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住院部收治82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中医证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36例,占比43.9%,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5例;非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46例,占比56.1%,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黄疸水平明显增高(P0.05),白蛋白及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下(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A和血小板是轻微型肝性脑病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多为肝硬化终末期,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生,气阴两虚证为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最主要证素特征之一,轻微型肝性脑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血清神经肽(NP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比较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的血清NPY值;规范医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辨证结果,分别选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中出现频次高的前5个证候并比较不同证候间的血清NPY值。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NPY水平的分别为119.135 0、72.860 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PY水平在代偿期各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肝郁脾虚组气滞血瘀组湿热蕴结组肝肾阴虚组肝气郁结组;在失代偿期五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NPY水平与疾病的进展有关,与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简称FS值)在不同疾病分期、分级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肝炎肝硬化患者108例,其中代偿期69例,失代偿期39例。制定证候要素辨识标准,判定每位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同时采集患者信息,对患者进行ChildPugh评分,并根据评分进行分级,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检测FS值。比较不同分期及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的FS值,并分析患者FS值与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 代偿期患者FS值明显低于失代偿期患者(P 0. 01);患者FS值与Child-Pugh得分、Child-Pugh分级及MELD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 0. 01)。代偿期患者常见证候要素为阴虚(45例)、气滞(43例)、阳虚(39例);失代偿期常见证候要素为水停(34例)、阴虚(30例)、血瘀(29例),其中血瘀、阳虚、气虚、水停分布两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代偿期患者血瘀、阴虚、湿热、阳虚、水停患者FS值均高于未出现相应证素者;气滞患者FS值低于未出现者(P 0. 05)。失代偿期患者中气滞患者FS值低于未出现者,血瘀、阴虚、湿热、气虚、阳虚、水停患者FS值均高于未出现相应证素者,其中是否出现血瘀、水停、阳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肝炎肝硬化患者FS检测值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呈上升趋势;中医证候要素与患者FS检测值有一定相关性,出现血瘀、水停、阳虚时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疲劳状况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运用疲劳自评量表对不同中医证候类型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疲劳状态进行量化评定,并对比例较高的前5个中医证候类型患者的疲劳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5个主要证候类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肝气郁结、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阴虚,在精神疲劳、疲劳的情境性、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等疲劳因子方面积分存在差异(P0.05),肝郁脾虚和肝气郁结证患者的精神疲劳表现明显。(2)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前5位中医证候类型依次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在精神疲劳、疲劳后果、疲劳的情境性等疲劳因子方面积分存在差异(P0.05),肝郁脾虚和湿热蕴结证患者的精神疲劳及疲劳的情境性表现明显。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疲劳可能与中医学虚、郁、湿等病理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乌鸡白凤丸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继发脾功能亢进症的疗效。方法将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脾功能亢进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鸡白凤丸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脾厚度,脾长径、中医证候积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脾厚度,脾长径、中医证候积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乌鸡白凤丸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脾功能亢进症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文献回顾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证素分布特点。方法检索196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出版平台、中国中医药数据库及MEDLINE、EMBASE、Web of knowledg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中患者的中医证型、证素进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1篇,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912例,其中有明确肝硬化分期代偿期1780例,失代偿期2942例。中医证型不含兼夹证前5位为湿热内蕴、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肝郁脾虚、肝郁气滞,累积占比为58.23%;含兼夹证前5位证型依次为湿热内蕴、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肝郁气滞,累积占比为72.49%;病位证素以肝、脾为主,累积频率为75.53%,病性证素以湿、气滞、气虚、热、血瘀为主,累积频率为86.85%。代偿期主要中医证型为湿热内蕴、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失代偿期主要为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失代偿期复合证8种、复杂证19种,较代偿期复合证3种、复杂证7种明显增多。结论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核心病机为肝郁脾虚,湿瘀热互结,随病情进展,证型、证素构成逐渐复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有无关联,并讨论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对肝硬化病情的预估及对治疗的指导。方法搜集我院住院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根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中肝硬化部分,将肝硬化分为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瘀热内蕴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将其分为三级。观察其有无相关性。结果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127例病例中child-pugh A级13例,B级29例,C级85例。肝郁脾虚型患者child-pugh分级以A级为主,占76.9%,与其他4证型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肝肾阴虚、肝肾阳虚、瘀热内蕴以child-pugh分级C级为主,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的辨证分型中肝郁脾虚型患者child-pugh分级以A级为主,病程多在早期,多属于肝硬化早期,肝脏储备能力较好,正气尚存,预后较好。湿热内蕴在child-pugh分级中A、B、C级均有分布,以B、C级为主,属邪气盛的实证,但病机寒热错杂,容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治疗上比较困难。