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高忠民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8):1368-1370
目的:分析了解恶性肿瘤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找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年9月~2002年9月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按统一设计的调查项目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为8.5%,明显高于同期其他住院患者的感染率3.83%,P<0.001;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39.39%)为主,其次为下呼吸道(30.30%),胃肠道(18.18%),泌尿道(4.55%);感染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随住院时间延长而延长;医院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细菌35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57.20%,革兰氏阳性菌占17.1%,真菌占25.71%.结论:医院感染随年龄的增长,住院周期的延长而增加.放、化疗综合者其感染率显著高于单一治疗,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病原菌和药敏 ,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调查2 0 0 0年 1月 - 2 0 0 1年 12月在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合并医院感染的 148例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和药敏 ,作回顾性综合分析 ,并对医院感染的防治作初步探讨。结果 :本组医院感染主要部位在下呼吸道 ,占 73 7% ;其次为泌尿道 ,占 11 0 %。 148例患者中共检出致病菌株 186株 ,革兰氏阴性菌占 96株(5 1 6% ) ,其中前 3位是肺炎克雷伯菌 19株 (10 2 % ) ,铜绿色假单胞菌 19株 (10 2 % ) ,鲍曼不动杆菌17株 (9 1% )。真菌 60株 (32 3% ) ;革兰氏阳性菌 30株 (16 1% )。 6例为重复感染 ,有 2 8例是几种混合细菌感染。检出阳性病原体中占前 3位的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与经验治疗的药敏结果相仿。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常由条件致病菌引起自身感染 ,以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为主。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 ,故应高度警惕 ,及时诊断 ,尽早开始经验治疗 ,一旦检出致病菌 ,应选用针对性强的高活性、低毒杀菌剂 ,避免滥用抗生素。同时加强预防措施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呼吸系疾病患者血清神经节苷脂与癌胚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呼吸系疾病患者血清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s,GLS)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含量及意义。方法:测定患者血清GLS、CEA,分组统计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结核、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组血清GLS含量分别为(908±300)、(755±316)、(820±294)、(570±147)mg/L;阳性率分别为87·8%、42·8%、61·1%和23·4%。四组血清CEA含量分别为(19·3±20·1)、(10·7±5·6)、(11·7±8·4)和(10·9±9·9)μg/L;阳性率分别为39·1%、20·0%、13·9%和18·8%。恶性肿瘤组中肺癌患者GLS含量及阳性率呈现未分化癌>鳞癌>腺癌,CEA正相反。GLS和(或)CEA阳性在恶性肿瘤组占92·2%,可作肺癌初筛指标;GLS和CEA阳性在恶性肿瘤组占34·8%,在非癌各组总计占5·8%,可作肺癌诊断指标。结论:肺癌患者血清GLS显著增加,对肺癌诊断有一定意义;GLS与CEA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可能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肿瘤专科医院恶性肿瘤院内感染1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医院化疗科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2009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化疗科住院的3 316例患者中123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感染部位、感染致病菌、患者年龄、肿瘤期别、住院时间等,并初步探讨院内感染的防治。结果本组院内感染率、病死率为3.8%、17.1%。感染与年龄、肿瘤期别、抗肿瘤治疗和侵袭性操作密切相关。感染主要部位是下呼吸道、泌尿道,分别占53.7%、16.3%。病原体阳性患者112例,共检出致病菌株127例,有9例为合并几种菌感染。感染主要菌种为革兰氏阴性菌占67株(52.8%),其中前3位是肺炎鲍曼不动杆菌18株(14.2%),克雷伯菌16株(12.6%),铜绿色假单胞菌14株(11.0%)。真菌36株(28.3%);革兰氏阳性菌24株(18.9%),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结论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常由条件致病菌引起,住院时间长、放化疗结合、老年及晚期肿瘤患者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院内感染,应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住院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记录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结果 122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3.0%(28/122),感染部位构成比依次为:呼吸道、腹膜炎、泌尿系、消化道、皮肤及其它;28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25株病原体,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48.0%,真菌占28.0%,革兰氏阳性菌占24.0%;贫血、肝功能分级高、3次以上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放化疗史及年龄≥60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贫血、肝功能分级、侵入性操作次数、血糖水平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16、18型感染与乳腺增生症、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HPV18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增生组织和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HPV16在乳腺癌、乳腺增生症及正常乳腺组织各60例中的感染率分别为51·67%(31/60)、31·67%(19/60)和11·67%(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8感染率分别为56·67%(34/60)、35·00%(21/60)和15·00%(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和18在乳腺癌、乳腺增生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共感染率分别为48·33%(29/60)、15·00%(9/60)和6·67%(4/60),其中乳腺增生症与正常乳腺组织共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乳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组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症组织中HPV16和HPV18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中的感染率;HPV16和HPV18感染与乳腺增生、乳腺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60例NH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ELISA方法测定确诊NHL时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情况,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160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排除原发肝细胞肝癌),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160例NHL患者伴HBV感染者39例(占45%),其他恶性肿瘤患者HBV感染者19例(占11.9%),健康体检者HBV感染者17例(占10.6%),与肿瘤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NHL组HBV感染率高于该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和Ⅳ期NHL患者HBV感染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川地区NHL患者中HBV感染率高于一般人群和非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肿瘤患者,HBV感染与NHL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肿瘤外科术后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病原菌种类,分析感染因素,提出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诊断的口腔颌面肿瘤外科手术后患者762例,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部位、种类和相关因素。