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生物力学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作为原发脑损伤的一种类型,有其特有的损伤机理,荷载性质,施载方式,颅脑颈各组织结构特性均与DAI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综述了荷载量,荷载波形,荷载作用时间,直线加速,旋转加速,直线/旋转复合加速,脑组织,大脑镰小脑幕,颅骨、颈部对应力应变产生及分布的影响,及与DAI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按GOS评分结果:治愈17例(30%),中残15例(16%),重残或植物生存16例(28%),死亡8例(16%)。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动态影像学检查,CT扫描正常不能完全排除DAI,GCS评分、昏迷时间、瞳孔变化、出血灶部位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早期正确诊断和有效综合治疗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ic injury,DAI)作为原发性脑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伤残和死亡率很高,是临床救治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9月间收治的50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响学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早期处理对策。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28例,均于伤后12h内给予集束化治疗,包括钙离子拮抗剂、亚低温治疗、控制血糖、阿片受体拮抗剂应用、防止应激性溃疡、肠内外营养支持以及合并伤早期处理,维持呼吸循环稳定;后期可行高压氧治疗。结果: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本组28例患者中死亡6例,植物生存6例,重残5例,中残4例,良好7例。结论:重型DAI早期集束化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压氧早期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和机制.方法 4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21例和高压氧治疗组25例,观察GCS评分平均值的变化和预后情况.结果高压氧治疗组CCS评分平均值曲线抬高,死亡率下降,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高压氧早期辅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变化规律及与轴索继发损伤的相互关系。 方法 SD 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DAI损伤1d、2d、3d、7d组,每组8只。参照Marmarou方法制做 DAI 模型,并对大鼠的脑干部位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少突胶质细胞系转录因子2(Olig 2)、CC-1、NG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UNEL染色,并且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观察脑干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DAI大鼠损伤后3d脑干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细胞数目显著增多,一直持续至伤后7d,且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呈肥大样形态学改变;DAI大鼠伤后1周内脑干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数目虽有所增多,但并没有统计学意义;CC-1标记的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在DAI后1d即开始明显降低,且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降低。DAI大鼠脑干TUNEL标记的凋亡细胞随损伤时间延长持续增多,与成熟少突胶质细胞的丢失成正相关。Olig2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系表达在DAI损伤后1周内各时间点均明显增高,于损伤后3d达峰值。NG2标记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数量于损伤后3d和7d显著增多。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示,DAI大鼠损伤呈现由髓鞘到轴索的特点,最早表现为髓鞘松解,轴索完整;且脱髓鞘会进一步促进轴索骨架崩解,最终导致轴索变性。 结论 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对DAI损伤具有选择易感性,髓鞘脱失是轴索继发损伤的重要因素。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并伴随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探索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将为进一步解释轴索继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TIF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利用大鼠头颅瞬间侧向旋转模型造成弥漫性脑损伤,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HIF-1α的表达,并用TUNEL和免疫组化双重标记法,以及双酶免疫组化法,研究HIF-1α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 弥漫性轴索损伤后,HIF-1α在丘脑,海马和基底核区神经细胞中呈高表达,并可诱发c-myc和Fas基因表达,启动神经细胞凋亡。结论 HIF-1α可能是参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浮 《医学信息》2006,19(1):84-85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发性颅脑损伤,占重型颅脑损伤的20%~50%,由于病情重、预后差以及死亡率高致使该病仍是颅脑损伤患者重残和植物生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为提高DAI患者的临床救治水平,笔者将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76例DAI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早期血清和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探讨两者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79例DAI病人(实验组)和3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者(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NSE的含量。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实验组分为轻型组23例、中型组27例和重型组29例。分别于颅脑损伤后24h内、2d~3d、7d、14d采集脑脊液、血清标本。分析NSE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DAI患者伤后24h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SE平均水平在伤后2d~3d达高峰,7d~14d逐渐下降。重型组NSE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0.01);预后不良组则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或P<0.05);死亡组NSE值持续增高。结论:DAI血清和脑脊液NSE水平变化不仅能反映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还可作为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刘明昌  殷风兰 《医学信息》2007,20(5):434-435
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MR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在2004年7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62例临床诊断和CT检查均考虑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进一步行MR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MR成像,比较其检测病灶的能力。结果在62例中,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显示90.3%,MR显示80.6%,CT显示61.2%。结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MR成像有助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刘睿  崔群建 《医学信息》2010,23(3):747-747
