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首选方法 ,但术后复发率为 60 %~ 70 %。卡介苗、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可使复发率降至 10 %~ 2 0 % ,是目前最有效的膀胱灌注制剂。我院1999-2 0 0 1年用卡介苗 ,丝裂霉素膀胱灌注 2 6例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2 6例中男 18例 ,女 8例 ;年龄 3 6~ 73岁 ,平均 60岁。2 6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病理分级Ⅰ~Ⅱ级2 2例 ,Ⅲ级 4例。 2 6例均在肿瘤切除 2周后开始膀胱灌注。灌注期间 ,每 3个月复查 1次膀胱镜 ,2年后改为半年 1次 ,2 6例随访 6~ 3 6个月 ,2 2例未复发 ( …  相似文献   

2.
132例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于手术后2周内开始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每次30mg,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1年,定期膀胱镜检查进行随访.结果:132例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2±5.74个月.肿瘤复发22例,总复发率16.7%.其中复发性肿瘤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初发肿瘤(P=0.003),而不同肿瘤分期、分级及单发与多发肿瘤患者间的复发率未见明显差异.不良反应主要为尿路刺激症状和尿常规异常.结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明确,疗效满意,患者耐受性好,是较为理想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预防效果和毒副作用。方法:选择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在行经尿道电切或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定期经导尿管给予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30mg/40mL,每周1次,每次膀胱内保留30min--40min,共8次。术后3月进行1次膀胱镜检,如无复发,则进行第2个疗程的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方法同第1个疗程。如发现复发,立即安排进行手术。结果:46例共完成90个疗程的预防灌注。随访4月--27月,平均12.1月。共有5例复发。18例患者有尿频、尿急和膀胱区疼痛不适,程度较重者6例,但均可耐受继续灌注。结论: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术后复发具有较显著的疗效。吡柔比星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局部反应,未发现全身性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33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2周THP30mg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10个月,随访期间内行膀胱镜检查。结果30例可评价疗效,无肿瘤复发28例,复发2例,复发率为6.7%;发生不良反应者12例(40.0%),均为不同程度膀胱刺激症状。结论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近期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小,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多次多发表浅乳头状膀胱癌和并发的扁平原位癌(CIS)有肿瘤复发或持续的高度危险(95%).1976年 Morales 等报道 BCG 膀胱腔内灌注可明显减少复发肿瘤的数量,以后又报道在7例 BCG 治疗患者中,5例短期(0.5~1年)根除了扁平原位癌。病人:8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岁(40~77岁).患者均为具有高度复发危险的肿瘤(≥4个肿瘤和/或以前连续膀胱镜检查2次均有>3个复发肿瘤),组织学证据(乳头状癌及扁平原位癌,Ⅱ~Ⅳ级,Tis、Ta、T_1期),但不需膀胱切除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于手术后1周内开始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每次30mg,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连用10个月,总疗程12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3.4±4.3)个月。肿瘤复发15例,复发率为16.8%。结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明确,疗效满意,患者耐受性好,是较理想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易善红  叶钢  王祥卫  金欢胜  张远宁  严治林 《癌症》2008,27(11):1208-1211
背景与目的:膀胱灌注疗法是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重要辅助措施.但是复发率仍然较高.本研究旨在评价联合应用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YD)和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膀胱腔内灌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45例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患者行经尿道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24例,术后1周内行HYD膀胱腔内单次灌注,第2周后开始定期行腔内灌注BCG;BCG组21例,术后1周开始灌注BCG,并定期进行灌注治疗.定期膀胱镜检查、尿细胞学检查和随访.结果:45例术后随访24个月,BCG组3例分别于术后2、10、12个月复发,复发率14.28%(3/21).其余18例未见复发;联合治疗组未见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HYD早期单次膀胱内灌注联合BCG定期膀胱内灌注的免疫化学疗法对预防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不明显.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小剂量丝裂霉素膀胱内序列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998年至2004年4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进行膀胱内灌注化疗,其中3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TURBt)电切术,10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所有入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浅表性肿瘤,术后1周开始应用丝裂霉C20mg加蒸馏水40mL,1次/周,6次后改为每月1次,维持1年。结果 所有入选病例均获随访12~24个月,12个月内肿瘤复发3例,复发后进展2例,38例随访24个月无复发。42例中均未见明显药物副作用,仅有4例出现轻微尿道刺激症状。结论 丝裂霉素C对浅表性膀胱癌有较明显的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灌注后副作用小,患者耐受性好,是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浅表膀胱癌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盐酸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68例膀胱肿瘤患者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完成为期4a的随访观察。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的1a、2a、3a无瘤生存率都有显著性提高。结论:THP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安全性好的膀胱腔内化疗药物,对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经尿道汽化电切术(TVBt)联合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TVBt切除膀胱肿瘤联合术后BCG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90例,肿瘤单发40例,多发50例,病理分级G1~G2级,分期T1~T2期,肿瘤直径0.2 ~ 3.0 cm。