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道,指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临床上TOBS较为罕见,国外报道TOKS占脑梗死的7.6%,国内TOBS的发生率约占脑梗死的4.3%~5%。TOBS多由脑栓塞引起,本文报道1例由动脉炎导致的少年TOBS。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 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于1980年由Caplan首次发现并命名,是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交叉的部位,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1个“干”字形区域.  相似文献   

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与MRI(附12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与MRI(附12例分析)刘群,宫淑杰,包雪英,张瑾,王悦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国内外均有报道,据统计占脑梗塞7.6%[1],国内大部分病例均经头部CT确诊,仅少数经MRI诊断,本组12例为1994年1月~1995年1月住院病人,均...  相似文献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国内外均有报道,据统计约占脑梗死的7.6%。我院自1997~2003年收治并确诊TOBS 15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Syndrome)患者的NIHSS(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和影像学变化,以此作为预测因子,旨在建立一种准确、客观的评价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并预测其预后的新方法。方法发病72h以内的经MRI或CT证实的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记录其NIHSS评分和影像学发现,1个月后观察其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对其预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95%CI,NIHHS评分OR值13.2、MRI分级OR值5.2。NIHHS评分(P=0.001)和MRI分级(P=0.041)有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25,且影像学显示幕上下脑组织皆受累或幕下脑干、小脑受累,预后很差,MRS评分为5~6分,即死亡或严重的残疾,需持续的生活护理,预测准确率77.8%。NIHSS评分〈25,且影像学显示单纯幕上受累,则预后较好,MRS评分为0~4分,至少在外界帮助下可以照料自己的生活,预测准确率80.6%。结论NIHSS评分和影像学分级是判断和预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的非常好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通过病史、神经系统体征及影象学检查了解其临床特点。结果8例患者均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均以中脑、小脑、丘脑等部位损伤为核心,可单侧也可双侧同时受累。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以基底动脉尖端血管闭塞为主的一组脑血管病.即以基底功脉供血分布区域内,幕上、幕下、双侧或左右交叉出现的多部位同时联合受损为特点。  相似文献   

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9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其中10例患者行DSA检查均有脑底动脉粥样硬化;7例见基底动脉顶端、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闭塞,2例双侧椎动脉严重狭窄,基底动脉顶端未见闭塞,而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闭塞。2例患者后交通动脉发育异常。全部患者均有血液流变学异常。10例有房颤史。结论:基底动脉尖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其次为血液流变学异常,如合并后交通动脉畸形,则更易发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066600)林晓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thebasilarsyndromeTOB)是指基底动脉顶端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的以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及眼球运动障碍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1]。1980年Ca...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是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提出,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5条血管交叉部,即由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的“干”字形结构,由各种原因引起该区域的循环障碍,包括中脑、丘脑、丘脑下部、桥脑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的梗死[1],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院1996-10-2002-08收治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复杂多样,常见眩晕、意识障碍、肢体不全瘫痪及眼球运动障碍等。影像学特征常为双侧、幕上、幕下多发性病灶,多位于丘脑、中脑、小脑等。本病预后较差。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是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通过病史、神经系 统体征及影象学检查了解其临床特点。结果 8例患者均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均以中脑、小脑、丘脑等部位损伤为核 心,可单侧也可双侧同时受累。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以基底动脉尖端血管闭塞为主的一组脑血管病,即以基底功脉供血分 布区域内,幕上、幕下、双侧或左右交叉出现的多部位同时联合受损为特点。  相似文献   

12.
1980年Caplca首先报道了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认为系脑干缺血性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将其从椎基底动脉缺血中区分出来。1990年我国眼科医生杨玉华报道了国内第一例TOB综合征,此后,TOB综合征逐渐被神经内科医生认识,临床病例报告逐年增多。由于TOB综合征并不是常见的脑血管病,TOB综合征在脑梗死中只占4.3%~5%,比国外报道7.6%还低,所以,治疗方面缺少成熟经验。我院自1998-01~2002-12对TOB综合征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38例,并开设单用西药治疗25例作为对照,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双侧丘脑旁正中梗死(bilateral paramedian thalamic infartion)由双侧后部丘脑穿通动脉(又称Percheron动脉、丘脑旁正中动脉、后部丘脑-丘脑下动脉)[1 ]闭塞引起,属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一部分.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垂直凝视麻痹、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神经心理行为改变[2~5].  相似文献   

14.
双侧中线旁丘脑梗死综合征,又称双侧腹内侧丘脑梗死综合征,属于丘脑循环障碍综合征的少见类型,是由双侧丘脑穿通动脉闭塞引起双侧腹内侧丘脑梗死所表现的一系列症状,属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一个特殊类型,临床上较为少  相似文献   

15.
基底动脉闭塞的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经DSA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基底动脉闭塞后的临床与预后,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14例在临床中发现并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基底动脉闭塞而临床症状轻微的患者。分析基底动脉闭塞后的临床表现与侧支代偿之间的关系。结果 (1)基底动脉近端闭塞,临床表现多以眩晕发作为主(占91%);中段或远端闭塞,则多表现为间断性意识障碍(占66.7%)。(2)基底动脉近端闭塞,侧支血流多由颈外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分支及椎动脉颅外段的肌支或脊髓前动脉代偿供血;基底动脉中、远段闭塞,侧支血流多由小脑后下动脉与小脑上动脉吻合(占100%)。结论 基底动脉闭塞若侧支代偿充分,可不表现明显的脑干缺血表现或表现轻微。内科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头颅磁共振表现,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7-01—2011-12收治的1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病人临床表现多样,症状重,神经系统定位广泛,病灶主要分布在双侧枕叶、双侧丘脑、双侧中脑、双侧小脑、双侧颞叶等部位,致残、致死率极高。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房纤颤、吸烟、饮酒等。结论 TOBS起病急,进展快,症状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溶栓治疗时间窗可适当放宽,头颅MRI及MRA为主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syndrome,TOB综合征)由Caplan(1980)首先提出,系因基底动脉顶部血循环障碍所致丘脑、中脑、桥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面梗塞产生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为特征性表现。TOB综合征并非少见,有人报告占脑梗死的4~7.6%,本文报告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6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眩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MRI表现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8例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尖部、一侧或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狭窄或闭塞征像。综合治疗有效率约50%。结论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G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表现形式多样,病情进展迅速、凶险,病死率高,预后差,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及功能障碍。现将我院200501—2008-10收治的13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伴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46例住院的老年CSDH患伴发的精神障碍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CSDH伴发的精神障碍以抑郁症状为主,占45.65%,其次神经衰弱占36.96%、记忆障碍占34.78%、智能障碍占23.91%及人格改变占21.74%;左侧CSDH伴发精神障碍较右侧多见,且血肿主要位于额、颞叶;血肿量大、颅内压增高明显以意识障碍多见,慢性进展型的颅高压以抑郁症状多见。结论 了解老年CSDH引起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