肝肾阴虚、肝肾阳虚、瘀热内蕴三型中肝脏的child-pugh分级较差,说明此三证型肝脏储备较差,容易出现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如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证候特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为探索乙肝肝硬化失偿期的证候规律提供有力的证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对373例2002年10月—2010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消化科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肝功能、HBV DNA定量、血常规等常见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湿热蕴结型中ALT、AST、TBIL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ALB值肝肾阴虚型明显低于肝郁脾虚证型,而GLB值肝肾阴虚型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型,HBV-DNA、AFP、血脂血糖、凝血、血常规进行了分析未发现之间的明显规律性。结论:肝功能是判断疾病变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协助中医辨证判断疾病的阶段及预后评估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对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 MHE)患者生存质量及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80例肝硬化MH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解毒化瘀方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低蛋白饮食及复合维生素B治疗,其中解毒化瘀方组加用解毒化瘀颗粒,10g/包,冲服,2次/日,7天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数字连接试验-A( NCT-A)、脑电图、WHO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 WHO QOL-BREF)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解毒化瘀方能显著缩短肝硬化MHE病患者NCT-A完成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其脑电图及中医证候,且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毒化瘀方具有改善肝硬化MHE患者生存质量及中医证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观察理饮汤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性胸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并肝性胸水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保肝、利尿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理饮汤口服,7 d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评估两组胸水消退情况、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肝功及肝性胸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20.54±11.57)d比较,观察组的胸水消退时间(14.7±8.35)d明显缩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8%要显著优于对照组76%。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0.85±0.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8±0.06)分。两组患者经治疗肝功ALT、AST均有显著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经治疗,观察组肝功ALB(35.23±6.1)g/L有显著上升,且与对照组(31.4±5.25)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胸水相关并发症36%,包括上消化道出血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等的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50%。结论: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理饮汤对肝硬化失代偿期并肝性胸水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声像图、门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15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超声声像图、门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分级的差异。结果:血瘀证肝硬化患者肝左叶上下径最小,除脾肾阳虚证外,显著低于其他各证型(P<0.05);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直径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血瘀证各组门脉直径(P<0.05),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和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肝硬化患者血流量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肝肾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证以A级为主,且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P<0.05),而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肝硬化者C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肝硬化患者总蛋白(STP)水平显著高于血瘀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肝硬化患者白蛋白(ALB)水平显著高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预见性护理的作用.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就诊的3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预见性干预护理的观察,并随机抽取前期同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结果 34例患者进行观察2个月,与对照组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对比有明显差异;干预护理的96例患者数字连接试验的复常率为48.3%.结论 预见性护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起到预防控制作用,可提高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单胺氧化酶(MAO)的活力变化规律,从而探讨其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确诊的肝硬化患者106(男62,女44)例,平均年龄(55±8)岁,其中肝硬化代偿期患者73例(男49例,女24例,平均年龄52±5岁),失代偿期患者33例(男2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6岁).用免疫比浊法测定PA含量,用连续监测法测定CHE活性,用酶动力学法测定MAO活力,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患者血清PA含量、ChE活力较正常对照明显下降(P〈0.01).代偿期患者MAO活力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MAO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PA、ChE、MAO三者水平可以作为肝硬化患者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预防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消化道护理、饮食结构调整、病情观察、预防感染、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肝性脑病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肝性脑病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7%(11/30)、23%(7/30),干预组患者的肝性脑病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7%(8/30)、13%(4/30),2组患者的肝性脑病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7.5±2.4)d、(12.5±1.3)d,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护理干预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降低或者避免肝性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片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HBV相关肝硬化失代偿期且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患者35例,以益气和血方加减联合恩替卡韦片治疗24个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6、12、24个月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脏硬度值以及脾脏大小、门静脉宽度,并于治疗后观察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痊愈1例(2.9%),显效25例(71.4%),有效4例(11.4%),无效5例(14.2%),总有效71例(85.7%)。