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乌头碱类药物主要包括川乌、草乌及附子。本组病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63岁;最小剂量者为1例服单味草乌6克,最大者为1例服制川、草乌、制附子各25克,其余为制川乌10~25克,制草乌10~25克;除1例为酒浸服,1例冲服粉剂外,其余均煎水服,煎煮时间同一般中药;出现中毒症状最短者10分钟,最长者4小时,一般在30分钟~2小时;主要表现是首先舌尖、口周及四肢麻木17例,随后头眩晕、恶心、呕吐、心  相似文献   

2.
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结节性血管炎1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5年来,笔者在临证中采取防已黄茂汤加减,重用防己、黄茂,治疗结节性血管炎患者12例,取得较好效果。1一还资料12例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最小者49岁,最大者67岁;病程最短者16天,最长者3年4个月。结节仅出现在下肢的9例,结节出现在下肢及腹部、上肢、颈部、头部的3例。2治疗方法基本方:防已15~459,黄茂30~6Og,川穹109,白术、川牛膝各15g,川桂枝、炙甘草各6g。加减:偏热者加忍冬藤309,丹皮、地骨皮、黄柏各109;偏寒者加炮姜、炙麻黄各6g,姜半夏、附子各10g;湿重者加苍术、苦参各10g,革前15g,茁仁309;瘀重结硬者…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笔者应用自拟消痈汤治疗阑尾脓肿27例,取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方药介绍红藤、败酱草各30克,丹皮、桃仁、苡仁、生大黄、皂刺各10克,附子5克。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热重者,加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湿重者,重用苡仁、附子,加冬瓜仁;瘀重者,加赤芍、当归、乳香、没药;便秘者,重用大黄,或加芒硝;腹胀者,加川朴、槟榔;肿块质硬者,加鹿角片、山甲片;热甚阴伤者,加生地、麦冬;体虚者,加黄芪。  相似文献   

4.
经方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肺炎10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资料本组101例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6个月以下者26例,6个月至1岁者4O例,1岁以上一3岁者35例;病程最长者1个月,最短者3天。z治疗方法全部服用麻杏甘石场加味:麻黄sg,杏仁6g,生石膏IOg~15g,炙甘草3g,鱼腥草159,黄宏IOg,前胡6g,桔梗6g,地龙3条,本苗子3g~6g。高热无汗者用生麻黄,有汗者用炙麻黄并重用生石膏,咳嗽重者加冬花、紫花,喘甚者重用毒苗子、地龙,唇周紫组者加丹参、桃仁、炮附子。水煎服,2日1剂,病情重者1日1剂频服。3疗效标准及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常规检查及肺部X线透视正常)gi例,占90%…  相似文献   

5.
芎归二麻汤为主治疗三叉神经痛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近几年来,以自拟芎归二麻场为主,结合辨证加味,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满意,现总结有临床资料的32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32例中,男12例,女叨例;年龄最大者of岁,最小者18岁;病程最长者7年,最短者半月,均有反复发作史。[治疗方法]答归二麻汤:川等20-309,当归209,天麻12g,麻黄6g,制没药10g,甘草3g。风寒型加白附子10g,全虫6g;风热型加石膏309,黄羊10g;气血虚弱者加黄茂、鸡血藤各309;瘀血阻络型加桃仁、红花各10g;有高血压。心脏病者去麻黄加防风309。[治疗结果〕治疗标准:疼痛发作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者…  相似文献   

6.
腰腿痛为临床常见症之一。我们运用加味乌头汤治疗该病3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32例患者中,女性22例,男性10例。年龄最小者25岁,最大者57岁;40岁以上者22例。主要症状:腰膝疼痛,屈伸不利,以一侧臀部循下肢外侧酸痛或刺痛为主,局部畏风寒,麻木或灼热感,病情多与气候交替变化有关。治疗方法基本处方:川乌、草乌、麻黄、甘草各10克,白芍、当归、牛膝、木瓜、五加皮、黄芪各15克,细辛3克。加减法:暑热时发病者,方中麻黄、制川、草乌均减为6克;若舌红有热象者,加生地15者,黄柏10克;便秘,苔黄  相似文献   