结果 762例患者手术后感染26例,感染率为3.4%,其中感染部位最多为手术创面(46.2%),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23.1%)、上呼吸道感染(11.5%)。革兰氏阳性菌15株感染占57.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4.6%)为主要感染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11株占42.3%,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3.1%)为主要感染病原菌。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和护理方法为手术后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感染部位最多为手术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和护理方法与手术后感染相关。临床中,应对各种可能引起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预防控制与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率、感染部位、易感病原菌、易感因素,探讨防治院内感染的方法.方法:调查统计20002年1月~2003年12月两年间我院血液肿瘤科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情况,并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院内感染率为24.39%,明显高于其他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率5.63%,以呼吸道、肠道、泌尿道最为常见,常合并多次、多部位感染.致病菌多样,革兰氏阴性杆菌、真菌、球菌均常见.其感染部位与其病变部位相一致.结论:积极治疗原发肿瘤及其并发症、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放化疗后的支持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是减少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为其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的2775例恶性肿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7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216例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7.7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0.93%;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21株占56.02%,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68株占31.48%,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27株占12.5%,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216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中,肺癌患者最多,占44.91%;肿瘤分期以Ⅳ期患者感染为主,占56.48%;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放化疗、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应用、激素的使用等。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因此针对易感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癌症患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Jiang Y  Li JY  Li M  Zhou L  Peng F  Wei YQ 《癌症》2004,23(12):1707-1709
背景与目的:医院内真菌感染是癌症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其中20%以上都是肺部真菌感染。本研究分析并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1229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并发医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29例恶性肿瘤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6.35%;真菌类型主要是白色念珠菌(68.18%)。主要易感因素是患者年龄(≥50岁,P<0.005)、原发疾病部位(肺癌,P<0.001)、疾病分期(Ⅳ期,P<0.005)、曾经接受化疗及胸部放疗(P<0.001)以及住院时间长(>两周,P<0.005)。结论:减少易感因素,早发现,早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减少真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肺癌患者110例,观察患者是否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肺癌分期、住院时间、侵人性操作、抗生素应用是否为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10例肺癌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者71例,发生率为64.5%,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其发生明显受到患者年龄、吸烟史、肺癌分期、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的影响(P〈0.05)。结论肺癌患者的年龄、吸烟史、肺癌分期、住院时间、侵人性操作、抗生素应用均为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该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肿瘤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华兰  郑立  王逸如 《中国肿瘤》2004,13(7):423-425
[目的]了解肿瘤专科医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0~2003年18 940例住院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5.8%(1103/18940),漏报率4.8%(53/1103);化疗科医院感染率最高(8.1%),占全院的60.2%,明显高于外科(占全院的2.8%)(P<0.01)和放疗科(占17.0%)(P<0.01);感染部位中呼吸道占首位,46.7%;真菌感染较严重,占送检病例的42.8%.[结论]化学治疗科及呼吸道感染、真菌感染问题,是肿瘤专科医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16年来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主要死因构成及年代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收集四川省肿瘤医院2004年0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及死亡病例,分析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性别、年龄分布,死因构成的年代变化以及死亡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比例的年代变化。结果:2004年-2019年16年间我院收治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总数280 042例,恶性肿瘤死亡5 213例,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和恶性肿瘤死亡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前10位死因顺位依次为:肺癌(34.5%)、肝癌(9.8%)、食管癌(8.2%)、结直肠癌(7.4%)、胃癌(5.5%)、淋巴瘤(3.9%)、乳腺癌(3.8%)、胰腺癌(3.6%)、前列腺癌(2.5%)和胆囊癌(2.0%),合计占总死亡数的81.2%。