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细菌过度生长(bacterial Overgrowth)常与盲袢综合征、小肠郁积综合征或停滞综合征有关。由于细菌在小肠繁殖引起吸收不良综合征。临床症状各异,以腹痛和痉挛、腹胀、脂肪泻与腹泻、体重减轻和营养吸收不良为特征。胃手术后引起细菌过度生长可由以下几种情况引起:1.进入小肠细菌过多:胃大部切除术后无酸、胃空肠吻合术、部分或全部胃切除后等因素导致胃屏障破坏,使细菌易于进入小肠。2.胃手木:包括输入袢郁积、木后盲袢。由于郁积或盲袢的形成,使细菌在小肠的繁殖率增加,从肠道细菌的清除率降低。3.上述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引起小肠液内的细菌过度生长,细菌浓度增加。正常近端小肠的细菌通常是<10~2/ml,很少超过10~3/ml肠液,细菌主要来自口  相似文献   

2.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是一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原因引起的小肠细菌数量增加和/或种类改变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和营养不良等,与儿童多种疾病相关,影响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目前对于儿童SIBO重视不足,本文将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检测和治疗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营养物质的吸收必须经过充分的消化作用。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的小肠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所引起的综合征。临床上以腹泻、体重减轻为主要症状。因此,广义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包括消化不良与吸收不良,故又称为“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据统计,老年住院患者中约有12%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老年人好发吸收不良综合征,主要与老年人消化系统退行性变有关。人到老年后,小肠绒毛变短,吸收面积减小,胰腺逐渐萎缩, 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这些变化使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消化道憩室炎和憩室病显著  相似文献   

4.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因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脂肪泻和体重减轻。该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据统计老年住院患者中约12%的人有吸收不良综合征存在。老年人好发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原因与消化系统退行性变有关。进入老年期后,人体一些器官开始退行性变,消化系统表现为胃腺逐渐萎缩,小肠绒毛变短,吸收面积减少,胰腺逐渐萎缩,腺管内皮增生,胰腺实质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这些变化使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消化道憩室炎及憩室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加之退行性变化所引起的热量摄入不足和营养失衡,可促成或加重吸收不良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情况。方法:选取正常对照30人;腹泻型-IBS(IBS-D)30人,便秘型-IBS(IBS-C)患者30人;测定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并将结果加以比较。结果:(1)IBS-D组SIBO发生率47.7%,IBS-C组SIBO发生率43.3%,正常对照SIBO发生率6.7%组,IBS组的SIBO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意义:(1)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有较高的SIBO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是由于大部分小肠切除后引起的慢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其特征为严重腹泻,营养吸收不良,合并水、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及代谢障碍等,残存小肠(无论近端或远端小肠)<30 cm的SBS又称为超短肠综合征或极短肠综合征(ultrashort bowel syndrome,USBS).  相似文献   

7.
极短小肠综合征的救治:附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切除70%的小肠可引起腹泻、脂肪泻、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这种情况称为“短肠综合征”(shortbowelsyndrome,SBS)〔1〕。小肠保留(无论近端或远端小肠)在30cm以内的SBS,称为极短小肠综合征(extremelyshortbow...  相似文献   

8.
短肠综合征外科康复治疗的核心是通过将扩张的肠管恢复至正常直径来纠正短肠综合征继发的肠管扩张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并恢复肠管的运动功能。这一外科实践证实了这样一个结论:外科手术可以改变小肠的动力。结合之后的其他针对胃肠道功能或代谢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手段并由此引申, 将这一关系扩展到其他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 提出了消化道动力外科的概念。以消化道测压技术研究为基础, 对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中的重症患者即发生肠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筛选和治疗将有助于拓展新的外科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小儿短肠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儿短肠综合征(shortbowelsyn-drome,SBS)系指各种病因引起广泛小肠切除,使剩余小肠过短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综合征。凡小儿小肠切除2/3以上或剩余小肠不足75cm者称为广泛小肠切除〔1,2〕。小儿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HP相关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中血红蛋白、叶酸、维生素B_(12)及胃酸等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HP相关胃炎病人220例,萎缩性胃炎113例,非萎缩性胃炎107例,另外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11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血红蛋白、叶酸、维生素B_(12)及胃酸含量,通过甲烷氢气呼气试验检测各组SIBO的发生率。结果:甲烷氢气呼气试验中,萎缩性胃炎组SIBO发生率为69%,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42.9%,两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BO阳性组与SIBO阴性组比较,血红蛋白、叶酸、维生素B_(12)及胃酸的含量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相关性胃炎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关系密切,与胃黏膜炎症的程度相关;胃酸降低有利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且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贫血、叶酸、维生素B_(12)的缺乏有关。  相似文献   