7.
3年来,笔者以坐骨定痛汤治疗坐骨神经痛60例,疗效满意。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男45例,女15例,20~40岁33例,41~60岁20例,61~75岁7例;病程最长者7年,最短者20天。2治疗方法坐骨定痛汤基本方:制川乌、制草乌、生甘草、炮甲片各6g,鹿衔草、宣木瓜、川穹、乌梢蛇、川牛膝、续断各159,全当归、川革落、蓬获术各129,红花、泽兰各10g。其中风胜者加防风10g,寻骨风15g;寒胜者加干姜6g,制附片10g;湿胜者加苍术129,生意仁159;偏热者加黄柏109,忍冬藤159;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各sg,其中腰部痛甚者加杜…  相似文献   

8.
三参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以1979年9月上海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标准确诊。96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40岁者10例,40~59岁者74例,60岁以上者12例。合并高血压者32例,高血脂者36例,糖尿病者1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5例,心房纤颤3例。 治疗方法 基本方:人参6~10g,太子参30g,丹参30g,当归12g,川芎12g,瓜蒌20g,薤白15g,檀香3~6g,仙灵脾15g,何首乌30g,桂枝6~10g,炙甘草6g。痛重者加蒲黄15g,三七6g,降香12g以助祛瘀理气止痛;胸闷重者加半夏12g,陈皮12g以祛痰通阳;舌红口苦口渴者加生地  相似文献   

9.
自1998年3月~2004年3月,笔者以自拟七味龙蚣汤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收到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全部病人均来自本院门诊。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6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7年;单支神经痛19例(眼支5例、上颌支11例、下颌支3例),多支神经痛11例。2治疗方法以七味龙蚣汤为基本方治疗。药物组成:麻黄6g,桂枝9g,桔梗6g,白芷12g,川芎10g,白芍30g,甘草10g,地龙15g,蜈蚣2条。遇冷发作者重麻黄9g,羌活15g,遇热痛重者加栀子12g,遇风痛重者加防风15g,血瘀明显者加丹参15g,红花10g,气血两虚者加黄芪15g,党参10g,当归10g。3结果治愈7例(…  相似文献   

10.
阴囊挛缩症是指发作性阴囊抽搐、疼痛、痛引少腹而体检无明显异常,除外睾丸炎、附睾炎及外阴感染等疾患的一种病症.我们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14例,效果殊佳,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4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21~30岁,9例,31~35岁,5例;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2个月;单纯阴囊抽痛者2例,伴痛引少腹者12例.2 治疗方法均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处方:麻黄9g,细辛3g,附子9g.水煎服,日1剂.3 治疗结果服药4~6剂,痊愈者12例;另2例疼痛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以上方配以白芍药、乌药、甘草等治疗20余日痊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上感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适用的中医证型。方法收集8个中心433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分为风寒证、风热证、卫气同病、风邪袭表-寒热不显、风邪袭表-寒热兼夹5个证型,均给予上感颗粒口服,体温<39.0℃时,每日1剂;体温≥39.0℃时,每日2剂,疗程3d。观察各证型患者地域分布情况、即刻退热作用、退热时间及综合疗效。结果各证型组体温在给药后2h、3h和4h与给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证型患者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风寒证比较,风热证、卫气同病证患者退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邪袭表-寒热兼夹、卫气同病证型的临床痊愈率最高,与风寒证、风邪袭表-寒热不显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上感颗粒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风寒证、风热证、卫气同病、风邪袭表-寒热不显、风邪袭表-寒热兼夹5种证型疗效确切,对寒热兼夹、卫气同病、风热证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收集整理明清时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药,采用SPSS 20.0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医家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最常用的药物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温里药、祛风湿热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等,常用治法有祛风散寒,养血祛风,温阳养血,养血活血,化痰活血等。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机认识并没有像中风病那样形成由“外风”向“内风”学说的演变,而是由“外风”学说逐渐演变为“外风兼血虚”的认识,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3.
谢乐  伍大华  曹思佳  刘涵 《中医药导报》2021,27(1):163-166,170
目的:分析历代中医文献中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历代中医文献中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药,对收集到的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 20.0对用药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历代中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最常用的药物为发散风寒药、息风止痉药、温里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等,常用治法有祛风散寒、益气养血、温阳祛风、息风通络、养血活血等。结论:历代医家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以发散风寒药为主,辅以息风止痉药、温里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等。  相似文献   