治疗3、6、12及24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及门静脉宽度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6、12及24个月时肝脏弹性值、脾脏厚度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12及24个月后脾脏长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益气和血方联合恩替卡韦片能够改善HBV相关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肝脏弹性值,缩小脾脏大小并降低门静脉宽度,从而延缓肝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疏肝健脾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8年4月治疗的肝郁脾虚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共50例,根据患者入院治疗单双号顺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例数均等。试验组采用疏肝健脾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分别观察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临床治疗效果、肝纤维化指标、不良反应出现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出现率均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疏肝健脾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脏磁共振成像MRI形态学及功能性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期为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型及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纳入的164例符合乙肝后肝硬化诊断的患者在进行标准化中医辨证分型后,行MRI常规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6种乙肝后肝硬化证型的肝左叶、右叶、尾状叶、肝脏长径、左右叶比例失常等形态学改变,并探究DWI功能性成像对证候分型的价值。结果:肝气郁结型右叶横径、矢状径、肝脏长径与其他5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型肝左叶横径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肝肾阴虚型肝左叶矢状径与肝气郁结型、湿热蕴结型、瘀血阻络型比较和水湿内阻型肝尾状叶横径与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各型尾状叶横径、矢状径、左叶矢状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左右叶横径之比、矢状径之比与肝硬化证型进展呈较强的正相关(r=0.45、0.40,P0.05),且相比于单个形态学数值对证候辨证分型具有较高的价值。ADC值与肝硬化证型进展呈显著负相关(r=0.81),而且除瘀血阻络型肝脏ADC值与湿热蕴结型及瘀血阻络型与水湿内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型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形态学表现和弥散加权功能成像乙肝后肝硬化证候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能为肝硬化中医证候分型提供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黄■虫胶囊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瘀血阻络证伴脾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瘀血阻络证伴脾大患者114例。根据纳入患者是否服用大黄■虫胶囊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和保肝治疗)61例和治疗组(以基础治疗联合大黄■虫胶囊口服)5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脾脏厚度及长度、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血常规、肝纤维化指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判定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脾脏厚度及长度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且以脾脏厚度在50~69mm、脾脏长度在100mm以下患者脾脏缩小最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APRI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9.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11%(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发生肝硬化失代偿和(或)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是否服用大黄■虫胶囊作为暴露因素,分析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是否发生肝硬化失代偿和(或)肝癌的相对危险度(RR)为0.35,95%可信区间为(0.12,1.01),表明暴露有益。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大黄■虫胶囊具有显著缩小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瘀血阻络证伴脾大患者脾脏,延缓肝硬化,并能改善患者血瘀证症状,临床疗效肯定,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是以一种或多种病因反复作用形成的以肝实质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肝内外血管异常以致门静脉高压为特征的病理阶段,进展至失代偿期以肝功能严重损害为特征,出现腹水、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多种并发症,治疗上多为对症治疗,死亡率高,预后差。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中医药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肝功能,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示中医药在防治终末期肝病、促进肝硬化组织重构方面具有潜在优势。现代中医名家认为,肝硬化主要由气阴亏虚(肝、脾、肾)而湿热疫毒内侵,脉络瘀阻所致。肝肾阴虚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常见的主要证候。中医滋肾养肝方剂一贯煎是现代临床治疗慢性肝病肝肾阴虚证的代表方。由清代名医魏玉璞(魏之琇)所创,载于《续名医类案》。临床研究显示一贯煎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促进腹水消退,减少肝性脑病等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实验研究提示一贯煎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综合调节的特征,防治肝硬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抗氧化应激,改善肝脏炎症、提高肝细胞生物合成以及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轻胶原沉积、改善肝窦血管化、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有关。文章就近5年来关于一贯煎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作一系统综述,为进一步拓展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一贯煎加味在辅助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性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就诊于我院乙型肝炎肝硬化活动代偿期且HBeAg阴性患者8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试验组含患者45例,对照组含患者40例,对照组予阿德福韦酯片口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一贯煎加味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西医症状、肝功能(ALT、AST)、HBV-DNA、脾大小、门静脉内经,并用肝脏瞬时弹性探测仪(Fibroscan)对肝纤维化程度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西医症状、肝功能、脾大小、门脉内径及肝脏弹性值水平明显降低,且试验组的中医证候、肝脏弹性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西医症状、肝功、脾脏大小、门静脉内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V-DNA均转阴。结论:一贯煎加味能有效改善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降低肝脏弹性值,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