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调查分析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时不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特点。方法 收集来自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开展血液安全监测的哨点单位报告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985例,分析其报告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的特征。结果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血小板类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6.60‰)远高于输注红细胞类(1.64‰)和血浆类(1.25‰),所有血液成分的过敏反应报告发生率(1.24‰)高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0.63‰)和其他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呈现偏态分布、前高后低的特点,输注红细胞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散分布在前140min,占79.56%,输注180min后仍有较多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注血浆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集中在前60min,占56.92%;而输注血小板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20 min~100 min,占80.33%,在不同时段发生反应的例数波动较大。过敏反应发生比较急骤,输注30min~60min其发生数量相对最高;FNHTR发生相对较缓,输注部分血液成分时发生反应的数量有在不同时间段出现高峰的现象。结论 输注不同血液成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  相似文献   

2.
成分输血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一个医疗单位输血技术水平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发展,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降低。在输血技术发达的国家,成分输血已达到临床输血量的95%~98%。本文对2003-2007年本院住院患者临床用血情况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3.
输血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血不良反应廖清奎,孔佩艳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输血是一种古老和行之有效的治疗和抢救手段,应用合理可治病救人,应用不当则后患无穷。目前我国大医院用血量每年以8~10%的速度递增,年供血量达数百万吨,这是不合理的,可能与对输血的不良作用重视不够有关。输血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找出控制输血不良反应的薄弱环节,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以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61名患者的病例资料为输血不良反应组(阳性组),以本院同期接受输血的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的无输血不良反应的64名患者的病例资料为对照组(阴性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阳性组中男性31例(占50.8%)、女性30例(占49.2%),年龄1~92岁,有输血史的3 9例(占63.9%)、无输血史的22例(占36.1%),45例发血至输血开始时间≥30 min(占73.8%);对照组中男性34例(占53%)、女性30例(占47%),年龄1~85岁,有输血史的44例(占68.8%)、无输血史的20例(占31.2%),25例发血至输血开始时间≥30min(占39.1%),两组在性别、年龄、输血史方面具有可比性;阳性组中,发生过敏反应35例(57.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0例(32.8%)、过敏反应合并非溶血性发热反应6例(占9.8%);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0.27%(61/22789).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占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49.2%、50.8%、0.结论 性别、年龄、对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影响,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与所输注的血液成分相关;发血至输血开始时间≥30 min与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加强输血患者过程监督、管理有利于减少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情况,探讨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 对2009~2010年8 532例接受输注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 532次输血治疗中共有121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其中机采血小板发生率最高,为3.55%,冷沉淀1.83%,悬浮红细胞1.73%,血浆0.97%.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过敏反应,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引起发热反应为主,发生率为1.15%,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发生率为0.79%,无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过敏反应,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引起发热反应为主,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根据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根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本站建立了24h受理血液质量投诉咨询和输血不良反应制度。现将本站2006年的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的血液质量投诉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特点,为确定输血不良反应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对发生的输血反应按输注血液的品种、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反应的类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有输血史的人群出现反应的比例较高 输注血浆的反应发生率最高,且男性对血浆的敏感性高于女性 25岁以下的人群发生反应的比例较低,其他年龄段比例相当 悬浮红细胞引起的反应以发热为主,血浆引起的反应以过敏常见。结论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特点,为确定输血不良反应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对发生的输血反应按输注血液的品种、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反应的类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有输血史的人群出现反应的比例较高;输注血浆的反应发生率最高,且男性对血浆的敏感性高于女性;25岁以下的人群发生反应的比例较低,其他年龄段比例相当;悬浮红细胞引起的反应以发热为主,血浆引起的反应以过敏常见.结论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成分输血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全血进行分离,制备成各种纯度较高的血液成分的制品。与输全血比较,成分输血具有纯度高、针对性强、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294例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和特点提出对应的预防措施,为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疗机构上报的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期研究数据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40%;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占82.31%,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12.93%,急性溶血反应占2.04%,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占1.70%,迟发型溶血反应占1.02%;不同血液成分中,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51.70%,其次为单采血小板占39.80%,去白细胞红细胞占7.82%,冷沉淀占0.68%;输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比较,1级比例最高占82.99%,其次为0级占12.25%,2级占2.72%,3级占1.70%,4级占0.34%。