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2.1% vs 1.6%,P<0.001)。<40岁、40~49岁、50~59岁和≥60岁4个年龄组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0.8%、1.4%、1.8%、2.8%,随着年龄的增长,恶性肿瘤的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01)。肺癌始终是第一大死因,3个年代的构成比逐年上升。食管癌和胃癌的死亡构成比明显下降,而肝癌和结直肠癌的死亡构成比明显上升。恶性肿瘤死亡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比例为1.86%。其中2004年恶性肿瘤死亡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比例为12.6%,2019年下降至1.4%,随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P<0.001)。结论:恶性肿瘤住院患者逐年增加,死亡患者占同期住院患者的比例逐年下降,肺癌仍是恶性肿瘤第一大死因,食管癌和胃癌的死亡构成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采取化学治疗合并医院感染的24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于送检的感染性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分析感染的部位、感染病原菌的种类、构成比及不同种类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部位:呼吸道所占比例最高,137例占57.1%,泌尿道感染次之,54例占22.5%;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最多,162株占67.5%,革兰阳性菌次之63株占26.3%,真菌15株占6.2%;革兰阴性菌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林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林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真菌对氟康唑、氟胞嘧啶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对于化疗后合并院内感染的肺癌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能够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对2 222例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化检测ER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乳腺增生性病变占乳腺良性病变的94.8%,乳腺浸润性癌在恶性肿瘤中占95.8%;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为47.1岁,显著高于乳腺增生性病变的34.98岁(Wilcoxon秩和检验,P<0.000 1);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乳腺疾病患者,发生乳腺癌的概率(6.5%)大于发生乳腺良性病变的概率(1.9%),P<0.001;72%的乳腺增生性病变存在>3种病理成分;乳腺癌旁组织中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23.5%)显著高于良性乳腺增生性病变中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2.49%),P<0.01;乳腺癌旁不同良性病变与癌一样,对ER均有高表达.结论:乳腺增生性病变是女性最常见的病变成分复杂的良性疾病,其演变过程与乳腺癌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的32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8例患者中15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6.3%,粒细胞缺乏组的医院感染率为91.3%,显著高于非粒细胞缺乏组(P<0.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口腔、胃肠道和泌尿道等为主.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和真菌为主.MP方案化疗患者的感染率(23.9%)与VAD和BD组(68.5%和65.3%)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粒细胞缺乏、化疗方案及住院时间等因素有关,应用全环境保护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肿瘤住院患者感染发生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有效预防肿瘤患者发生感染和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2018年7月至1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4788例,获取其性别、年龄、诊断、感染部位、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体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抗生素用量及疗程等相关临床资...  相似文献   

19.
Primary tumor of the small intestine--analysis of 102 patien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2 patients with primary tumo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 proved by path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1964 to 1983 are reported. It made up 4% of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GI) neoplasms during this period. Of the 102 patients, 32 were benign tumors, comprising 11.3% of all benign tumors of the GI tract. There were 70 malignant tumors, constituting 3.1% of all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GI tract. Leiomyomas were very common in benign tumors while malignant lymphomas and carcinomas were predominant in malignant neoplasm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abdominal pain, mass, obstruction and GI hemorrhage. Eight patients were complicated with perforation, 6 of them were malignant tumors. Multiple lesions were found in 22 and 16 of them were malignant tumors. Only 29.3% of primary tumo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 could be demonstrated by barium X-ray examination. Correct diagnosis was made preoperatively in 13.7% of all patients. Resectability and operative mortality rates in malignant tumors were 70% and 12.9%, respectively, 62.3% of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with an overall 5-year survival rate of 36.9% (malignant lymphoma 62.5% and leiomyosarcoma or carcinoma (18.2%).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43.8% after radical operation and 38.9% after palliative operation. The overall 10-year survival rate was 16.2%. One patient with lymphosarcoma is alive 21.5 years after operation. The reasons of the low incidence, the high misdiagnosis rate and the related aspect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is tumor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