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腹膜后肿瘤常难以早期诊断,治疗困难,疗效较差,至今仍是腹部肿瘤外科治疗难度较大的一类肿瘤。腹膜后肿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并尽可能地达到肿瘤的R0切除。由于该切除手术系非定形术式,含不确定因素多、难度大、风险高,术中常可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尤其是手术中大出血和损伤周围器官的发生率较高。因此预防和正确处理手术中大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避免邻近脏器的副损伤可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外科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重要手段 ,但切除后的复发率较高 ,达 4 9%~ 88% [1] 。多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恶性程度较低 ,对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者仍应积极争取再手术治疗。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复发的原因腹膜后肿瘤大多恶性程度较低 ,多数为局部复发或种植转移 ,较少远处转移。复发的病例中以脂肪肉瘤为多见 ,国内田氏[2 ] 报告 34例中 ,脂肪肉瘤占 16例。蔡氏[3 ] 报告33例复发的肉瘤中脂肪肉瘤也为 16例 ,其次为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肉瘤、神经纤维肉瘤、恶性间皮瘤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的原因主要有 :(1)首次…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是一类发病率低而病理类型复杂的肿瘤。大多数PRT对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不敏感,外科治疗即手术切除成为PRT主要的治疗方式。完整、整块切除肿瘤,包括肿瘤周围受累的组织和器官,术中不分破肿瘤,不残留肿瘤组织和肿瘤包膜,是目前公认的手术切除腹膜后肿瘤的原则。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监护、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Ĥ������������Ѫ��Ԥ���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腹膜后间隙容量大,位置深在.诊断明确时肿瘤体积已经很大,常推压组织移位,压迫甚至侵及重要血管;或因瘤体血供丰富,常易发生术中大出血.如何预防和处理大出血是成功切除腹膜后肿瘤的关键[1-3].  相似文献   

5.
我院 1988~ 2 0 0 0年共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2 1例 ,其中 6例发生术中大出血 ,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4例 ,女 2例。年龄 7~ 6 8岁。术后病理报告为腹膜后恶性肿瘤 5例 ,良性 1例。瘤体重量90 0~ 32 0 0 g ,术中出血量10 0 0~ 5 0 0 0ml。讨论 :由于腹膜后间隙较大而又深在隐蔽 ,致使大多数患者在获得临床诊断时 ,肿瘤已较大 ,且常浸润大血管或与腹膜后大血管粘连 ,术中极易发生大出血。出血原因主要有 :大血管损伤、骶前出血、肿瘤残面及瘤床出血。我们体会 :除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备足血液外 ,还应针对不同的出…  相似文献   

6.
��Ĥ�������������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腹膜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繁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且部位深在,病人就诊时,肿瘤常较大,多已累及周围脏器,因而其诊治比较困难[1-5].绝大多数腹膜后肿瘤对放疗、化疗以及其他辅助治疗不甚敏感,故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1-2,4-5].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是一类发生于腹膜后腔、病理来源复杂的肿瘤性疾病。PRT可起源于腹膜后潜在间隙内的血管、肌肉、神经、脂肪和淋巴等结缔组织及胚胎残留组织[1-5]。PRT早期常无明显临床表现,病人就诊时往往肿瘤巨大或已侵犯周围重要脏器和腹腔重要血管,完整切除肿瘤,包括受累的脏器和血管,仍是目前治疗PRT的唯一有效方法,能有效  相似文献   

8.
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戈良  荚卫东 《腹部外科》2006,19(5):275-276
腹膜后肿瘤在临床上并非少见,手术切除仍是目前大多数腹膜后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由于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范围广、部位深,组织结构复杂,腹膜后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难以早期发现,确诊时肿瘤往往已较大。另外,由于肿瘤常累及腹膜后血管、神经及脏器,解剖关系复杂,致使手术难度增大,切除率较低,且往往引起术后复发。因此,临床上应重视对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切除率,降低手术后的复发率。1.术前评估和准备:腹膜后肿瘤诊断明确后,应进行综合性的术前评估,包括肿瘤可切除性、联合脏器切除或血管切除修复的可能性及必要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预防腹膜后肉瘤复发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望  冯贤松 《腹部外科》2001,14(3):190-190
腹膜后肉瘤较少见 ,每百万人口中发病 1~ 2人。大多数腹膜后肿瘤为恶性 ,其中 1/ 3为肉瘤[1] 。彻底手术切除被公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因其解剖部位特殊 ,难于早期发现 ,以致体积巨大。常沿不同径路侵及周围脏器 ,导致手术切除困难 ,甚或不能切除[2 ] 。局部复发率高 ,10年复发率高达 90 % [3 ] ,患者主要死于局部复发。目前尚无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一、手术切除的质量和范围 这是决定预后最重要的因素。腹膜后肉瘤就诊时常常体积巨大 ,位置深 ,且常侵及周围脏器 ,使手术质量和范围受到影响。文献报道[2 ] 其切除率为 38%~10 0 % ,…  相似文献   

10.
ԭ���Ը�Ĥ�����������β���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primaryretroperitonealtumor ,PRT)指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 ,组织来源包括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组织、神经、淋巴组织和胚胎残留组织 ,但传统上不包括胰腺、肾、肾上腺等实质性脏器和腹膜后的大血管。PRT临床上比较少见 ,发生率占全身肿瘤的 0 0 7%~ 0 2 % [1] ,及全部恶性肿瘤的 0 5 %以下。由于腹膜后间隙容量很大 ,故在起病早期症状隐匿 ,出现症状时肿瘤往往已经体积很大 ,并侵犯周围器官 ,不易完整切除 ,术后复发比较常见 ,影响病人的预后。因此 ,提高对原…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