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某市胸外科监护室护理单元相对效率,为管理者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提供建议.方法 应用C2R模型和C2GS2模型对某市12个胸外科监护室护理单元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结果 从纯粹的投入产出技术层面评估,参评的护理单元中,相对有效的决策单元占75%;相对无效的决策单元通过各指标的理想值可达到相对有效.结论 胸外科监护室护理人力资源存在不足与低效并存的现象;应用DEA模型对护理效率进行评估可以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某市胸外科监护室护理单元相对效率,为管理者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提供建议。方法应用C^2R模型和C^2GS^2模型对某市12个胸外科监护室护理单元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结果从纯粹的投入产出技术层面评估,参评的护理单元中,相对有效的决策单元占75%;相对无效的决策单元通过各指标的理想值可达到相对有效。结论胸外科监护室护理人力资源存在不足与低效并存的现象;应用DEA模型对护理效率进行评估可以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某医院科室相对配置效率情况,为医院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出建议。方法 采用C^2R模型与C^2GS^2模型对某二级甲等医院7个科室2005年配置效率进行评价。结果 从纯粹的投入产出技术层面讲,“相对有效”的决策单元占86%。结论 某医院7个科室“单纯技术有效”性较高,“总体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相对效率,为进一步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C2 R和BC2模型对新疆地区9所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结果参评的9个手术室护理单元中,5个手术室总技术效率相对无效,不同规模手术室的总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平均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若对5个非总技术有效的手术室进行调整,可以节省护士人数20.3%、日人均护理工时38.3%,可增加年手术台次60.1%、日均台次29.0%。结论新疆地区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力资源存在低效率现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对护理效率进行评价,可以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师庆科  张伟  叶枫 《华西医学》2012,(9):1403-1406
目的通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医院科室运营效率进行评价,分析DEA方法在医院临床科室相对效率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聚类分析等确定投入产出指标,采用DEA方法中C2R和BC2模型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各科室相对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 70个被评价单元中有41个被评价单元的总体有效值为1,属于相对有效单元;29个被评价单元的C2R模型总体有效值<1,属于相对无效单元。结论 DEA方法适用临床科室相对效率评价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能够有效识别被评价单位中的无效单元,并且对于投入产出值能够指明导致无效的方向和需调整的程度,指导相关管理部门对科室的调整和资源投入方向。  相似文献   

6.
DEA模型应用于胸外科监护病房护理效率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综合评价上海市12所三级甲等医院胸外ICU护理人力资源的效率,探讨效率低下的原因,为提高护理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上海市12所三级甲等医院,应用问卷调查法和工时测定法,采集胸外ICU护理单元的4项投入指标(护士人数、继续教育时间、培训时间、护理工时)和3项产出指标(平均住院日、年收治病人数、床位使用率),运用DEA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2个胸外ICU护理单元中,5个护理单元相对无效,无效的护理单元可以通过理想值的测算有目的地改善各指标值,使之达到相对有效。结论各三级甲等医院间胸外科ICU护理效率水平差异显著,而通过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实现效率最大化;建议采用DEA对护理效率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7.
该文概述了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对家庭参与式护理的认知及态度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提出加强护士培训与教育,发展专业人才;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加强多学科合作;积极研发评估护士家庭参与式护理认知及态度的工具等建议,为进一步推进临床家庭参与式护理应用及完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综合评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所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力资源的效率,探讨效率低下的原因,为提高护理效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所三级甲等医院,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工时测定法,收集手术室护理单元的2项投入指标(护士人数、日人均有效护理工时)和2项产出指标(日均台次、年手术台次),运用DEA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9个手术室护理单元中,5个护理单元总体效率相对无效,无效的护理单元可以通过各项投入、产出指标理想值的测算,找出无效单元的原因.结论 各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理效率水平差异显著,通过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实现效率最大化;可以采用DEA对护理效率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9.