11.
药物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肝损伤,包括肝坏死、炎症、中毒、脂肪变、血管损害、肿瘤及胆汁郁积等。有多种药物可引起胆汁郁积,均为肝内胆汁郁积型。根据发病急缓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病因与类型:药物性胆汁郁积的常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肝内胆汁郁积疾病的病理与临床有了许多新认识,现将有关问题讨论如下:一、分类胆汁郁积分为肝外和肝内两种。肝外胆汁郁积是从肝门起,至胆总管末端的肝外胆管发生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所致的一组疾病。肝内胆汁郁积乃指肝细胞和毛细胆管开始至肝门部的肝内胆管发生某种病变,而引起的胆汁郁积。后者的共同特征与机械性阻塞性黄疸相似。  相似文献   

13.
小肠远离口腔和肛门.游离存在于腹膜内并被肠系膜束缚形成多发性复合肠襻,度达335m—85m。小肠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推进式小肠镜、探针式小肠镜、X线小肠钡剂检查、核素扫描、血管造影。由于小肠的解剖特点,述方法的诊断阳性率低,位及定性不准确,检查时患痛苦大,均属创伤性检查,有并发症。2000年5月以色列  相似文献   

14.
小肠结肠炎耶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简称耶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微生物,1933年首次在美国发现对人类有致病性,迄今已有40多个国家发现本病。耶氏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且随年龄而异,它是儿童急性胃肠炎常见病因之一,在成人可引起小肠结肠炎、假阑尾炎综合征、关节炎、结节红斑和败血症。1980年福建首先发现耶氏菌。本病可能为我国冬季腹泻的重要病因,应引起临床  相似文献   

15.
肠道细菌易位参与肝硬化各种并发症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及肝性脑病等的发生发展。肝硬化时肠道细菌易位发生主要与三方面因素有关: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壁通透性增加及机体免疫力下降。从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降低肠壁通透性和提高机体免疫力三方面着手,进行肠道细菌易位防治,可以有效控制肝硬化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以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引起消瘦、营养缺乏等的临床综合征群。80%-97%的患者有腹泻~([1])。严重低血钾(K+2.5mmol/L)时,可产生呼吸肌麻痹、严重心律紊乱等,加重患者基础疾病病情,甚至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2])。2015年3月,本院消化科收入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致严重低血钾患者一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口服或注射各种药物都在肝脏内进行代谢,其中部分药物或代谢产物会给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病。药物引起的肝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肝病包括急性肝炎,肝胆汁郁积和急性脂肪肝较易引起急性肝病的药物是四氯化碳。  相似文献   

18.
全小肠切除病人长期家庭肠外营养(附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 言大部分小肠切除后 ,残余小肠难以吸收足够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求 ,必将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和营养不良 ,严重者可因营养衰竭而导致死亡。近年来 ,随着对短肠综合征代谢变化认识的加深 ,短肠综合征病人的治疗措施也日趋完善 ,不少病人已可能治愈或能长期生存。但是 ,少数残余小肠过短的病人仍需依赖肠外营养 (PN )生存 ,而长期PN却可引起一列代谢、感染等并发症 ,甚至损害机体重要脏器功能 ,从而影响病人营养支持的实施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现报道我院 1例全小肠及右半结肠切除病人 ,接受PN 15年仍健康生存 ,着重介绍…  相似文献   

19.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衰退,造成机体无法正常吸收营养,而引起的营养缺乏、消瘦、贫血乏力、淋巴结肿大等的临床综合征群。其生理过程、发病机理和病因较为复杂,饮食习惯对患者恢复尤为重要。通过心理干预,可使患者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感受到外界的关爱;同时,通过静脉及饮食干预,确保患者的营养供给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有效增加患者对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疾病认识,改变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本文通过对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干预,促使患者树立了康复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提高了治疗依从性,降低了复发率,提示全程的护理干预对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有积极影响,为患者早日康复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0.
腹泻常常是某些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当临床上腹泻症状突出,掩盖了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的表现时,易导致误诊和漏诊。因此,在非感染性腹泻的鉴别诊断中应考虑内分泌、代谢障碍病所致者。 糖尿病腹泻: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约20%以上可发生腹泻。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血糖难以控制,伴有神经病变者腹泻的发生率较高。究其原因有:①小肠绒毛变扁平,通透性降低,导致吸收不良性腹泻;②高血糖,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而致腹泻;③水和电解质吸收失调而产生腹泻;④合并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而致脂肪泻。糖尿病腹泻者大便多为水样或糊状,特征为顽固性、间断性,1/3患者可能为脂肪泻,每日5~10次不等,多发生在餐后、清晨或夜间。祖国医学称为“五更泻”。 一般诊断较易。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为基础,如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所致者,可选用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