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探讨ADR的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常州妇幼保健院收集并上报的390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对引起ADR的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ADR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0例ADR报告共涉及9类30种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引起ADR最多(265例,占66.92%);给药途径方面,静脉滴注引起ADR最常见(362例,占92.82%);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243例,占51.70%)。ADR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有关。结论:应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严格操作,加强ADR监测和预警,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抗感染药学》2017,(2):352-354
目的:分析某医院传染科患者抗感染类药物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感染类药物致患者ADR报告75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和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种类以及涉及ADR损害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结果:50~59岁患者用药ADR发生率较高,占25.33%;男性多于女性;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为最高,占70.67%;抗感染类药物中抗菌药物引起ADR占88.00%;而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和利福霉素类引发ADR分别占21.33%和22.67%;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40.00%。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的比例、引发ADR抗感染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损害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要合理分析总结ADR引发的相关因素,加强药物使用的管理和ADR的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近三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与特点,探讨其原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从该院ADR监测系统中筛选出2019—2021年上报的抗菌药物ADR报告,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在该院近三年上报的216例抗菌药物ADR报告中,报告类型为新的及严重的ADR共有113例,占比52.31%;ADR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2~5 d内,占比42.60%;男性发生ADR的比例高于女性(58.80%vs. 4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1~8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比36.57%;抗结核药物ADR发生位居首位,占比51.50%,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占比16.00%;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比44.25%,口服给药次之,占比43.0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在抗菌药物ADR中最为常见,占比36.62%;发生ADR后大多数患者都能好转或痊愈,占比93.06%。结论 临床应对抗结核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ADR进行重点监测。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应加强对高龄患者的用药监护,减少静脉给药,做到能口服则不静脉用药,密...  相似文献   

4.
蔡华晶  黄强增 《中国药房》2014,(30):2844-2846
目的:了解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3年上报的76例ADR报告按患儿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静脉滴注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76.32%;抗菌药物类所致ADR的比例最高,占75.00%;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表现为过敏反应,占85.53%。结论:儿科更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尤其是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5.
《抗感染药学》2016,(1):102-105
目的:分析该社区卫生中心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原因和分布情况,为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间上报的166例病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一般情况、抗菌药物的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远远多于男性;ADR集中在60~92岁,占46.99%;氟喹诺酮类居首位77例占46.39%,其次为头孢菌素类38例占22.89%;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滴注160例占96.39%;ADR出现的时间在60 min内为占74.10%;抗菌药物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97例占58.43%。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知识培训,临床要重视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减少注射剂的使用,以降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杨永 《中国医药科学》2013,(22):145-146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分布情况,旨在为指导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临床科室上报的5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并按抗菌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5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以静脉给药为主,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占41.07%)、喹诺酮类药物(占19.64%)及大环内酯类(占14.29%)居于前三位,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多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较严重的有过敏性休克。结论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基本药物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上报的73例抗菌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6大类15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类引发的ADR比例最高,静脉给药方式为引发ADR的最主要途径,ADR临床表现多为各种皮疹、瘙痒、消化系统症状。结论基层医院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井华  刘俊 《安徽医药》2014,18(2):393-396
目的了解该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现状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保证抗菌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2010—2012年某院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37份,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名称、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性质、转归及临床表现、报告人员职业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37份ADR报告中,男性发生比例高于女性;41~50岁年龄段为ADR发生的主要人群,但老人及儿童发生的比例也较高;ADR以一般反应为主,严重的和新的ADR分别占总例数的3.80%和1.26%;静脉滴注为引发ADR为主要的给药途径,占总例数81.01%;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31~60 min;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为主,占总例数29.12%,其次为大环内酯类(28.27%)和头孢菌素类(26.16%),其中阿奇霉素为57例,占总例数24.05%,其次为左氧氟沙星(56例,23.63%);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102例,43.04%);护师ADR报告率68.35%。结论深入开展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5,(17):2361-2363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中,≥61岁患者发生ADR最多,占23.14%;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80.99%;涉及10类抗菌药物,共26种药,以头孢菌素类居多(占53.72%),其次为青霉素类(占11.57%);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7.37%。结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及自身状况,结合皮试和药敏试验,加强ADR监测等,是减少ADR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媛  苏丽丽  陈丽 《首都医药》2008,15(16):43-45
