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睑点刺综合疗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4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对照组予针刺、面肌运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眼睑点刺治疗。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标准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0天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第20天面神经功能评级与各组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面神经评级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睑点刺综合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药外治法应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4年10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其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外治疗法,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以及63.34%,组间数据经过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采用中药外治方法疗效显著,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硝桂散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探讨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将10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硝桂散外敷于耳垂后侧,并给予全方位护理,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对照组7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硝桂散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并给予全方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护理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干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24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临床分期将急性期125例作为研究组,恢复期11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针灸干预,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痊愈患者多于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和针刺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的最佳有效期为急性期,早期干预可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夏静 《湖南中医杂志》2015,31(1):111-112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特色护理对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影响。方法:采用非同期队列对照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2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中医特色护理;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54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两组均采用针刺治疗,10d为1个疗程,分别于护理前后进行Portmann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39%,对照组为9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可以提高针刺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依达拉奉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发病1~4天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静滴和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4%,对照组治愈率为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应用抗自由基药物依达拉奉配合针刺治疗可明显缩短疾病的进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壮医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将76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于患侧面部给予壮医药热敷治疗及护理干预,30天后观察对比两组康复效果及面部康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P0.05);观察组面部康复时间为21.5±2.7天,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0.2±2.9天(P0.05)。结论:壮医药治疗面神经麻痹有助于改善患侧面肌的营养供应,利于非化脓性炎症的消退,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针灸翳风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急性期即采用温针灸翳风穴,并予电针和西药治疗;对照组只予电针和西药治疗。结果: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治愈率83.3%,对照组治愈率5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翳风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能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桂枝汤加味及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疗程均为14d~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0%,对照组治愈率35.5%。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桂枝汤加味及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积极地护理干预对面神经麻痹预后的影响.方法:6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平分为两组-护理组与对照组,两组都采用药物治疗,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积极地护理干预方法.结果:经过治疗后,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护理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护理组有2例出现肾功能轻度损害,疗程结束复查,肾功能恢复正常,2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地护理干预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能迅速改善症状,副作用小,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0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50例患者按照朱氏三阶段的分法给予中西医治法,对照组用强的松、维生素B族治疗.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对下关、牵正穴施行隔牵正散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特发性面神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足三里肌注甲钴胺,治疗组采用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比较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Potr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Potrmann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7.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症状明显改善,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吕良德  赵卫华  姬滢 《陕西中医》2011,32(2):167-168
目的:观察马栗种子提取物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加用口服马栗种子提取物,余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口服泼尼松,两组同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发展期后(1~7d)配合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不管是治疗疗程,还是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栗种子提取物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药物,对治疗疗程和治愈率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观察中药透入结合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3-2015年间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0例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基础性资料并无差异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透入结合针灸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的针灸治疗方法,应用针灸治疗的同时结合中药透入治疗方法对特发性面神经患者更有益,临床效果更确切,有助于恢复患者面部神经,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寒袭络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寒袭络型)48例,并与西药组48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的治愈率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针刺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仅显著地提高疗效,而且大大缩短了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滞提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为本法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诊断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传统针刺取穴及手法基础上对四白、阳白穴应用滞提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针刺取穴及手法进行治疗,两组均以6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未到4个疗程痊愈者痊愈后不予治疗。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滞提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神农牵正散对7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对应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用药的不同设置对照组(使用神农牵正散治疗,n=38)和观察组(针灸联合神农牵正散治疗,n=38);使用House-Brackmann分级法分别于治疗后1周和2周进行药物的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平均病程中未见显著差异(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评分结果显示,在治疗前未见显著差异(t=0.077;P=0.939),治疗后1周和2周,观察组House-Brackman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89,-8.959;P=0.000,0.000)。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痊愈34例,改善3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21例,改善13例,无效4例;观察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在痊愈和改善状态中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灸联合神农牵正散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效果肯定,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临床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和普通针刺联合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麻痹程度及痊愈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43%和85.7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治疗疗程,值得更多医护人员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分期联合耳垂放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5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分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垂放血治疗。观察2组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分值及面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45天后,2组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45天后,2组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上,电针分期联合耳垂放血的疗效比单纯电针分期治疗效果明显,可更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