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以西药治疗,治疗组50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5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4.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统计学意义(X2=6.66,P<0.01).结论 中医辨证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结合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以西药治疗,结合组患者在西药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均治疗2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76.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3.3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标本兼治,相得益彰,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结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2例以西药治疗,结合组53例,在西药的基础上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73.5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4.6%,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总结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收集中风后遗症患者1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李艳影 《中医药学刊》2006,24(3):570-571
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结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2例以西药治疗,结合组53例,在西药的基础上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73.5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4.6%,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结合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以西药治疗,结合组患者在西药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均治疗2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76.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3.3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标本兼治,相得益彰,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中西药、针灸治疗以及运动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即单元诊疗模式;对照组仅给予中医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风后遗症综合康复治疗比单纯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显著,能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的营养和再生,增强肌力和肌张力,恢复神经肌肉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栓通脉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将69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予消栓通脉丸口服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33例单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对照组为60.6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89%,对照组为69.7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栓通脉丸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以西药治疗,治疗组78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1%,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有  相似文献   

10.
张学安 《陕西中医》1990,11(9):390-391
作者依据中医辨证分3型,配合西药治疗中风后遗症116例,总有效率为92.4%。指出各型治疗中应及早使用活血化瘀药及配合西药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7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1.1%,而对照组仅为64.9%,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2%(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均以5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而对照组仅为63.6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确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且在改善血尿生化指标方面,两组比较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46例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仅为78.3%,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有效方法。方法将90例(164眼)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54眼、西药组30例55眼及实验组30例54眼,分别予以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治疗。观察并比较3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67%)显著高于中药组(53%)及西药组(30%)(P<0.05),而中药组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较其他方法为佳。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尖锐湿疣128例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尖锐湿疣(C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6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8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44%,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71,05%,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IgA肾病5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收治的疗程满5年并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IgA肾病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实际用药情况分为中医组(n=63)和中西医结合组(n=68),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基线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组较中医组病情更重,对于轻-中度病理类型(40例,占30.53%),2组治疗前后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中-重度病理类型(91例,占69.47%),与治疗前比较,中西医结合组UPRO显著下降(n=53,P<0.05),SCr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在各项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38,P>0.05)。5年患者累计生存率,中西医结合为97.1%,中医组为95.2%,2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较中西医结合组不良事件更少。结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IgA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对于病理类型较重的IgA肾病,临床更倾向于中西医结合治疗,2组治疗均对远期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并且中医组治疗具有更少的不良反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玻璃体积血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仅为73.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玻璃体积血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