目的 了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汇总2007年收集的94例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及ADR发生数量、及前5位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38例,占40.43%);发生ADR的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为主(72例,占76.6%);ADR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对皮肤及其附件的影响(49例,占52.13%);喹诺酮类引起ADR数量最多(35例,占37.23%).结论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应重视抗菌药物的ADR监测,以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从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及ADR的严重程度等统计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2019年上报国家不良反应中心的抗菌药物ADR报告173份。结果 173份抗菌药物ADR报告中,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61~8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42.20%);静脉滴注是引发抗菌药物ADR的主要给药途径(94.22%);涉及抗菌药物ADR的药物种类中头孢菌素类占比最高(29.48%),其次为喹诺酮类(22.54%);ADR主要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为消化系统(36.60%),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0.93%);新的ADR共17例(9.82%),严重的ADR共27例(15.60%)。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工作,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ADR发生率,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房》2015,(26):3667-3669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并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2014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111份,对抗菌药物引发ADR所涉及的患者年龄与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累及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占27.93%、25.23%;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4.68%;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26.13%;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4.92%。结论:临床药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向临床医师、护士提供技术支持,防止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6—202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05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进行整理,从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5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比例略高于男性,患者年龄≤10岁和>60岁年龄段发生率较高,分别占32.38%、24.76%;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发生ADR例数最多,占25.71%,其次为青霉素类,占21.90%;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51.91%;静脉滴注为发生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95.24%。结论 应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相关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13年收集上报的81例抗菌药物 ADR 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ADR 81例,喹诺酮类引起 ADR 最多(46,91%),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引起 ADR 最常见(91,3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69,14%)。结论抗菌药物 ADR 发生主要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给药频次相关。应重视抗菌药物 ADR 报告与监测工作,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上报的206例ADR报告,从患者一般情况、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ADR中,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居多,占48.06%;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见,占44.1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05%,其中注射剂占90.32%;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占62.62%;涉及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占46.12%。结论:应加强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降低静脉给药比率,提高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水平,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安徽省亳州市中医院2020年上报的331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剖析ADR发生的特点及发生的原因,探讨进一步改进的措施,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提高医院安全用药水平。方法 以医院2020年已上报的331例药品ADR报告为研究对象,利用Excel统计331例药品ADR报告中ADR类型患者年龄、给药途径、ADR所涉及脏器或系统、主要表现及药物种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20年共计上报331例中一般不良反应323例,无新增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8例;男女比例为1.15∶1,基本持平,男性略高;ADR发生比例高的年龄段为>60岁、51~60岁和<10岁,分别占57.10%、13.60%、11.18%;其中>60岁占比最高;出现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共168例,占比50.76%,其次为口服给药,共97例,占比29.31%;涉及脏器或系统及主要表现以神经系统损害多见,占比20.85%,其次为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属器及用药部位,分别占比:20.24%、18.13%、14.20%;引发ADR的药物中,心脑血管药物、抗生素、中药注射剂位居前3位。结论 医院...  相似文献   

17.
归莱  朱爱国  陈岳敏  唐叶秋 《安徽医药》2012,16(10):1547-1549
目的 了解某二甲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现状与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年度已上报国家和省ADR监测中心的247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 247例抗菌药ADR报告中,18岁及以下未成年人109例(占44.13%),ADR发生率最高(0.51‰),60岁以上患者次之,发生率为0.23‰;涉及药品六大类32种,以β内酰胺类最多(占72.06%),其次为喹诺酮类(占19.84%);给药途径多为静脉滴注(占97.98%);ADR所涉及的系统、器官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高(占66.79%).结论 加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和ADR监测培训,以未成年人、老年人及过敏体质患者作为ADR监测重点对象;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用药指征,选择最佳的给药方案、正确的剂量和疗程、适宜的给药途径,加强用药监护,可有效降低或避免某些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王杰  刘煌 《中国药房》2015,(5):639-641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上报的159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科室分布、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联合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0~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占23.90%、34.59%;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6.16%;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的ADR最多,占30.82%;联合用药致ADR高达31.45%;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2.08%。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上报的20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ADR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200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较多,占52%;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占64%;以静脉滴注方式为主,占71%;涉及系统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占39%。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ADR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上半年临床上报药品不良反应49例进行汇总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项目(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等)、原患疾病、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等。结果 49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04;老年患者发生ADR多于青壮年患者,≥60岁老年患者21例,占42.86%;抗菌药物引起ADR22例,占总例数的44.90%,其次为中药制剂、中枢神经系统药和循环系统药;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位居第一位,占85.71%,口服给药为8.16%。结论对于老年患者用药要严密监测其药物不良反应;对于使用中药注射剂和抗菌药物的患者也要严密监测及防范其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