,就将精神、情志方面的变化列为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致病主要因素之一。此所谓“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和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也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祖国医学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诊断上讲求整体观念,治疗上强调辨证施治,人的情绪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情志活动必须经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外界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作用于有关的内脏,才能表现出情志的变化[1]。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内经》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深刻反映了社会因素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关系的本质。特别是情志养生方面的论述等,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内经》认为,人的七情是通脏腑的,恬 是养气血的基本原则,而调节情志则是情志养生的根本途径.1 七情通脏腑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精神活动中常见的情绪状态,《内经》以之配五脏,称之“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惊)。如果七情调和,则脏腑气顺血充;如果七情太过,必…  相似文献   

11.
从肝气郁结论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 ,竞争的激烈 ,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际关系交往的日益复杂 ,以及社会各方面压力的不断增加 ,这些因素均可引起人们的情志变化 ,导致疾病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 ,常会遇到一些心烦、失眠、情志抑郁、纳差、乏力等患者 ,究其原因 ,与情志不舒有密切联系。从祖国医学的观点分析 ,情志的变化 ,可引起脏腑气机功能的紊乱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说明了情志变化与内脏的联系 ,而《灵…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认为,喜、怒、忧、恩、悲、恐、惊,是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分屑五脏,但五志过极又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尤其内伤疾病多因情志变化而得。《素问·举痛论》就有“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论述。因而情志失调,气机不畅,升降失常,可以发生多种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在志为怒,怒者伤肝”。肝主疏泄,喜舒而恶郁,与全身气机升降密切相关。疏泄太过,则肝气实,肝实则怒,过怒气上逆,则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两胁胀痛,月经量多,甚则两目红赤涩痛。气为血之帅,气郁则血滞,气虚则血脱,气升则血逆而上行,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一直将情志列为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情志活动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情志活动是以脏腑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脏腑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常的情志活动有利于促进人体健康,情志异常则有损脏腑的生理活动,导致疾病产生。《内经》云:“百病皆于气也“。由此可见,七情致病是先伤于气,致人体气机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病变。中医十分重视精神情志的调养,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情志变化和脉象变化的相关性,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黄帝内经》有关情志脉象的论述表明,情志和脉象的形成基础均与气血密切相关.喜、怒、思、悲、恐5种基本情志脉象的形成基础和脉象特点也与相对应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阐述情志因素与不寐在病因病机和防治方面的关系。在病因病机方面,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因素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问长久就会导致七情失调,从而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不寐,究其主要情志改变有恼怒、喜极、思虑、悲忧、惊恐5种因素,总属真阴精血不足、阳不入阴而神有不安。在防治方面,认为中医情志疗法可采用“以情胜情疗法”、“移情易性疗法”、“宁神静志疗法”,这些疗法对治愈情志因素引起的不寐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从《黄帝内经》情志致瘀看对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志即中医所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变化。七情是人精神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与内脏相关的心理过程。一般情况下并小致病。但如如果情志刺激突然、强烈或长久超过人体生理调节极限,就会导致五脏气机失调,进而血行障碍,最终致血瘀。  相似文献   

17.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志活动称为“七情”。如果长期情志不遂或突然发生精神创伤,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谓之“内伤七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悲、恐(惊)。七情内伤五脏相应为: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抑郁症就是指情志不遂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并持续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出现损害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神经症。以抑郁心境、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8.
情志是中医对情绪变化的一种描述和划分,包括情绪反映和行为表现,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它对人的健康和疾病都能产生重要影响。中医学所讲的“七情”即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如清*费伯雄《医醇胜义》所说:“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忧则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然而,当某种情志活动超越了限度,七情活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影响到脏腑气血功能,即可导致情志引发的心身病症。 1 暴发性情志变化的致病与调节 暴发性情志变化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的、突发的、暂短的情绪状态,如暴怒、大怒、卒惊、大恐、暴喜、极悲等。在这种情志状态下,人的其它心理活动随之受到强烈影响,如认知范围缩小,评价估计失常,人格约束力降低,形成高度的情绪起伏,并可伴随生理功能的剧烈改变,脏腑功能严重失调,气机升降出入卒然逆乱,可使某些病或症突然发作。《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灵枢*贼风》说:“卒然喜怒不节……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论述的都是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病症。临床上,暴发性情志变化常常会导致多种严重疾病,最常见的如心悸、真心痛、晕厥、中风等。  相似文献   

19.
情志"致"不寐与情志"治"不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情志因素与不寐在病因病机和防治方面的关系。在病因病机方面,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因素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问长久就会导致七情失调,从而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不寐,究其主要情志改变有恼怒、喜极、思虑、悲忧、惊恐5种因素,总属真阴精血不足、阳不入阴而神有不安。在防治方面,认为中医情志疗法可采用“以情胜情疗法”、“移情易性疗法”、“宁神静志疗法”,这些疗法对治愈情志因素引起的不寐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体质是指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和精血津液等生命基础要素的总和,它由先天禀赋与后天发育共同构筑而成。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文章从分类、发病、致病、预防、养生等5个方面论述了体质与情志的密切关系,提出要重视体质对情志的作用和情志对体质的影响,两方面要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