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全慧  樊晶 《中国输血杂志》2023,(12):1110-1114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应用PANTHER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后,联检反应性,鉴别试验阴性(NAT可疑)标本HBV感染情况。方法 本中心2021年1—8月69 362份无偿献血者标本经常规检测和ID-NAT检测后,共检出HBsAg-PANTHER核酸检测联检反应性而鉴别非反应性献血者标本(以下简称NAT可疑标本)66份。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3份应用超高速离心富集病毒后,采用超敏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HBV DNA,ID-NAT复测鉴别实验,补充电化学发光法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 23份NAT可疑标本中经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共确认HBV DNA阳性14份,HBV感染者抗-HBc阳性率为92.8%。感染者中92.8%(13/14)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超敏荧光定量PCR检测共有10份标本获得病毒载量,5份可定量,病毒载量定量(11~464)IU/mL,中位数为15.4 IU/mL。结论 NAT可疑标本中仍能检出60%标本为HBV DNA阳性。抗-HBc检测能排除大多数NAT无法检测到的OBI,应提高目前NAT检测灵敏度,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状况及其HBV基因型分布特征与S区氨基酸突变的情况。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与核酸检测技术(NAT),对福建省福州市2011年11月-2013年3月的102 866(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做常规HBs Ag筛查及HBV DNA检测,排除HBV血清学标志物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阴性标本,确定HBs Ag-HBV DNA+为OBI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OBI标本做HBV DNA检测,S区基因采用巢式PCR扩增和序列测定,使用MEGA5.0软件对HBV基因分型和对S区氨基酸做突变分析。结果2011年11月-2013年3月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标本共筛查出75例HBs Ag-HBV DNA+[0.073%(75/102 866)],其中OBI率0.064%(66/102 866);66例OBI标本中,抗-HBc阳性比例为93.94%(62/66),HBV DNA检出率18.18%(12/66),HBV DNA为(13-302)IU/m L,仅1例标本的HBV DNA200 IU/m L,15.15%(10/66)的OBI标本扩增出S区基因序列,其中B型7例、C型3例;突变分析发现在这10例中有7例HBV S区氨基酸发生突变,而其中又有6例的HBs Ag抗原决定簇基因及周边主要亲水区域(MHR)发生氨基酸突变。结论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存在一定的OBI感染率,其中抗-HBc阳性者比例占多数,OBI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低;HBV基因型主要以B型为主,HBV S区尤其是MHR的氨基酸突变可能是造成OBI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河源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BI)的情况,分析其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和核酸检测(nucleicacid testing,NAT)方法筛查河源地区2016 年1 月~ 2018 年5 月44 596 人份无偿献血标本。对HBsAg-/HBV DNA+ 标本进一步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定性,HBsAg 及抗-HBs 定量检测;大容量提取HBsAg-/HBVDNA+ 血浆标本病毒核酸,采用巢式PCR 扩增BCP 和S 区基因序列,对S 片段阳性产物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测定病毒载量。结果 共确认69 例HBsAg-/HBV DNA+ 标本,其中OBI 68 例,OBI 检出率为0.15%(1∶656)。OBI 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初次献血者高于重复献血者,河源籍高于非河源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71, 28.403, 5.157 和7.378,P=0.037, 0.000, 0.023 和0.007)。病毒载量测定10 例不可定量,其余58 例病毒载量范围为1.08~1 383.93 IU/ml( 中位数34.38 IU/ml);不同血清学模式病毒载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3.000, P=0.008)。43 例可分型的OBI 标本中,B基因型41 例(95.3%),C基因型2 例(4.7%)。结论 河源地区献血人群OBI 检出率相对较高,以B 基因型为主。应选用灵敏度更高的单人份核酸检测系统以进一步提高OBI 标本的检出率,降低经输血传播HBV 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本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HBV感染(OBI)发展预后以及性传播的可能。