心胸外科监护室护理工作量调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分析比较心胸外科监护室各类手术术后每天及各个班次的护理工作量,探索合理安排护理人力、提高护理效率的方法.方法对某医院心胸外科监护室52例病人术后几日各班次的护理内容进行工时测定.结果瓣膜置换术后的护理工作量>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普胸术后,术后当日的工作量高于术后第一、二天,白班的工作量高于大小夜班.结论护理工作量的测定为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据,但是影响因素较多,研究一套简便易行的监护室护理工作量的评估方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大型综合性医院监护室护理人员分层配置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大型综合性医院监护室护理人员能级划分体系与能级配置模型,以期在保证患者监护质量的同时,提高护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方法:运用专家会议、专家咨询的方法确定监护室护理人员能级划分体系,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5所大型综合性医院重症监护室进行现场实验与研究。结果:形成了护理人员能级划分体系,并建立了大型综合性医院监护室各级护理人员配置模型。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监护室护理人员分层配置模型为护理管理者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不同等级护理人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治疗干预计分系统用于心胸外科监护工作量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尝试用治疗干预计分系统评分分析心胸外科的监护工作量,探索一种能快速评估心胸外科ICU护理工作量的方法。方法收集心胸外科ICU 52例病人术后当日、第1天、第2天各班次的直接护理时间和治疗干预计分系统(TISS)评分。结果各类手术以当日护理工作量最多,TISS分值最高,在普通胸外科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置换3类手术病人中以换瓣病人术后的直接护理时间和TISS分值最高;发现班次、手术种类、术后天数不同,单病人直接护理时间或TISS评分之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手术术后白班的护理时间和TISS分值最高的,术后第1天和第2天各班的护理时间及TISS分值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虽然由于国内外护理人力使用的不同,治疗干预计分系统不能反映全部的ICU护理工作量,但是它确实为心胸外科监护室护理工作量的评估和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分析模型,对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14—2019年护理人力资源效率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及静态分析,为提高医院各护理单元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依据和建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2个护理单元2014-2019年的人力资源效率数据进行收集,运用数据包络分析传统模型对2014年和2019年的护理人力资源效率情况进行静态分析,并结合Malmquist指数法对2014-2019年人力资源效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分析。 结果 研究医院2014年DEA有效的护理单元为6个,占24.3%,平均综合技术效率为0.950;2019年研究医院DEA有效的护理单元为8个,占36.4%,平均综合技术效率为0.896。该研究医院在6年内护理人力资源效率平均增长2.5%,技术效率下降了1.3%,技术进步效率增加了3.8%。 结论 研究医院2014-2019年护理人力资源处于稳步上升阶段,技术进步是护理人力资源效率提升的推动因素,综合技术效率是引起该医院护理单元人力资源降低的主要原因。建议管理部门应注重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同时根据各科室的专科特色情况优化内部人力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医院护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French intensive care units (ICUs). We develop a two-stage model. In the first step, we use an extende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odel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ICUs at the patient level. Few applied works use patient data to gauge efficiency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s. From a methodological viewpoint, we introduce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to gauge performance for each patient in terms of global ICU resources. From an empirical viewpoint, we introduce validated resource utilization indexes (medical and nursing dimensions) and we also control for case-mix heterogeneity with categorical variables including relevant individual measures of illness severity (SAPS II). Data come from a French survey including 15 178 patients of 26 ICUs in the region of Paris over the year 2000. Results show potential savings up to 30% of ICU’s resources and a strong concentration of inefficiency over 20%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Is cross-training medical/surgical RNs to ICU the answer?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wo nursing units band together to provide ICU support staff by capitalizing on the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of a core group of medical/surgical RNs.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o describe the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 intensive care units (ICUs) with good patient survival and highly efficient resource use and to identify relevant variable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used clinical data for 359,715 patients from 108 ICUs to compare the ratios of actual with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 III predicted hospital mortality, ICU and hospital stay, and the proportion of low-risk monitor patients. The best performing ICUs (top 10%) were defined by a mortality ratio of 1.0 or less, and either the lowest ratio for ICU stay, hospital stay, or percentage of low-risk monitor patients. The medical and nursing directors of top performing ICU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to describe their unit's structure policies and practices. RESULTS: Among the 108 ICUs, 61 (56%) had a ratio of actual to predicted hospital mortality of 1.0 or less and the best performing units had ICU stay ratios of 0.62 to 0.79, hospital stay ratios of 0.73 to 0.77, and admitted 10% to 38% low-risk monitor patients. ICU structure varied among the best performing ICUs. Units with the shortest ICU and hospital stay had alternatives to intensive care, methods to facilitate patient throughput, used multiple protocols for high-volume diagnoses and care processes, and continuously monitored resource use. Units with the fewest low-risk monitor patients screened potential admissions, had intermediate care areas, extended-stay recovery rooms, and care pathways for high-volume diagnoses. CONCLUSIONS: Benchmarking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ICUs with good patient survival and highly efficient resource use. The combination of policies and practices used by these units might improve resource use in other ICU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序贯性护理干预对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人机协调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7月-2007年7月心外科手术后入住ICU的患者36例,以简单随机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实验组采取序贯性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心脏术后机械通气人-机协调的状况,进行t检验.结果 实验组吸气触发压(P-T),吸气延迟时间(D-I),吸气触发时间(D-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完全清醒后第4、8、12小时动脉血气指标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监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 序贯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少人机对抗,改善人机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