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42例小肠出血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 :通过对 4 2例小肠出血的回顾性分析以及诊断方法的评估 ,寻求最佳的诊断方法。结果 :小肠钡剂X线检查阳性率 19 3% ,腹腔选择性血管造影阳性率 68% ,核素扫描阳性率 83 3% ,手术探查阳性率 10 0 %。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核素扫描是诊断小肠出血比较敏感的方法 ,小肠出血难以确诊时应及时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2.
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是指初始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结肠镜)阴性而不明来源的消化道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3%~5%,病变部位常位于小肠。传统的检查技术如肠系膜动脉血管造影、腹部核素扫描和小肠钡餐检查等诊断阳性率均不高,致使不少患者长期不能确诊。近年来,胶囊内镜和推进式双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肠疾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 对经内科综合治疗不能止血而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小肠出血患者行外科剖腹探查术,并在术中进行内镜检查,寻找出血原因和部位.结果 19例均成功查出小肠出血部位和原因.结论 剖腹探查结合术中内镜检查是诊断术前不能确诊的小肠出血的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肠出血常是多种小肠疾病的首发症状,定位和病因诊断是治疗的关键,但临床上准确定位和诊断较为棘手。近年来,新型小肠镜的开展,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核素扫描、小肠气钡和稀钡造影及术中内镜检查等多种特殊检查在小肠出血的应用,定位及病因诊断率不断提高。针对病因内镜下选用高频电凝、微波、激光及氩离子束凝固术等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近十年通过内窥镜及腹腔动脉造影、手术探查等确诊的26例(男16例,女10例)小肠血管畸形的临床、病理类型以及诊断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初步评价。其临床特征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20—30岁者9例,60一68岁者11例。平均年龄39.8岁,消化道出血和贫血为本病主要表现,本组26例全部因出血就诊,未发现有肠梗阻、肠套叠者。24例经腹腔动脉造影诊断。空肠病变9例;回肠病变13例,空回肠均有者2例。文章对病理类型和命名结合文献进行了讨论,介绍了Clouse等的分类及目前诊断小肠血管畸形的各种方法。认为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术的诊断率优于常规的小肠钡餐及内窥镜检,核素扫描,ECT亦不失为安全、有效、且无创的诊断方法,但因要求有一定设备,费用较高,使其开展受到限制。对各项检查未能证实病变者,可行手术探查或术中内镜,对手术探查的适应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我院 1990 -1999年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性疾病 14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总结诊断的初步经验。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14例中男 12例 ,女 2例 ,平均年龄 5 1岁 (2 2~74岁 )。病程 2 4h~ 7年 ,平均 3 0个月。  临床表现 :间隙性黑便 10例 ,暗红色血便 2例 ,仅表现为贫血及粪隐血试验阳性 2例 ,腹痛不适 7例 ,黄疸伴皮肤瘙痒 1例 ,腹膜刺激征阳性 1例 ,失血性休克 1例。入院时全部病例均处于出血期。  术前与术后诊断比较 :术前主要诊断方法的阳性率依次为 :血管造影 10 0 % (2 /2 ) ,小肠钡灌 80 % (4 /5 ) ,胃…  相似文献   

7.
小肠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瘤的有效诊断方法,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81年6月~2004年9月收治的小肠血管瘤患者20例。结果全组患者有轻重不等的贫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或黑便,部分患者有腹痛、腹胀,容易误诊。发病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各7例,回肠5例,空旧肠交界1例。剖腹探查并手术治疗18例,单纯胃镜检查、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各1例。结论小肠血管瘤发病部位隐蔽,多种检查方法存在其局限性,手术探查并结合纤维内镜检查是一最有效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8.
刘涛  林凤琼  冯凯祥  邓莉 《西部医学》2008,20(5):980-981
目的评价剖腹探查术未发现小肠出血原因的患者术中行内窥镜检查的床诊断价值。方法18例多项常规检查阴性,但ECT(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提示小肠出血患者,行剖腹探查未发现病灶,于术中行内窥镜检查。结果18例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患者均检出阳性病灶,病因确诊率为100.0%。结论术中内窥镜检查是一种安全、可靠、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的隐蔽性小肠出血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诊断性剖腹探查45例术中主要应用强光灯透照法、小肠镜检查和经小肠造口处放入纱布和外透照法。结果:45例均找到病灶,进行了相应的治疗。结论:采用目前常用的诊断技术难以确定出血部位时,剖腹探查术仍然是诊断治疗小肠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肠出血约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3%~5%,但由于小肠有3~7m,迂曲重叠,活动度大,故胃肠钡剂不易显示病变,而内镜又不能进入到全部小肠,所以,其诊断较为困难。而小肠血管畸形伴出血由于缺乏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手段,是多年来一直困扰临床医师的棘手问题。近年来随着各种检查手段的改进,肠道血管畸形病例的检出率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11.
