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效果在许多方面取决于完全地切断迷走神经干或其分支,通常,游离迷走神经前支比较容易,但对于迷走神经后支,则常常不易显露,有时虽作反复地尝试游离,之后却仍然没有将它切断。因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施行二次手术中,我们多次地发现这种情况。此外,应用常规的方法由于胃的过度牵拉可能损伤食道及脾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上叶肺癌根治术中保留迷走神经肺支是否减轻术后咳嗽的发生。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我科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胸腔镜上叶肺癌根治术120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保留迷走神经肺支组(保迷组)和切断迷走神经肺支组(传统组),每组各60例,应用莱斯特咳嗽量表中文版(The 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 in Mandarin-Chinese, LCQ-MC)从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维度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咳嗽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维度的LCQ-MC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均出现咳嗽症状。保迷组患者术后生理、心理、社会维度的LCQ评分均优于传统组,咳嗽情况有所减轻(P<0.05)。结论 胸腔镜上叶肺癌根治术中保留迷走神经肺支可减轻术后咳嗽的发生,对于患者加速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王平生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1):1020-1020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切断了小弯侧部分迷走神经,特别是胃小弯溃疡切除时致肝胃韧带游离过高,迷走神经胃前支被全部切断,导致术后胃壁张力减低,胃蠕动减弱,胃壁呈扩张状态。加之吻合口水肿,致术后胃的排空发生障碍,出现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反苦水但无阵发性腹痛。X线检查残胃呈扩张少蠕动等。中医辨证多属胃气虚弱,胃气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大鼠胃迷走神经活动与授乳的关系,我们观察了授乳大鼠与非授乳大鼠胃迷走神经胃前支的自发放电活动。结果发现,授乳大鼠胃迷走神经放电的频率及幅度都明显高于非授乳大鼠。这些结果表明,胃迷走神经放电活动与大鼠授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杨胜波  薛黔  蒋彦军  张永 《贵州医药》2008,32(11):967-969
目的探索胃壁内迷走神经和血管的分支分布。方法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结果迷走神经前、后干在贲门附近分别发出2条和3条初级神经支,其中胃前支与胃后支主要集中在贵门至角切迹之间发出次级支,在胃壁呈扇形分布。胃后壁胃体部的分支及分支间吻合比胃前壁密集。胃前、后支在贲门附近的小弯侧有交通支,在大弯侧有广泛吻合。各动脉血管支从胃壁进入肌层深面,分支分布类似地图上的交通路线。胃前壁上血管分支相对后壁少,粗大,形成了胃体近端和幽门部两个密集分布区;胃后壁在胃底部和胃体中部分布密集。胃壁内血管有干吻合和细支吻合。胃小弯与幽门口区属于相对乏血管区。结论为适应胃运动、调节胃酸分泌等功能需要,胃的神经血管分布不均匀,存在密集分布区与稀疏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穿孔修补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0年-2004年150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病人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穿孔修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h,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97.1%(135/139)的病人溃疡治愈,全部病例胃酸降低,溃疡复发率3.6%(5/139)。结论该手术简单、安全、术后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溃疡复发率低,可作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疗的首选手术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附加幽门成形术的必要性并观察保留迷走神经对胃排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观察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双侧迷走神经主干切断组与保留迷走神经或附加幽门成形术组胃排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双侧迷走神经主干切断组胃排空功能恢复平均时间5.2d,附加幽门成形术或保留迷走神经组分别为4.2d和4.1d。前者发生胃潴留2/36(6%)例,但均于短时间内恢复;后者未见胃潴留发生。结论:认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附加幽门成形术非为必需,术中保留迷走神经确属有益  相似文献   

8.
以狗为实验对象,改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设计胃小弯和胃底浆肌层切开术,观察手术前后胃组织内胆碱能纤维和壁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术后胃固有膜、粘膜下层和肌层内的胆碱能纤维较术前明显减少,壁细胞的泌酸功能受到极度抑制。提示胃小弯和胃底浆肌层切开术能有效地去除壁细胞的迷走神经支配  相似文献   

9.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切断了小弯侧部分迷走神经,特别是胃小弯溃疡切除时致肝胃韧带游离过高,迷走神经胃前支被全部切断,导致术后胃壁张力减低,胃蠕动减弱,胃壁呈扩张状态.加之吻合口水肿,致术后胃的排空发生障碍,出现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反苦水但无阵发性腹痛.X线检查残胃呈扩张少蠕动等.中医辨证多属胃气虚弱,胃气不降上逆,脾胃升降失调所致.笔者运用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本症患者18例,收到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保留幽门及幽门部迷走神经的胃大部切除术治疗高位胃溃疡(附7例报告)冶金部太原十三冶医院(030009)李占科,张际昌长治市第三人民医院赵华善我们应用保留幽门及幽门部迷走神经的胃大部切除术(GPPPV)[1]治疗高位胃溃疡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34~61岁。上消化道出血保守治疗好转后择期手术2例;3例急诊手术,其中1例为上消化道出血,2例为上消化道穿孔.以上5例中有3例术前曾行胃镜检查证实为高位胃溃疡。余2例为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确诊后择期手术者。溃疡直径0.5~15m;溃疡距贲门3.0\5.0cm。二、手术方法:取上腹正中切口,明确溃疡部位和幽门后,自胃大弯侧幽门环上2cm处开始于血管弓内游离至胃网膜主动脉第1~2分支,小弯侧在距幽门9~10cm处开始紧贴胃壁向左游离,保留“鸦爪”支,迷走神经前后主干和肝支,切断支配胃体的迷走神经分交。将溃疡连同胃体向下牵拉,在相应部位切断胃体。若溃疡位置过高或其周围充血、水肿、炎症严重,或者溃疡位于胃底体部,可局部切除溃疡缝合、关闭,在其下方横断上端胃,切除范围不宜过大,缝闭小弯侧,大弯侧留3/~4cm,粘膜下止血,备吻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通过切断和烧毁家兔的迷走神经后观察到结状神经节内的成纤维细胞和卫星细胞内出现胶原纤维,其核溃变;神经细胞的外周突出现空泡,细胞质液化,核内亦出现大量空泡,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很难再生,将被结缔组织及胶原纤维充填。  相似文献   