方法追踪随访25名来自2010-2012年确认为OBI的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HBs Ag,常规核酸检测方法(NAT)及Nested-PCR方法扩增BCP/PC、S基因确认HBV DNA的存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QPCR)定量乙肝病毒载量。结果从25名OBI献血者,成功追踪回访15名及6/15名献血者配偶,15名OBI献血者男女比例为8∶7,病毒载量范围在(10-121.8)IU/m L(中位数14.3 IU/m L),9/15例为抗-HBc阳性。在2-4年后的随访结果,15名OBI献血者有4名(26.7%)转为显性HBV感染(HBs Ag+/HBV DNA+),7名(46.6%)献血者HBV转阴(HBs Ag-/HBV DNA-),4名(26.7%)仍呈OBI持续感染状态(HBs Ag-/HBV DNA+)。OBI转为HBV的献血者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原来OBI感染状态(P0.05),而仍维持OBI感染献血者的病毒载量与2-4年前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6名OBI献血者的配偶,均为没有感染HBV(HBs Ag-/HBV DNA-)。结论感染OBI献血者存在自然清除病毒及转为显性HBV感染的发展预后,HBV感染者的起源是否与OBI有关,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安徽、福建、江西三地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OBI)感染情况,探讨HBV基因分型特征及S区氨基酸变异特点。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5月安徽省血液中心、2013年6月-2013年11月、2014年3月-2014年12月福建省血液中心、2013年6月-2013年9月江西省血液中心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法检测阴性(HBs Ag-)、核酸HBV鉴别试验阳性(NAT+)的102例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抗-HBc检测,同时应用巢式PCR方法对这些标本进行HBV S区扩增并测序,采用MEGA 6软件进行HBV基因分型及S区氨基酸突变分析。结果在安徽省血液中心123 046例无偿献血者中筛查出21例HBs Ag-NAT+无偿献血者标本,OBI感染率为0.017%(21/123 046),其中76.2%(16/21)为抗-HBc阳性,这21例标本中,15例扩增出HBV S区片段,8例B型,7例C型;福建省血液中心HBs Ag-NAT+无偿献血者标本共51例,76.5%(39/51)为抗-HBc阳性,其中16例扩增出HBV S区片段,14例B型,2例C型;江西省血液中心HBs Ag-NAT+献血者标本共30例,80%(24/30)为抗-HBc阳性,其中4例扩增出HBV S区片段,1例B型,3例C型。35例扩增产物的OBI标本中,74.3%(26/35)出现HBV S基因MHR区氨基酸置换突变,主要集中在乙型肝炎病毒"α"决定簇区域。结论安徽地区无偿献血者OBI感染率为0.017%,福建及江西地区也有一定OBI感染;成功扩增HBV S区的OBI标本中,抗-HBc阳性率为安徽73.3%、福建93.8%、江西100%;B型为主要HBV基因型;HBV S基因MHR区变异,尤其是HBs Ag"α"决定簇区置换突变,可能是OBI形成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和分析广东省阳江地区人群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检出率与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随机收集广东阳江地区非肝脏性疾病住院患者和健康人群HBsAg阴性血清标本138(人)份,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标本中HBV BCP/PC DNA片段(核苷酸序列区间位nt1679—1973)并测定序列;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OBI病毒载量。结果在138人(份)HBsAg阴性血清标本中,29份为HBV DNA阳性,确认为OBI,其病毒载量介于不可定量(<1IU/ml)至1008.9IU/ml之间,中位数(M)为8.8IU/ml;抗-HBc阳性健康人群中OBI的检出率名显高于其他HBV血清学标记阳性的标本(P<0.05)。29份OBI标本中有19份的BCP/PC序列出现变异,3份出现缺失,1份出现G1896A/G1899A双位点变异,1份出现G1764A变异;10份标本在CURS和Enh2调控区发生变异。结论阳江地区健康人群的OBI检出率较高,OBI的产生及其低病毒载量存在可能与病毒核心蛋白(C)调控区序列变异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我国深圳地区献血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自然清除和病毒血症,即自然康复与慢性感染者比率及其人群特征,为丙型肝炎防治研究提供数据。方法对深圳献血者中抗-HCV初筛阳性的血清标本采用2种EIA方法进行抗体再测定,以定量PCR方法测定病毒载量,并采用巢式PCR对核酸进行确认,进而将标本分为3种HCV感染状态,即病毒自然清除(RNA-/Ab+)、病毒血症(RNA+/Ab+)和假阳性(RNA-/Ab-),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3种感染状态献血者在临床信息(性别、年龄)、ALT、抗-HCV的差异。HCV RNA阳性标本通过分析5'-NCR序列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52份初筛抗-HCV阳性的标本中,病毒自然清除标本45份、病毒血症51份、假阳性56份。