唐钟灵  刘国先 《辽宁医学杂志》2009,23(4):F0004-F0004
我院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6例术前未能确诊的小肠出血患者,行剖腹探查,术中内镜检查,成功地检查出出血部位和病因。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男7例,女9例。年龄27~73岁,平均51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1个月。全部患者均以鲜血便、暗红色血便或黑便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熊炬  陈雄  戈小虎 《新疆医学》2009,39(5):68-69
在消化道出血中,小肠出血约占9%,诊断较为困难。当常规检查包括胃镜、肠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小肠X线钡餐不能诊断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时我们称之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近年来,有报道术中肠镜检查是诊断小肠出血较为有效的方法,2007年~2008年我科对10例经内科综合治疗后反复出血,经胃肠镜等相关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转我科行剖腹探查,术中结合内镜找出出血部位和病因,同时行相应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胡传松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0):135-136
小肠出血的诊断较困难,目前常用的小肠镜、胶囊胃镜同位素示踪,选择性小肠动脉造影等,不仅技术难度大,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难以在基层医院难以开展。全消化道造影或小肠造影只对明显占位、肠管畸形、憩室、较大溃疡等诊断有帮助,而对血管畸形、浅小溃疡、小占位等检出率低。在紧急情况下,剖腹探查既可确诊又可手术止血,为基层医生首选,但部分病人在术中难以找到出血灶,给医生以及家属带来压力,甚至产生医疗纠纷。2003年以来,我们同外科合作开展术中肠镜检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肠远离口腔和肛门,且长度长(3.35—7.85m),游离于腹膜内并被肠系膜束缚形成多发复合肠襻,是整个胃肠道中最难检测的部分。虽然小肠疾病可经x线钡餐、小肠镜、核素扫描及动脉造影等进行检查,但均存在着诊断阳性率低、定位及定性不准确、检查时患者痛苦大或属创伤性检查及伴有并发症等诸多缺点,从而使小肠疾病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7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并采取治疗措施,其中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22%,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成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种类较多,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应首先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次应采取结肠镜检查、小肠镜检查以及动脉造影进行确诊,在治疗中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要治疗措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方军 《大家健康》2013,(7):152-153
正小肠类癌(carcinoid of small intestine)起源于小肠黏膜组织,多发生于末端回肠亦可见于十二指肠,临床少见。其发病缓慢而隐匿,类癌早期常无症状,多数病人在剖腹探查时发现,有时可在内镜检查并取活检,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偶尔发现。肿瘤增大或发生肠套叠、肠梗阻时才发生症状。1998~2012年期间,我院共收治小肠类癌13例,现将有关资料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对消化道动脉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例急性消化道出血者,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行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并根据临床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结果:6例有阳性发现,并做了定位诊断,阳性率85.7%,其中1例明确病因。2例进行垂体加压素灌注,即刻造影未再有出血。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助于胃肠道出血的定位诊断,并能及时进行灌注止血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经胶囊内镜诊断为小肠血管畸形致消化道出血患者13例为研究对象,口服沙利度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变化及胶囊内镜下小肠血管畸形表现。结果:13例患者治疗前平均血红蛋白浓度(72±7)g/L,治疗4个月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118±16)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复查胶囊内镜,1例较前变化不明显,余4例较前明显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监测2例出现大便干结,1例出现轻度嗜睡,1例出现皮疹,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畸形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85年以来诊治的31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中,良性肿瘤8例,恶性肿瘤23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者2例,空肠13例,回肠16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肠穿孔等。31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前诊断率为51.6%(16/31)。23例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率为30.4%(7/23),其中15例获随访,死亡10例,平均存活期(32±17.1)个月,存活5例。B超、CT诊断符合率较低,DSA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的部位及性质。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极为困难,当明确诊断时多数恶性肿瘤已经有转移,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是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小肠、结肠血管异常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颖 《四川医学》2000,21(6):498-499
19995年3月至1998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下消化道出血确诊为小肠、结肠血管异常所致的共20例。现就其诊断与处理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本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33~75岁,平均55.9岁。病程1周至16年。临床表现以反复便血为主,暗红血便11例,血水样便3例,黑便6例。10例患者有明显贫血,Hb<60g/L,入院时休克2例。1.2 检查方法及结果:全组行消化道钡餐8例次,胃镜检查6例次,肠镜检查9例次,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13例次。钡餐未能明确病变与出血部位。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静脉曲张2例,排除下消化道活动出血可能。肠镜检查见直结肠粘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