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多排螺旋CT在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阳山县人民医院经手术、穿刺活检以及临床治疗证实的5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5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进行螺旋CT扫描检查,分析螺旋CT对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与鉴别的效果。结果:经螺旋CT扫描,5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中,转移性淋巴结肿大28例、淋巴结核10例、恶性淋巴瘤3例、反应性淋巴结增生9例、坏死性淋巴结炎5例。经CT颈部扫描均能观察55例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部位、数目、形态、边缘以及强化特征等。转移性淋巴结肿大与淋巴引流区关系较为密切,且经CT增强扫描有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坏死区;淋巴结结核影像学多样性,冷脓肿或窦道形成较具特征;坏死性淋巴结炎表现缺乏特征性,但淋巴结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恶性淋巴瘤密度与肌肉相仿且均匀,中央坏死少见,且较少出现钙化与融合;反应性淋巴结增生以孤立为主,淋巴结短径≤15 mm,密度均匀,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对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可清晰地观察到患者患者颈部淋巴肿大的病变部位、数目、形态、边缘以及强化特征等,故此,在颈部淋巴肿大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2.
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以淋巴结肿大、持续高热或不规则发热、白细胞减少为临床特征 ,病理以淋巴结内广泛凝固坏死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为主的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我院瘰疬科于 1995~ 2 0 0 0年共收治该病住院患者 42例 ,采用清热化痰法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 42例为住院患者 ,所有病例均经颈淋巴结手术活检后 ,病理确诊为“坏死性淋巴结炎”。其中男性 16例 ,女性2 6例 ;年龄 9~ 19岁 19例 ,2 0~ 30岁 11例 ,31~ 40岁 12例 ;病程最短 5天 ,最长 1月。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 15例 ,双侧 2 5例 ,合并单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2…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纵隔淋巴结肿大的CT表现,加深对引起儿童纵隔淋巴结肿大疾病的认识,提高CT对疾病诊断的正确率。材料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分析17例引起儿童纵隔淋巴结肿大疾病的CT表现。结果:纵隔淋巴瘤表现为双侧性淋巴结肿大,不对称,且肿大淋巴结融合,密度均匀,边缘多较锐利呈圆弧形、波浪状或大分叶状突出,向下可超越肺门水平,甚至达膈面.坏死液化少见,未经治疗罕见钙化;肺结核表现为单侧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儿童期很少出现大块融合,增强扫描可见中心低密度区和环形强化,CT值可达90—100Hu,存在钙化时更能明确诊断;转移瘤有原发瘤存在;巨淋巴结增生症表现为单发淋巴结肿大,强化明显,周围可见多数斑点状高密度影环绕,是透明血管淋巴结增生的特征;肺结节病表现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无干酪坏死所致的低密度,有肺实质及肺间质改变。结论:引起儿童纵隔淋巴结肿大疾病中,以纵隔淋巴瘤、肺结核及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居多,少见的尚有巨淋巴结增生症、肺结节病等,它们的CT表现均具有一定的特征,但确诊尚需结合临床、实验室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正> 反应性淋巴结疾病,又称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是近年来发现的淋巴组织以生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明确,病毒感染被认为是可能的原因。患者往往以急起高热,乏力、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病理学淋巴结活检有本病典型的三联征。①淋巴结活检淋巴结结构破坏,树枝状血管增生;②免疫母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③细胞间有嗜酸性物质沉积。笔者认为反应性淋巴结疾病实属中医温病范畴。法当以温病的传变规律、易化燥伤阴的特点,“下不厌早、汗不厌迟”的治疗指导思想,进行本病的辨证施治。辅以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联合化疗,经临床验证,疗效甚好。  相似文献   

5.
阙华发教授强调脾虚生痰、五脏失调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发病之本,而局部淋巴结肿大是痰浊为患、疾病之标的具体体现。在治疗过程中,应以健脾益气、化痰祛瘀贯穿始终,同时注意和调五脏,辨证施治;亦根据患处局部辨证,运用药膏外敷,发挥顾氏外科内外结合的治疗特色,并附上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贾奎 《中医杂志》2012,53(15):1343-1344
巨淋巴结增生症(GLNH)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一种肿瘤样病变,亦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Castleman等[1]于1954年首先报道了巨淋巴结增生,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慢性抗原刺激,EB病毒感染或药物引起的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有关[2].在病理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种类型.国内报道不超过百例,鲜见有中医诊治的报道.现将我院中西医结合科诊治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颈部淋巴结肿大按其性质可分为慢性非特异性反应性肿大淋巴结 (CLPN)、急性淋巴结炎 (ALPN)、结核性肿大淋巴结 (TLPN)、肿瘤转移性肿大淋巴结(MLPN)、原发性恶性淋巴结即恶性淋巴瘤 (PLPN) [1]。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定位、定性对临床正确诊断、指导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笔者分析总结了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2月经临床诊断、细胞学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的 11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超声资料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17例中 ,男 6 9例 ,女 4 8例 ;年龄 5~ 74岁。所有病例均用东芝 SSA- 2 4 0 A型超声实时诊断仪 ,7.5M…  相似文献   

