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浊毒的概念 对于"浊"的认识,《黄帝内经》为其渊源,其分为生理之浊与病理之浊,生理之浊指浓浊的饮食精微物质和体内排出的污浊之物,如《灵枢.阴阳清浊》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在此即指饮食精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及《灵枢.小针解》曰"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  相似文献   

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传统的解释是这样的:出上窍的"清阳",是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出下窍的"浊阴",是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发腠理的"清阳",是指卫气,走五脏的"浊阴",是指精血津液;实四肢的“清阳”是指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归六腑的"浊阴",是指饮食水谷变化的糟粕和水液。  相似文献   

3.
"此受五脏浊气"为<素问·五脏别论>中的文句.经文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经文用对偶的文体,将奇恒之府、传化之府,以及五脏与六腑等两两对比,使读者对它们的组成、功能等特点都能有清晰的认识.但是笔者习读时,发现多数注家对"此受五脏浊气"的注释欠当,甚至有悖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因而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刘嘉辉  林正坤 《光明中医》2008,23(7):896-897
“魄门亦为五脏使”,语出《素问·五脏别论》;原句为“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这句话的意思,从现有众多《素问》译文书中可知:魄门即肛门,为六腑的最下端,其功能是大肠的延续,传化水谷而不得久藏,且魄门的启闭受五脏役使调节。然笔者认为应这样理解:魄门受五藏之气支配而为其行使排泄糟粕、浊气的职能,而魄门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时既能反映出五藏的病变,又可反过来影响五藏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根据《黄帝内经》中"浊"字上下文及后世医家的注释对"浊"的含义进行整理、归纳、推理、总结。《黄帝内经》中共出现"浊"字58次,有浊阴、浊气、血浊、浊液、浊涕及浊色6种性质为"浊"的物质。认为浊阴温润,濡养下窍与五脏六腑;浊气是胃、五脏、清气、寒气、寒温不适、饮食不节、风寒客脉以及肺伤所生的七种浊气的统称,其中胃、五脏、清气生成生理性浊气,寒气和寒温不适、饮食不节、风寒客脉以及肺伤生成病理性浊气;阳气蓄积过久或阴气过盛造成血浊;火热造成水液浑浊;胆热造成鼻流浊涕;体内的痹病、厥逆病以及内脏疾病可分别造成眉间、下颏部以及整体面部的浊色,上述物质浑浊或混乱,趋内,趋下,清晰度低,或黏腻、稠厚,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升高,老年患者由于胃肠功能减弱,活动量小,或长期卧床等,均易导致患者便秘的发生。"魄门亦为五脏使"出自《素问.五脏别论》,是指魄门(肛门)的启闭功能受五脏之气的调节,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又影响着脏腑气机的升降,如出现便秘,腑气不通,导致浊气不降,气机逆  相似文献   

7.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称"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此用药之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以《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为依据,梳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经方"五脏五味补泻"用药范例,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启迪临证组方用药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或长期无便意;排便困难指排便量少、干结,排便费力、费时,排不尽感及需要手法辅助[1]。"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魄,通粕也,为糟粕之意,肛门为排泄粪便糟粕之门户,故称魄门。魄门是胃肠的最末端,其开闭受五脏的调节指使,开而不闭,则  相似文献   

9.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指中药针对病位与病理发展趋势 ,纠正脏腑的功能失调 ,使之恢复正常 ;或因势利导 ,以助驱邪的特性。自形成理论以来 ,已成为临床选药组方、防治疾病的基本法则之一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升降浮沉理论的起源升降浮沉起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表明清阳与浊阴有规律的升降出入 ,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 ,在病理状态中 ,由于阴阳反作 ,气机升降出入紊乱 ,导致“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 …  相似文献   

10.
<正> “魄门亦为五脏使”见于《素问·五脏别论》。魄门,即肛门;使者,役也。一方面说明五脏主司支配魄门的启闭、(就此而言,“为”可解释做被),另一方面说明魄门为五脏行使排泄浊气的职能,使“水谷不  相似文献   