14.
感冒后咳嗽属于外感咳嗽范畴,多由风邪夹杂寒邪、燥邪致病,外感邪气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服药后解表不彻,导致肺气不宣,出现咳嗽。杏苏散主治外感凉燥证,是治疗凉燥咳嗽的代表方,也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止嗽散主治风邪犯肺证,为治疗表邪未尽,肺失宣降之咳嗽常用方。方中诸药药性平和,性温质润,顺应肺的生理特点。杏苏散合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汪受传提出从伏风论治小儿荨麻疹的观点,认为荨麻疹的反复发作与小儿禀赋有异、伏风内潜有关。提出荨麻疹的辨治:发作期风热犯表证治以祛风清热,解表止痒;风寒束表证治以祛风散寒,解表止痒;风湿挟热证治以祛风胜湿,清热止痒;血热生风证治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缓解期血虚生风证治以滋阴养血,祛风止痒;肺卫不固证治以固表御风,调和营卫。  相似文献   

16.
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以中风为主证的医方及部分医案进行分析,归纳为中风伤寒宜调理荣卫、偏虚受风宜养血祛风、热甚生风宜清热熄风、肝风鸱张宜平肝熄风、痰浊蒙蔽宜涤痰开窍、寒中于里宜温中祛寒,对现今防治中风证极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肖长虹  顾为望 《中医杂志》1996,37(6):361-365
本研究在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的基础上给予风寒湿、风湿热刺激及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外涂。结果显示,单纯风寒湿、风湿热不增加CIA的发病率及炎症积分,也不改变炎症关节的表面温度,但风湿热能显著提高雌性鼠炎症关节的~(99m)Tc含量。在葡萄球菌肠毒素(SEB)外涂时,风寒湿能显著增加雄性鼠的炎症积分(与单纯SEB比较),且显著提高雄性鼠的DTH反应能力(与风湿热比较);风湿热则能显著增加雌性鼠炎症关节的~(99m)Tc含量(与风寒湿比较)。在SEB外涂时,风湿热能显著增加雌性鼠的炎症关节表面温度,但风湿热与风寒湿均显著降低雄性鼠的炎症关节表面温度。  相似文献   

18.
姜杰  施杞 《中医杂志》2001,42(8):489-490
为了探讨颈部风寒湿刺激对机体氧自由基及前列腺素的影响,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风寒湿组,低头位组,复合模型组4组,每组6只,通过给予风寒湿,低头位刺激,观察受累局部和血液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前列腺素E2(PGE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变化,结果表明,风寒湿与低头位等颈椎病常见的致病因素可使颈部出现无菌性炎症并使受累局部组织和血液中SOD,LPO,PGE2,6-keto-PGF1α出现异常。氧自由基及前列腺素代谢异常可能是风寒湿致颈椎病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运用亢害承制理论,阐述寒饮生风的理论依据。归纳张仲景诊治寒饮生风的六证及其治疗方法:水道失调型用温肺通阳,行饮熄风;脾失运水型用温脾扶阳,化饮熄风;肾虚水泛型用温肾化气,逐饮熄风;心阳不济型用温通心阳,降饮熄风;肺虚皮水型用温通肺卫,利水熄风;饮停中焦型用温胃健脾,散饮熄风,综合分析其理法方药特点。  相似文献   

20.
面神经麻痹多因面部着凉受风,风邪阻遏经络,致使面神经管的骨膜发炎,面神经受压而麻痹所致.治则驱风通络散寒,行气活血消炎.风池,翳风同属少阳,有疏解风邪之效,其中翳风祛风止痛 阳白,攒竹,四白,地仓等有疏调经气的效能,透刺法,以加强经气之通调.行超短波法,具有消失消肿,改善微循环之功.二法协同应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降低患者经费.治疗期间患者应忌食辛辣,禁受凉和食冷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