50份HCV定量PCR阳性标本病毒载量范围从[(12.6~2.43)×106]IU/ml(中位值2.54×104IU/ml)。36份进行基因分型的标本包括47.2%基因1型、5.6%基因2型、19.4%基因3型和27.8%基因6型。慢性感染组标本的年龄及抗-HCV水平(S/CO值)显著高于病毒自然清除和假阳性组(χ2=7.812,P0.05;χ2=90.865,P0.01)。结论深圳地区献血者HCV感染病毒自然清除率约为46.9%。HCV基因型中1型为主要,6型也占有较高比例。年龄小、女性献血者更易于自然清除病毒。病毒血症即慢性感染者HCV抗体水平显著升高,其在HCV自然康复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嘉兴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病毒(OBI)感染血清学及病毒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的ELISA(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核酸扩增技术(NAT)对本中心52 698份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联合筛查,对NAT+标本做进一步鉴别检测病毒类型;收集HBs Ag-/HBV-DNA+的标本再另选3种不同的HBs Ag酶免试剂盒定性检测,并选用化学发光对HBsAg和抗-HBs定量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PCR(QPCR)进行HBV核酸病毒载量测定;再结合血清学乙肝三系标志物、追踪检测和一般流行病统计学资料(性别、献血次数和年龄)来进一步分析研究OBI的血清学及病毒学相关分布情况。结果共确认47例OBI感染者,OBI流行率为0.89‰(1∶1 121),窗口期(WP)2例(1∶26 349);HBsAg、HBe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现6种OBI血清学模式,抗-HBs定量100 m IU/m L的标本占27.66%(13/47),抗-HBc+占91.49%(43/47),HBV-DNA核酸定量范围(4.10-1.82)×10~3(IU/m L)(中位数15.83),5例阳性对照HBsAg+/HBV-DNA+病毒载量范围(61.47-1.28)×104(IU/m L)(中位数538.15),两组结果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以上的男性献血者OBI感染率高(P0.05),多次献血者与首次献血者OBI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结论 OBI感染者病毒载量低,以抗-HBc+为主要血清学表现形式;NAT可以检出OBI,缩短窗口期,有利于保障临床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9.
闽南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闽南地区无偿献血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情况,探讨现有输血传播乙肝病毒(HBV)的检测方法的有效性。方法依据多种与HBV相关血清学指标的检测情况对献血者标本进行HBV携带风险评价分级,对较高携带风险的标本做单份多区段巢式-PCR检测其HBV DNA,对低携带风险的标本做10份混合的巢式-PCR检测。采用这一方案,对闽南地区19 360例HBsAg阴性的无偿献血者标本做检测分析。结果闽南地区HBsAg阴性献血者中的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0.21%(40/19 360,95%CI:0.15%—0.28%),属于OBI;其中抗-HBc阳性检出率85%(34/40),但阳性预测值仅为3.4%(34/995,95%CI:2.4%—4.7%);HBV NRAg阳性预测值30%(6/20),但灵敏度为15%(6/40)。结论现有筛查体系下无偿献血者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OBI,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核酸检测单反应性无偿献血者HBV感染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核酸检测(NAT)单反应性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方法收集本实验室采用转录介导扩增技术(TMA)检出的NAT单反应性献血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HBV DNA重复检测,并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分析HBV感染状态。结果225份TMA NAT单反应性标本中,检出78份(34.67%)TMA NAT鉴别检测和/或PCR检测HBV DNA阳性标本,其中76份可确定HBV感染状态,2份感染状态不能确定。76份标本中,63份(82.89%)为隐匿性HBV感染(OBI),13份(17.11%)为HBV疑似窗口期感染(pWP)。63份OBI标本中,49份(77.78%)标本HBV DNA水平小于20IU/mL。13份pWP标本中,4份(30.77%)标本HBV DNA水平小于20IU/mL。225份标本分为NAT检测值S/CO1~6组、6~10组、10~17组,HBV DNA确认阳性率分别为13.11%、13.64%、47.18%,S/CO 10~17组阳性率高于S/CO1~6组和6~10组(P0.05)。OBI标本中,NAT检测值S/CO 1~6、6~10、10~17的标本分别占12.70%(8/63)、4.76%(3/63)、82.54%(52/63)。13份pWP标本NAT检测值S/CO为10~17。结论部分NAT单反应性无偿献血者为HBV感染者,OBI所占比例远大于pWP感染者,且HBV DNA浓度水平极低,存在经输血传播HBV的风险。屏蔽NAT单反应性献血者对预防经输血传播HBV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