12.
胆囊、胆管部位迷走神经分布密集,在探查及游离胆囊床、胆囊颈和探查胆总管时,有可能发生“胆心反射”。患者不仅出现牵拉痛,而且可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以致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甚至心搏骤停。如进腹前静脉注射阿托品,进腹后局麻药胆囊颈周围封闭,可降低窦房结与房室结的迷走神经张力,减轻和阻断迷走神经的反射,减轻牵拉痛,有助于预防此类并发症。笔者对此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迷走神经对大鼠肝脏葡萄糖代谢和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对于大鼠肝脏葡萄糖代谢和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1)建立去迷走神经肝脏模型,SD大鼠32只分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16只。模型组切除迷走神经肝支,对照组仅行开腹神经探查手术。术后每周各采集1次肝脏组织标本,每次4只,连续4周。标本进行VAChT免疫组化,观察肝脏胆碱能神经纤维的表达情况。(2)肝糖原及肝纤维化指标测定.SD大鼠32只分为实验空腹、实验进食及对照空腹和对照进食4组,各8只。实验组行迷走神经肝支切除,对照组行开腹神经探查手术。各组分别测定肝糖原,以及肝组织HA、LN、PC Ⅲ和CIV含量。结果:模型组去迷走神经3周后肝胆碱能神经明显减少,第4周基本消失。实验组空腹肝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进食后亦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进食后肝糖原增加显著(P<0.01)。实验组HA、LN、PC Ⅲ和CIV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大鼠去除迷走神经后4周,能够达到完全去神经肝脏状态,肝脏去迷走神经后葡萄糖的合成和储存能力显著降低,去神经后肝脏的抗纤维化能力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4.
无痛人工流产(简称无痛人流)在手术操作或扩张宫口时直接刺激迷走神经可造成心动过缓,严重者可造成迷走神经反射性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切断了冠状静脉,破坏了食管旁静脉,阻断了门奇静脉间的自发性分流,使门静脉压下降不明显;同时该手术切断了迷走神经主干,使消化系统神经调节功能遭到破坏,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生理活动。我科近期采用了保留迷走神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曾菊绒  臧伟进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14-2216
目的:观测SD大鼠心迷走神经功能状态的增龄性改变。方法:采用压力反射敏感性测定及迷走神经刺激两种手段观察迷走神经的增龄性变化情况。结果:(1)压力反射敏感性(BRS)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减弱。(2)左侧迷走神经(LVN)和右侧迷走神经(RVN)刺激对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抑制率随年龄的增长也逐渐减弱(P〈0.01)。结论:SD大鼠心迷走神经功能活性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保留迷走神经主干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VTPPD)比较于切断迷走神经主干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幽门成形术 (PD+PP)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9— 10~ 2 0 0 3— 0 5实施的 VTPPD31例与 PD+PP4 8例 ,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并发症 ,死亡率。结果 :VTPPD组手术死亡率为 9.7% ,PD+PP组手术死亡率为 12 .5 % ,两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VTPPD组并发症明显低于 PD+PP组 (P <0 .0 1)。结论 :保留迷走神经主干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 ,提高门脉高压症手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心脏介入治疗患者资料326例,对其中发生的8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8例患者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其中发生在血管穿刺时2例,拔除鞘管时2例,拔除鞘管后4例。结论心脏介入治疗时应积极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一旦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9.
高娜 《华夏医药》2009,(5):398-400
目的探讨PCI术后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患者的有效观察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接受PCI手术患者294例,对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的各相关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及护理。结果有效的护理措施即缓解紧张情绪,保证出入量,监测生命体徵(HR,BP)减轻疼痛增加舒适。结论有效及时采取护理措施才能有效的预防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和纠正其发生后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保留交感神经的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16例,在术前、术后分别进行了胃酸分泌试验,同时进行了胃镜检查。术后2~4周平均基础胃酸分泌量下降78.1%,五肽胃泌素刺激胃酸最大分泌量下降57.9%,胰岛素低血糖刺激胃酸最大分泌量第一小时下降81.9%,第二小时下降77.4%;术后一年上述指标比术前分别下降75.3%、63.8%、84.9%、80.7%。术后4周胃镜复查14例溃疡愈合,2例明显好转;术后8个月时16例均恢复正常。该术式与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相比,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的分离切断Latarjet神经分支,而不损伤伴随的血管及交感神经,降酸作用更显著,同时减轻了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