8.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名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临床特点为发热、皮疹、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以及恢复期指(趾)端特异性膜状脱皮.该病可引起冠状动脉增生性炎症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闫英  陈淑长 《中医杂志》2002,43(6):453-454
1 病历摘要宋某,女,48岁。患者于2001年1月中旬无意间发现左耳后及右锁骨上区各有1枚肿大之淋巴结,质韧,轻度压痛,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右颈部肿物针吸检查”及“淋巴结活检术”,诊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术后轻度发热,口服阿莫西林及静脉点滴先锋类抗生素,全身很快出现成片的鲜红色皮疹、瘙痒,诊为“药疹”,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种实验室检查方法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 )是由EB病毒 (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所引起的良性自限性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性疾病 ,亦是急性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后颈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 (异淋 ,Do  相似文献   

11.
崔淑范  翟佳佳 《河北中医》2009,31(2):245-246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是一种免疫器官受累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淋巴结肿大、疼痛,抗生素治疗无效。2007-01-2008-05,我们采用西医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淋巴结肿大18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17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外敷疗法治疗局部淋巴结肿大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分为三种:一是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二是淋巴结结核,三是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这里所讲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单指第一种,其特点是:由所属部位的某些急慢性炎症引起,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牙龈炎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主要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和耳后淋巴结,初肿时柔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肿大到一定程度即停止.  相似文献   

13.
恶性淋巴瘤为起源于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临床特征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组织增生,尤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常伴有肝脾肿大,晚期有贫血、发热和恶液质等。根据组成肿瘤的主要细胞成  相似文献   

14.
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多见,其次为腋窝、腹股沟、滑车上等。部分患者表现为深部淋巴结肿大,以纵隔淋巴结侵犯较常见,初期多无明显症状,仅在影像学上有所表现,病变进展后压迫上腔静脉,可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表现为面颈部、躯干上部和双上肢水肿,颈静脉充盈,皮肤发绀,喉部、气管与支气管水肿可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声嘶和喘鸣,平卧或弯腰时症状加重。病变还可侵犯腹膜后淋巴结或肠系膜淋  相似文献   

15.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结外组织和器官的恶性肿瘤。临床特征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组织增生,尤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常伴有肝脾肿大,晚期有贫血、发热和恶病质等。按病理和临床特点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退行性关节病、骨关节病或肥大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主要临床表现为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僵硬、肿大伴活动受限。本病与中医学的"痹证"相  相似文献   

17.
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因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导致以过度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生机制可能是致病因素激活T淋巴细胞促使其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引起T细胞介导的细胞因子风暴,从而刺激和激活大量组织细胞增生并吞噬细胞,引起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和肝功能异常、凝血障碍和全血细胞减少为表现的凶险的综合病征。介绍噬血细胞综合征病例2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其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徐××男16岁1986年5月24日初诊。三月前在某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半月右下腹出现肿块,增长迅速,仅二十余日即漫延至左下腹部。一月前经内蒙古××医院行剖腹探查术,见其下腹腔、盆腔肿物自后腹膜至前腹壁均有浸润,呈冰冻状态,肿块坚硬不光滑,无活动性和波动感;腹主动脉旁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腹膜后淋巴结及腹壁浸润块组织切取活检,病理报告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肌组织淋巴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医治疗近况王天恩,王尚平,杨留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10009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Im,传单)系Epstein-Barr(EB)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的疾病。IR床上常以不规则发热、咽喉炎、后颈部淋巴结...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是常见的主要经淋巴道转移的恶性肿瘤,其转移过程包括肿瘤脱落细胞经原有的及新生的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系统并转移至区域淋巴结.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大量增殖,占据和破坏了淋巴结的正常组织结构,同时也引起淋巴结内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导致淋巴结肿大[1].大肠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可归属于中医的传舍、流注等范畴.山教授认为,肠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机体内环境失衡,阴阳失调,病机以阴盛阳衰为主,因此临床以温补之品为基础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