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中医属“血证”“紫癜”“发斑”“衄血”等范畴。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总结重庆市名中医胡陵静教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诊经验。胡陵静教授认为本病多因气血两燔,热毒内蕴而致,临床上以犀角地黄汤合白虎汤加减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随证加减,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周延峰教授临床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规律,为中医深入治疗该病提供临床经验和思路。方法:使用数据挖掘方法,将周延峰临床治疗该病的中药处方收集汇总,进行清洗、整理,并录入WPS表格。对出现的中药进行性味、归经统计,使用SPSS 25和IBM SPSS Modeler 18.0对方中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结果:共收集处方165首,不重复中药118味;中药性味归经以寒、平、温类药,甘、苦、辛味药及肝、脾、肺、胃归经为主;高频中药为甘草、仙鹤草、山药、牡丹皮、当归等,取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当归-甘草、牡丹皮-仙鹤草等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类1:当归、白芍、甘草、鸡血藤,类2:仙鹤草、石斛、旱莲草等聚类组合。结论:周教授在临床治疗上注重疾病发展过程,清补结合,预防外感,将“止血活血”贯穿始终,并擅长特色药对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泻火凉血法为主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泻火凉血为主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的疗效。将45例患者经分型后应用泻火凉血为主,配合健脾滋肾法,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出血程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93.33%,血热络伤型(I型)有效率92.86%,脾(气)肾阴虚型(Ⅱ型)有效率93.55%,两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两型出血程度均显著改善(P<0.05),血小板计数升高(P<0.01),血小板相关抗体降低(P<0.05)。提示泻火凉血中药对火热实证为主或气阴虚证为主的ITP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活血凉血解毒法治疗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龙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活血凉血解毒方治疗,12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BPC)及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G、PAIgM)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2周,2组BPC均较前一时间点升高(P<0.05),且观察组BPC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AIgA、PAIgG、PAIgM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凉血解毒方治疗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显著,可以明显升高BPC,降低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从而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蒙药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使用蒙药治疗的62例成人ITP患者的资料。通过观察蒙药治疗1~3个疗程后的有效率、中位血小板数、出血评分、不良反应等评价蒙药治疗成人ITP的临床疗效。结果:1个疗程后完全反应2例、有效23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40.3%;3个疗程后完全反应7例、有效3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2.6%。治疗前中位血小板数为14×10^9/L;1个疗程后中位血小板数为23×10^9/L;3个疗程后中位血小板数为32×10^9/L。治疗前出血评分为0~2分者为43.8%;1个疗程后为77.4%;3个疗程后为96.8%。结论:蒙药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效率高,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血液系统中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现今中医药对其的防治因具有特有优势而得到更多的重视与推广,本文将从病名源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药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等方面论述总结近年来中医药对于ITP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0.
11.
中医辨证论治及综合调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仅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减轻西药毒副作用、维持疗效,不少患者经过中药治疗甚至可以得到长期缓解或痊愈。但在其治疗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中医治疗以辩证为主,大多局限在临床研究观察方面,缺乏统一的临床疗效标准,主观性较强,具体用药及有效成分的相关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较少。今后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统一疾病的辨证分型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通过规范和合理化的临床试验设计,对中医药甚至单味药进行合理的临床实验研究,探讨其调节免疫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肾祛风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肾祛风汤治疗。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外周血血小板为(38.15±20.45)×109L-1,观察组为(50.26±15.25)×109·L-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有效率为9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补肾祛风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过去称为原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以及缺乏任何原因包括外源的或继发性因素为特征。目前西医治疗常采用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素等,这些疗法效果肯定,但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停药后易复发等弊端,因而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相关临床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基于跟师期间学到的知识,结合高萍教授发表的论文及其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探讨,总结高萍教授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疗经验。高萍教授认为本病的中医病机主要包括热、虚、瘀三大方面。本病的发展是一个由实转虚、由阴虚转阳虚的过程,病久发为脾肾阳虚,而瘀血可见于疾病的始终。治疗时始终注重顾护脾胃,凉血、止血、化瘀贯穿始终,兼顾补肾、养血。高萍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丰富,值得不断进行总结,对临床治疗本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滋阴凉血解毒汤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阴虚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阴虚血热证病例30例,服用滋阴凉血解毒汤并配合减停糖皮质激素,9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血小板算术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180天PAIg G、PAIg M、PAIg 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治疗后90天和180天中医证侯总有效率70%和80%,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73.33%。结论滋阴凉血解毒汤对改善CITP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和提升血小板及改善血小板参数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近年已更名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是指病程持续12个月以上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cITP多发于成年人,起病隐袭,除发现血小板减少、自感乏力外,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多表现血小板计数难以维持在正常生理水平、病情反复和易于复发等特点。cITP部分病例表现为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rITP)。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12-214
目的:观察紫茜合剂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紫茜合剂+泼尼松)30例和对照组(单用泼尼松)30例,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改善时间。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3.33%)优于对照组(86.67%)(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出血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6个月后治疗组随访有效率(57.14%)明显优于对照组(19.23%)(P0.05)。结论:紫茜合剂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还可减少长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瘀紫、鼻衄、内脏出血等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ITP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ITP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的主要手段,在ITP的研究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制备与临床接近的动物模型是ITP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目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众多,主要有免疫造模、自发免疫模型、转基因造模以及其他造模方法。免疫造模是最常用的方法,实验用动物主要是小鼠,常用的注射途径是腹腔注射,常用的免疫原有抗血小板血清、单克隆/多克隆抗体、血小板等,自发模型与转基因模型比较少用。此外也有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主要有ITP热盛证模型,ITP肾阴虚证模型,ITP气不摄血证模型等,为该病的证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对近些年来ITP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希望对该疾病的动物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由于自身免疫异常导致的血小板破坏过多的临床综合征,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出血性疾病,部分患者可出现颅内出血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危重情况进而影响患者生命。ITP患者因出血风险增大、疾病转归的不可预测性、对疾病的恐惧感、需长时间治疗、社会活动减少、影响工作等各种因素导致生活质量严重降低,甚至低于癌症患者。ITP目前尚无法根治,西医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治疗药物,但随着激素的撤减许多患者出现激素依赖,易复发,治疗效果差,严重增加患者负担。近年来,单味中药及提取物在治疗ITP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近5年来常见单味中药及提取物防治ITP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指导临床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