结果 总复发率27.8 %,手术均一次成功,术中出血少,视野清晰,未见并发症。结论 TVBt联合BCG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探讨膀胱内灌注卡介苗对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5例膀胱癌患者行保留膀胱手术,术后采用卡介苗(BCG)膀胱内灌注。结果:本组35例中1例6月后死于脑血管意外,其余34例随访5年6例;2年~3年20例;1年半8例;复发3例(T2期1例,T3期2例;术后6月1例,术后13月2例),复发率8.57%。结论:BCG膀胱内灌注对浅表性膀胱癌术后疗效好、复发率低,但肌层浸润的肿瘤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卡介苗对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膀胱癌患者行保留膀胱手术,术后采用卡介苗(BCG)膀胱内灌注。结果:本组25例中1例6月后死于脑血管意外,其余34例随访5年6例;2年-3年20例;1年半8例;复发3例(T2期1例,T3期2例;术后6月1例,术后13月2例),复发率8.57%。结论:BCG膀胱内灌注对浅表性膀胱癌术后疗效好、复发率低,但肌层浸润的肿瘤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绿激光汽化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绿激光汽化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患者117例术后随机分为早期膀胱灌注化疗组(Ⅰ组)和常规膀胱灌注化疗组(Ⅱ组).Ⅰ组63例,术后6小时内应用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化疗1次,术后l周开始规律膀胱灌注化疗;Ⅱ组54例,术后1周开始应用吡柔比星常规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肿瘤复发率、肿瘤复发时间及灌注化疗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随访14 -52月,平均34月.Ⅰ组8例复发(12.7%),复发时间为(684±221)天:术后第1年0例复发,术后第2年5例复发,2年后3例复发;Ⅱ组15例复发(27.8%),复发时间为(526±260)天:术后第1年5例复发,术后第2年6例复发,2年后4例复发.两组比较,Ⅰ组的肿瘤复发率及术后第1年肿瘤复发率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肿瘤复发时间、术后第2年及2年后的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膀胱灌注化疗不良反应包括膀胱刺激症状、肉眼血尿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浅表性膀胱癌绿激光汽化术后早期应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特别是降低术后早期复发风险,且不增加灌注化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 对 3 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 (Ta期 )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汽化术的患者采用吡柔比星 40mg进行膀胱内灌注。 结果  2 6例完成一个疗程的治疗 ,2例复发 ,复发率为 7.7%。 1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及膀胱区疼痛 ,肉眼血尿 14例。全身反应少见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不适及胸闷、心慌。结论 吡柔比星是一种新型的膀胱内化疗灌注药物。初步疗效表明其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THP)联合白细胞介素Ⅱ(IL-2)预防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7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定期用THP 30 mg IL-2 100 000 U/40 ml做膀胱内灌注,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1年,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40 min,随访结果与以往应用丝裂霉素C(MMC)的病例进行比较和讨论.结果随访10~24个月,7例复发,无瘤率为81.1%(30/37).THP IL-2组与MMC组(40 mg)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HP联合IL-2用于临床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防治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后复发进行探讨。方法 将THP 40 mg溶于50 ml生理盐水,经导尿管注入膀胱内,保留30 min,开始每周1次,2个月后每月灌注1次,6个月为1疗程。结果 随访6 ~ 16个月,复发1例(为T1期多发肿瘤)。所有病例在灌注时均能耐受,无全身性毒副反应,仅2例出现轻度膀胱刺激症状,1周内消失,1例有镜下血尿,10 d后消失。膀胱灌注前、后各项常规检查无明显改变。结论 THP膀胱内灌注防治膀胱癌术后复发有一定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α-2b干扰素膀胱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膀胱腔内灌注药物治疗和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方法很多 ,我们用重组α 2b干扰素治疗膀胱肿瘤 2 2例 ,现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本组 2 2例膀胱肿瘤均为T1期。男性 18例 ,女性 4例。年龄 34~ 6 8岁 ,平均 46岁。肿瘤多发 6例 ,单发 16例。肿瘤初发 14例 ,复发 8例。本组肿瘤均为乳头状 ,有蒂 ,肿瘤的直径为 0 .5~ 3.0cm。所有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 ,术前或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 :Ⅰ级 13例 ,Ⅱ级 6例 ,Ⅲ级 3例。2 治疗方法 :膀胱肿瘤TURBt术后 3~ 5d拔除导尿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早期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THP)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一周内开始30mgTHP/50ml蒸馏水膀胱内灌注,药物于膀胱内保留30分钟,每周一次,连续八周,以后每月一次,连续八个月。结果随访6~12个月,无一例复发,其中10例出现短时期的膀胱激惹症状,4例TUR-Bt术的患者创面修复延迟,其余病例均愈合良好。结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早期予THP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对手术创面愈合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自1997年5月至2001年10月,我们采用吡柔比星(THP)膀胱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本组35例,男34例,女1例。年龄28—72岁,平均55.5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单发性肿瘤33例,多发性肿瘤2例;复发性肿瘤3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电切(TUR-Bt)、膀胱局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4例行TUR-Bt、膀胱局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后并有随访结果的病例,术后定期应用THP 30mg/S0ml、1次/周,连续8周;以后1次/月,连续10月.膀胱内灌注化疗,每次膀胱内液保留30分钟,根据随访结果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4例患者总疗程12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22个月,无肿瘤复发32例(94.1%),复发2例,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大部分患者灌注后出现一过性轻度尿频、尿急症状.结论:THP短时间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满意,病人耐受性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