结论随着输血新技术白细胞滤除业务的开展,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远低于过敏反应发生率;随着血型鉴定技术、配血技术的快速发展,溶血性输血反应几乎成为个例;输血不良反应是血液安全预警监控的主要内容之一;输血安全零风险目标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探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输血方式,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方法对泸州市中医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1 377例,共输血2 085例,共收到临床回报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记录49例,发生率为2.35%,其中,过敏反应41例,占83.67%;发热反应8例,占16.33%,其他类型输血不良反应未收到回报。在49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中,红细胞悬液28例,占57.14%;血浆14例,占28.57%;红细胞悬液+血浆组5例,占12.25%;血小板1例,占2.04%;冷沉淀1例,占2.04%;洗涤红细胞未收到不良反应记录。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其次为发热反应;对有妊娠史和输血史的患者输血时,应增加献血员的抗体筛查检测,选择抗体筛查阴性的血液制品进行输注,应推广使用洗涤红细胞,可有效避免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化输血技术的发展及输血操作的不断规范,输血治疗已从全血输注发展为成分输血,既节约了供血资源,也大幅降低了输血风险,但输血不良反应却仍难以避免。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轻者出现发热或过敏,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故不良反应监测一直是临床输血工作的重点。本文就中国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调查本院1个月内连续发放的483例滤白机采血小板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回顾性调查2017年1—2月发放的滤白机采血小板输注情况,按照国际输血协会发布的《非感染性ATR监测标准》分别对每次输血不良事件进行输血相关性分级和诊断。结果 179名患者共计输血467次,输注滤白机采血小板483治疗量,经评估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事件78次,与输血肯定相关的16例,很可能相关的30例,可能相关的32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99%,不良反应发生以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62例(13.3%)和过敏反应8例(1.7%)为主,输血相关性呼吸困难发生3例(0.6%),患者输血史和输血次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实际发生率高于临床回报率,反复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增加,血小板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该院近4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患者的输注效果,为临床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该院2015-2018年《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及相关记录,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和特点,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输注效果。结果2015-2018年共输血35363例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31例次,总发生率为0.37%,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龄段人群均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女性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分别占57.25%和38.17%。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血小板最高,为0.78%,悬浮红细胞次之,为0.41%。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例次随自体血回输增多而逐年递减。输注同样剂量悬浮红细胞和血小板,病例组输注效果均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降低,自体血回输对减少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有一定作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把握血液成分输注指征,持续开展并扩大自体输血覆盖面,保障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15.
If there are adverse reactions following blood transfusion accurate intervention is necessary. Symptomatical therapy has to start independent from the origin of transfusion reaction. Specific therapy should base on laboratory results. Symptoms, their frequency and severity, are described and therapeutic strategy is outlined. Severe transfusion reaction leading to shock,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renal failure needs intensive care.  相似文献   

16.
肖少芳  梁运转  王位琼 《全科护理》2008,6(31):2827-2828
[目的]探讨常见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资料。[结果]输液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物不良反应、晕针反应、静脉炎、热源反应等。[结论]预见性的观察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是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见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资料.[结果]输液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物不良反应、晕针反应、静脉炎、热源反应等.[结论]预见性的观察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是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降低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9-2014年30 518例儿童受血者输血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 518例儿童受血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66例,输血反应率0.54%;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占89.16%(148/166)、非溶血性发热占10.24%(17/166)、血红蛋白尿占0.60%(1/166);各种血液成分引起的输血反应率:单采血小板1.92%(72/3 743)、血浆0.43%(56/13 132)、红细胞悬液0.28%(38/13 480);儿童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局部或全身皮疹74.10%(123/166)、非溶血性发热10.24%(17/166)、皮疹伴发热5.42%(9/166)、眼睑或口唇水肿9.04%(15/166)、支气管痉挛(轻度)0.60%(1/166)、单纯血红蛋白尿0.60%(1/166)。结论儿童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为主,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疹;单采血小板是最常引起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输液中心患者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应急护理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输液中心73例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应急护理要点。结果 72例患者救治成功,其中52例患者输液完毕后出院,20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院观察治疗;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输液中心患者在输液过程中会发生不良反应,且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应制订合理的应急措施,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行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及结局特点,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换血治疗102次)患儿临床资料,统计换血治疗过程及治疗后7 d内不良反应及结局的发生率,并对常见不良反应及结局是否发生进行分组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换血治疗102次)患儿换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5%,高于10.0%不良反应及结局有高血糖症(72.5%)、低钙血症(25.5%)、血小板减少(24.5%)、代谢性酸中毒(18.6%),换血后再输血(12.7%)。合并有胆红素脑病患儿经换血治疗后高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更高;出生日龄越小,尤其是出生日龄7 d内的患儿,经换血治疗后低钙血症和换血后再输血发生率越高,换血后再输血主要发生在合并有溶血病患儿。结论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行换血治疗后常见不良反应及结局发生率较高,需根据临床特点给予对症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