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 injury,DAI)120例,其中28例在脑伤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内脏功能漳碍(不包括兼有其它部位台并伤发生的脏器损伤和入院6h内死亡者),占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数的18.6%。现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治疗方法。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猫头半约束非撞击致伤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动物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探讨DAI发生机理。这一锚头颅CT断层确定各层节面点并数字化,在有限元专用vizi CAD系统建立猫头颅三维有限元网格体模型,用SuperSAP有限元软件(93版)分析15只猫头半约束非撞击致伤时颅脑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von Mises应力值及其在各层面的分布。结果表明;颅骨纵轴各层面应力在施载点同侧前后最高,并向颅底延伸,在颅脑内,脑表浅应力分布最高,但由于小脑幕、大脑镰及隆起的岩滩,鞍床突等结构,应力并非均匀向脑深部递减,而在邻近这些结构的脑组织,大小脑脚、脑干、胼胝体、基底节区有很高的应力分布, 这种应力分布特征与前期动物实验的病理损害分布一致。据此得出结论,脑内质点应力差值致脑组织剪应变 损伤,猫颅骨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小脑幕、大脑镰结构是导致旋转暴力向脑内传递广泛而不均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赵玉琦  王秀英  杨芳  符华阳 《医学信息》2009,22(4):306-307,309
目的主要研究弥散性轴索损伤(DAI)的影像学分型及临床诊治相关研究。方法2005年4月~2008年4月收治的符合DAI的病例80例,进行了影像学分型(皮质-DAI型、脑干-DAI型、小脑-DAI型、丘脑-DAI型、内囊-DAI型、胼胝体-DAI型,MRI细分为;出血性-DAI和非出血性-DAI),以此指导临床诊治。结果对照组DAI病情较重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而经过分型治疗后,其恢复良好和中残率高于未分型组(P〈0.05),重残和死亡率,植物生存率都较未分型组明显下降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采用DAI影像学分型指导临床诊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由免疫介导,进展迅速,以运动症状为主的脱髓鞘性并可继发轴索改变的多发性神经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其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即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起病的四肢对称性无力,可导致延髓和呼吸肌麻痹。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组织中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与巨噬细胞以及神经纤维脱髓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高压氧(HBO)治疗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外伤所致颅脑损伤患者88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止血、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支持营养等治疗;HBO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待生命体征平稳且无禁忌症后于当日或术后7d开始早期行HBO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EG的变化情况。结果:HBO治疗组EEG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临床症状的改善也与之相符。结论:EEG检查对HBO治疗颅脑损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及评估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70岁,以四肢麻木、乏力2d于2011年3月18日入院。患者12d前有腹泻数次,2d前出现四肢无力、麻木和刺痛,下肢为重,迅速进展,无呼吸困难,无发热。查体:神清,颅神经无异常,右上肢肌力4级,左上肢肌力3^+级,肌张力减低。双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减低。四肢腱反射消失,颜面部、躯干部及四肢浅感觉减退,深反射正常,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Bcl-2腺病毒/E1B 19kD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对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少突胶质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 77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1只)、DAI组(33只)及干预组(33只).参照Marmarou方法制做DAI模型,干预组大鼠在打击后立即给予脑室注射BNIP3抑制剂ne...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 8-羟基-2-(二丙基氨基)四氢萘(8-hydroxy-2-(di-n-propylamino)tetralin,8-OH-DPAT):是五羟色胺1A (5-HTlA)受体激动剂的一种,长久以来一直做为抗精神类药物被广泛研究,其在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的治疗作用的机制已经有据可查,除此以外,5-HTlA受体激动剂仍具有降低体温及神经保护作用。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头部遭受加速性旋转外力作用时,因剪应力造成的以脑内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主要特征的损伤。一般认为,当头部加速运动时,脑组织因受瞬时产生的剪力和张力作用而发生应变,使神经轴索、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好发于神经轴索聚集区,如胼胝体、脑干头端背外侧、大脑半球的灰质和白质交界处、小脑、内囊、基底节核团附近及透明隔等处。 背景:8-羟基-2-(二丙基氨基)四氢萘(8-hydroxy-2-(di-n-propylamino)tetralin,8-OH-DPAT)具有降低脑温的作用,且此作用可能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之一。 目的:观察8-OH-DPA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探讨8-OH-DPA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途径。 方法:实验方案经北部战区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n=35)、恒温组(n=35)、8-OH-DPAT组(n=35)和正常组(n=7)。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均参照Marmarou法制作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恒温组和8-OH-DPAT组建模成功后腹腔注射8-OH-DPAT,模型组和正常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恒温组用恒温毯维持体温(37.0±0.5) ℃。每隔1 h测量大鼠脑温。分别于弥漫性轴索损伤后6,12,24,72, 168 h观察大鼠脑组织的损伤程度以及血清和损伤脑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造模后1 h,与恒温组和模型组比较,8-OH-DPAT组大鼠脑温明显下降(P < 0.05),至造模后2 h降至最低(P < 0.05),之后缓慢上升;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损伤最为严重,恒温组次之,8-OH-DPAT组损伤最轻;③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结果显示,正常组血清及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很低;弥漫性轴索损伤后6 h,模型组血清及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增多,24 h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恒温组和8-OH-DPAT组对应时间点血清及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明显减少(P < 0.05或P < 0.01),8-OH-DPAT组减少更明显(P < 0.01);④结果说明,8-OH-DPA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脑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与其降低大鼠脑温,减少损伤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有关。 ORCID: 0000-0002-4637-3553(毛振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中轴索损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临床治疗及治疗预后。方法对本院近2年接诊治疗的64例急性颅脑损伤经证实属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像学诊断上,按照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将患者分为中央型、周围型、脑干型、肿胀型还有混合型五种类型。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及时治疗,治疗后按照GCS评分进行效果评价,其中有31例恢复良好,占48.44%,有18例出现了中度残疾,占28.13%,有6例出现重度残疾或者属于植物性生存,占9.38%,有9例出现死亡,占14.06%。结论临床对于急性颅脑损伤要结合患者临床的表现及影像学诊断特点,出血灶分布等对病情做出及时诊断,及时诊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患者治疗预后,确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