11.
魄门的启闭,依赖肺气的宣降 魄门的启闭,依赖肾气的固摄 DE 一、选择题(共65分,每题1分) A型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飨泄”的含义 A、腹泻如水B、肠鸣泄泻 C、暴泻如注D、下利不爽 E、下利完谷不化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揍理,浊阴走五 脏”的“浊阴”是指 A、粪便和尿液B、水道中的阴液 C、化生的精血津液D、浓厚的营养物质 E、痰饮等病理产物 7、《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色精微象见”是指: A、五色是五脏精气的外在表现 B、五色含蓄不露,五脏精气充盛 C、五色变化精细微妙,反映疾病变化多端 D、五色鲜明暴…  相似文献   

12.
<正>魄门为七冲门之一,乃排泄糟粕之门户,《素问·五藏别论》谓:"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指出魄门既能为五脏六腑排泄浊气,又为五脏所役使,故五脏有疾,每可影响魄门。笔者研读《经》旨,对一些肛肠顽疾,从五脏论治,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介绍验案5则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通报》2010,(2):22-22
<正>1.髓海:指脑。髓上能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2.血海:指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  相似文献   

14.
《灵枢·终始》篇"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中阴、阳分别指阴经、阳经,受气是指阴阳经脉既是输送营养的通道也是病邪传变的途径,"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指手足三阴经内连五脏,禀受来自于五脏的脉气,手足三阳经内连六腑,禀受来自于四肢末梢的脉气。虚证针刺治疗时应随着经络循行的方向进针以补足正气,实证针刺治疗时应逆着经络循行的方向进针以泻出邪气,即"迎随补泻"。  相似文献   

15.
正1援物比类的渊源援物比类首见于《素问·示从容论》:"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圣",是指两类事物联系比较,总结类似或相同之处,用已知推论未知。《素问·五脏生成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中医学将五脏六腑与自然规律及社会关系相类比推论构建中医理论体系。援物比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朴素认识方法,也是中医学广泛运用的思维方法。《素问·五运行大论》:"天地阴  相似文献   

16.
1 "魄门为五脏使"析义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出自《素问·五脏别论篇》,历代医家对它都有注释.魄门指肛门而言,已无可争议,然肛门为何又称为魄门呢?多数医家都依王冰之说,认为肛门是大肠的下端,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魄,故称魄门.  相似文献   

17.
王又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346-2347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是《素问·五脏别论篇》对腑脏功能的概括.但我们却不能把腑脏的功能片面的理解为五脏唯藏精气而无浊,六腑只传化物而无清.五脏之中亦有浊气,六腑之中亦有精气,五脏之浊气由六腑输泻而出,六腑之精气输于五脏而藏,腑脏相合,藏泻有因.  相似文献   

18.
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生与痰、湿、瘀、浊等病理产物壅塞脏腑经络密切相关。"五脏元真通畅"出自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指导原则,其核心在于"通"。以"五脏元真通畅"理论指导痛风辨治,围绕"通"字立法,根据病性之不同分别予清热除湿、散寒化湿、活血祛瘀化痰、健脾渗湿等治法,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素问·五脏别论》曰 :“五脏者 ,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指出“魄门亦为五脏使 ,水谷不得久藏。”那么 ,五脏何以使魄门 ?1 脾使魄门1 1 靠脾之运化《素问·经脉别论》曰 :“脾气散精” ,就是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若脾不散精 ,魄门失其滋养濡润  相似文献   

20.
"阴者藏精而起亟"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阴者藏五脏之精,首流注于手太阴肺,依次注入十二正经,故十二正经的流注源于五脏之精华。五脏与经遂也可由于动静之状态不同而分为"阴"与"阳"。两者分则为二,合则为一,相贯相通。中医经络与脏腑本为一体,谈及营卫之源须回归于脏腑。在脏腑则名之血、气之谓代替营、卫之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