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骚扰库蚊与尖音库蚊复合组其它亚种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报告了在实验室内骚扰库蚊北京株与淡色库蚊北京株、尖音库蚊乌鲁木齐株和致倦库蚊广州株笼内自然杂交的结果。研究发现骚扰库蚊雌蚊与淡色库蚊及尖音库蚊雄蚊杂交可以产生具有能育性的杂种后代;骚扰库蚊雄蚊与淡色库蚊及尖音库蚊雌蚊杂交可以产卵,但是卵的孵化率很低;骚扰库蚊与致倦库蚊杂交可以产卵,但是卵不孵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尖音库蚊复合组,选择了4个分类性状,包括雄蚊阳茎DV/D的比值、四龄幼虫呼吸管指数、四龄幼虫呼吸管1-S第1对毛的分枝数和第2对毛的分枝数,应用最小距离法对我国22个地理株及尖音库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的实验室杂交后代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尖音库蚊乌鲁木齐株和骚扰库蚊北京株与其它株距离最远,在剩余的20株蚊虫中,除思茅株外,聚为三类,分别代表分布在我国的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以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的中间型。在杂交后代的聚类中发现,尖音库蚊和致倦库蚊的杂交后代与淡色库蚊没有聚在一类。  相似文献   

3.
我国尖音库景复合组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针地尖音库蚊复合组,选择了4个分类性状,包括雄蚊阳茎DV/D的比值、四龄幼虫呼吸管指数,四龄幼虫呼吸管1-S第1对毛的分枝数对第2对毛的分枝数。应用最小距离法对我国22个地理株及尖音库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的实验室杂交后代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尖音蚊乌鲁木齐株和骚扰库蚊北京株与其它株距离最远,在剩余的20株蚊虫中,除思茅株外,聚为三类,分别代表分布在我国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以及淡色库蚊和致蚊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尖音库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气相色谱分析,并与本复合组分布于日本的骚扰库蚊以及亲缘种迷走库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尖音库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和骚扰库蚊表皮碳氢化合物的主要组分相同,含量存在着某些差异,与迷走库蚊相比则有较大的差异,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复合组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尖音库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气相色谱分析,并与本复合组分布于日本的骚扰库蚊以及亲缘种迷走库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尖音库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和骚扰库蚊表皮碳氢化合物的主要组分相同,含量存在着某些差异,与迷走库蚊相比则有较大的差异,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复合组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实验掌握SA14142乙脑减毒活疫苗株对蚊虫的敏感性,对该疫苗的特性和安全性进行确定。方法建立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的实验室种群,将乙型脑炎SA14142疫苗株病毒和乙脑野毒株(Nak)悬液做10倍系列稀释,以100~109(共10个稀释滴度)胸腔接种两种库蚊,感染后分别于8天和12天每组取10只蚊虫,研磨制成悬液,应用空斑实验方法检测蚊虫体内的病毒存在情况和病毒滴度。结果接种疫苗株后两种库蚊在100~103稀释滴度下发生感染,在104~109稀释滴度时未发生感染;被感染的三带喙库蚊最高PFU为4.48logPFU/ml,致倦库蚊为5.63logPFU/ml。接种野毒株后,致倦库蚊在100~105稀释滴度时发生感染,最高PFU为6.59logPFU/ml;三带喙库蚊在100~104稀释滴度时发生感染,其最高PFU为5.74logPFU/ml。结论蚊虫经胸腔接种SA14142株后,该疫苗病毒能在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体内繁殖。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国广东省和海南省不同地区致倦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对这两省四个不同城市的致倦库蚊对常用杀虫剂毒死蜱和克百威的抗性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不同地理株致倦库蚊对这两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对毒死蜱抗性倍数由1.91到5.40倍不等,对克百威的抗性倍数由1.12到1.95倍不等.由此可见,广东和海南两省市致倦库蚊对毒死蜱和克百威均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对蚊虫抗性水平的检测在杀虫剂使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城市卫生杀虫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用磁性分离法直接从蚊虫组织中提取mRNA.用地高辛标记的p450 CYP4基因片断为探针与mRNA杂交.检测致倦库蚊溴氰菊酯抗性株和敏感株生活史各期中CYP4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株的生活史各期中CYP4基因的表达量以幼虫为最高,蛹期最低,而抗性株与敏感株间同期的CYP4基因表达量未见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吸血24h的致倦库蚊广州株蚊虫总RNA中反转录合成后期胰蛋白酶cDNA第1链.采用自动DNA分析仪进行序列分析,并与其他胰蛋白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致倦库蚊后期胰蛋白酶cDNA部分序列分别长216bp、229bp和270bp,命名为Ctry1、Ctry2和Ctrt3.Ctry1和Ctry2均可编码50个氨基酸(1~150bp),氨基酸组成完全相同.Ctry1、Ctry2与致倦库蚊美国株后期胰蛋白酶前体物氨基酸同源性达86%.催化中心位点高度保守(Ser-5),具胰蛋白酶特异位点(G1y-24,Gly-32).而Ctry3可编码76个氨基酸(1~228bp).Ctry3编码的氨基酸与果蝇胰蛋白酶前体物的同源性为68%.催化中心位点高度保守(Ser-5),具胰酶特异位点(Gly-24,Gly-32).以上表明已克隆出致倦库蚊后期胰蛋白酶cDNA.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浸渍法测定致倦库蚊幼虫的LC50。结果东山区,海珠区,芳村区,荔湾区,越秀区及天河区各采集点致倦库蚊幼虫LC50分别为0.0067ppm,0.0091ppm,0.0072ppm,0.0111ppm,0.0081ppm,0.0130ppm;与致倦库蚊敏感品系相比,对溴氰菊酯抗性比分别为13.1倍,17.8倍,14.1倍,21.8倍,15.9倍,25.5倍。表明广州市区致倦库蚊对溴氧菊酯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济宁市各种水域中广泛采集了中剑水蚤,经过培养后一种鉴定为刘氏中剑水蚤(Mesocyclopsleuckarti),在实验室及现场中进行了系统评价。在室内,刘氏中剑水蚤对三种蚊幼虫均有较高的捕食力,2020比例下,中剑水蚤对白纹伊蚊Ⅰ龄幼虫在24、48和72h捕食率分别为96%、100%和100%,对淡色库蚊幼虫分别为65%、75%和80%,对中华按蚊分别为75%、90%和90%。蚊笼模拟试验表明,中剑水蚤可分别于8、9和10周内消灭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的幼虫种群,成蚊于2周后消失。大池培养经济易行,获得成功。现场试验证明,刘氏中剑水蚤在蚊虫孳生地可成功地建立自己的种群,存活时间长于蚊虫季节,因此可长期防治蚊幼虫。中剑水蚤防治白纹伊蚊的效果好于淡色库蚊。应用中剑水蚤的长持效和B.s.及B.t.i.的速效,在防治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方面取得了更明显的效果,幼虫密度降低率90%以上,持效整个蚊虫季节。因此二者合用可作为蚊虫综合防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 RT-PCR)的方法对野外采集的河北种群淡色库蚊的钠离子通道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得到的克隆序列与GenBank中公布的序列能够吻合,说明成功克隆出淡色库蚊的钠通道基因全长,为抗性突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在淡色库蚊钠通道基因上发现了多处氨基酸突变(A32T、 T336A、 S342P、 K535E、 L1035F、 N1595S和F1982L)和7处可变剪接。其中,包括经典的抗性突变L1014F ( L1035F)。但这些突变和可变剪接与蚊虫抗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观察灭蚊真菌贵阳腐霉感染致倦库蚊幼虫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贵阳腐霉对致倦库蚊幼虫的致死机理,采用石蜡切片、 H. E.染色和比较组织学方法,以未经贵阳腐霉作用的致倦库蚊幼虫为对照,连续观察用贵阳腐霉感染24~72 h致倦库蚊幼虫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发现被贵阳腐霉感染的致倦库蚊幼虫中肠上皮细胞出现细胞间隙增大,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细胞间隙进一步增大并出现空泡化、质膜破损、细胞裂解一系列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贵阳腐霉可导致致倦库蚊幼虫中肠上皮细胞的破坏,推测这可能是导致其死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淡色库蚊对毒死蜱抗性品系表现为酯酶B2基因扩增。本文对由酯酶B2基因扩增所导致的OP抗性在无杀虫剂压力下的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抗性种群中混有非酯酶基因扩增个体时,其抗性水平逐渐下降,酯酶扩增的概率逐渐减少,这可能与抗性基因在生物学上的不适应性有关;在均一的抗性酯酶基因种群中,抗性水平始终较稳定,酯酶的活性也一直较高,这表明在均一的抗性酯酶基因种群的遗传中,酯酶等位基因拷贝几乎是不会丢失的。根据研究结果,对蚊虫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演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重组淡色库蚊乙酰胆碱酯酶的基因表达及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淡色库蚊乙酰胆碱酯酶基因作为目的基因插入到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pFastBac1供体质粒中,利用Tn7转座子同BacmidDNA同源重组,获得了含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杆状病毒DNA,并利用其转染Sf9昆虫细胞,72h后收集细胞悬液,再用该悬液侵染Sf9昆虫细胞,48h后收获重组蛋白。以碘化硫代乙酰胆碱为底物,检测重组表达AChE1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细胞上清中和细胞内的重组表达酶均具有生物学活性,采用SDSPAGE检测也获得了与预期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测定球孢白僵菌对不同生境淡色库蚊幼虫的致病力,为白僵菌应用于蚊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从济宁市唐口镇医院污水(A组)、市郊区养猪场废水沟(B组)、微山湖稻区排水沟(C组)、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院内水缸(D组)中采集的蚊虫直接用于致病力研究,室内饲养蚊虫作为对照组(E组)。利用白僵菌的孢子悬浮液处理不同栖境的淡色库蚊幼虫,记录幼虫死亡数,计算各处理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结果显示,经白僵菌处理后,淡色库蚊幼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死亡率,试验10d后,淡色库蚊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均达95%以上。A、B、C、D、E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6.2、6.4、5.7、5.8、3.8d,野外采集蚊虫比室内饲养蚊虫的死亡高峰期推迟2~3d。结果表明白僵菌有望应用于蚊虫的生物防治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及三带喙库蚊核糖体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 (rDNA ITS2 )的序列测定 ,表明rDNA ITS2序列在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种内亚种间和亚种内的变异存在有重叠现象。分子系统关系分析没有发现与形态学亚种阶元分类地位的一致性 ,但在种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