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医古文》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8月版,习称第六版教材)选文《皇甫传》中有多处注释及译文不确或不妥,现特择其中数则加以讨论,以求教于方家 一、“或劝谧修名广交” “修名”.教材的注解为:”“端正名分。《国语·周语上》:‘有不贡则修名。’韦昭注:‘名,谓尊卑职贡之名号也。’” 按:“‘端正名分”,其前提应是名分“不正”。据《国语·周语上》“……岁贡,先王之训。……有不贡则修名”可知,“不贡”,显然是有违“先王之训”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修名”,即“匡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禅宗"指月"之喻与《医古文》启发式教学的关系。方法:引述禅宗经典与启发式教学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禅宗"指月"之喻与《医古文》之启发式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3.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文王病隶及相关早期文献分析可知,有关“精气”的运行及其与人体的关系的认识在当时是被普遍接受的知识背景,但在如何处理“精气”运行失常情形方面,当时社会上还存在不同的方式,仓公采取的是兼收并蓄的方式。本研究个隶提示,早期医学史的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医学思想、知识背景与医学实践方式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桑希生  张明明 《中医药学报》2009,37(3):88-88,F0003
本文以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为出发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讨论“SARS”的相关问题。旨在提示中医学在传染病方面临床与研究务必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严守其道,否则就会出现各种论点而莫衷一是。一旦如此,则损害的不仅是中医学术,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文章旨在溯本求源,述"得气"与"治神"、"得气"与"调气"及"得气"与二者的内外之境变化,从此三方追溯《内经》、《难经》所述,作为立论"得气"之依据。方法查阅《内经》、《难经》录著古籍与历代各家的经文注述37本,以王冰、马莳、杨上善所注为据。结果依"治神"而言,需治医者、患者与环境三者之神,且需观、守气至之机。从"调气"而论,有"得气"即达"调气"补泻之效,从取穴端正、浅深适宜、方向逢时上述"调气",与强调候、辨气至之气而"调气"等不同著述。并且,内外之境的差异变化亦从"调气"与"治神"上对"得气"产生影响。结论无论是从"得气"的获取、判别及调整均与治神及调气存有密切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于医者的整个针刺过程,是"得气"取效之精要所在。  相似文献   

6.
精编教材《内经选读》中《素问·标本病传论》对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的按语很有新意,但是邪气有余与正气不足,孰本孰标不清晰,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谢季祥 《陕西中医》2002,23(2):190-191
在今本《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 ,由于把部位、五脏阴阳之气的分类和十二经脉混淆起来 ,有几则经文在概念上出了差错。这是由历代学者对经文的传抄失误所造成的。   1 肺者 ,气之本 ,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为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  唐代王冰注曰 :“肺藏为太阴之气 ,主王于秋 ,昼日为阳气所行 ,位居阴处 ,以太阴居于阳分 ,故曰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也。”可知他是从经脉的角度来解释肺“为阳中之太阴”的。后代的许多《素问》注家 ,如明代吴昆、张景岳 ,清代张志聪、高士宗都认可经文的这种说法。然而 ,北宋高保衡、林亿的…  相似文献   

8.
<内经>中关于"隐曲"一词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根据前贤相关论述,并综合分析<内经>中谈及"隐曲"一词的5处经文,得出结论:<内经>中"隐曲"一词指人的前阴部,并引申为"男女之事"之意.就罗元恺先生早年把"隐曲"解释为"小便不利"的观点进行剖析,认为罗先生论述存在有违经意、以偏概全、不合情理、不合文理的缺憾.罗先生最终能够自我否定,不失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9.
陈旭  赵远红  鞠赫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379-1382
通过对“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原有内涵的理解,在“肝与大肠相通”中医理论基础与“肠-肝轴”现代研究分析的前提下,试从“肝与大肠相通”的生理意义、病理实例和核心价值3个方面,探讨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临证的生理概念与病理延伸意义,揭示“肝与大肠相通”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以《内经》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临床实际分析五藏所藏之神——神、魂、魄、意、志的实质、区别与联系,论述"心藏神"之"神"仅属于狭义之神。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学理论的角度看《周易》中的"需"、"既济"、"未济"三卦可以得到全新的、更为丰富、合理的解释:"需"卦所讲的是人体中"脾"、"胃"之间的关系及功能;"既济"、"未济"则讲的是"心火"与"肾水"之间"交"与"不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分析《吕氏春秋》对"精"的相关论述,并与中医学理论相联系,认为《吕氏春秋》的"精"理论建立并统摄在"精充"与"精通"的认识中,对中医学的发展亦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姜建国主编《伤寒论教材》中关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脉微弱的相关词解和此无阳也相关释义的不妥之处。方法:结合仲景原文及伤寒大家之论,对比《伤寒论》第23条、27条、38条,并参考《伤寒论》平脉法篇,对此《伤寒论教材》脉微弱及此无阳也的认识进行辨析。结果:《伤寒论》第27条脉微弱之微绝非微微、略微之意,而是指微为阴脉,为阳气不足;脉微、弱者,此无阳也意在强调阳虚不可发汗。结论:此教材关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之词解及释义存在谬误,《伤寒论》平脉法篇对此之认识更接近第27条脉微弱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概念的诠释是准确理解中医理论的前提,是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医学概念的理解、诠释提供了手段与工具.于智敏博士的专著<中医药之"毒">,是在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医学中"毒"的概念作了解析,使中医"毒"说脉络清晰,具有理论创新意义.这对于我们保持和发扬中医学的整体性的原创思维,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信息时代要开展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研究,以实现中医学的自身发展,彰显中医学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促使十三五规划教材《推拿治疗学》紧跟学术前沿,突出中医思维,吸纳现代医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教材分析着手,对教师的知识架构和知识储备提出建议,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16.
“肝脾俱陷”、“胆胃逆行”说之理论基础黄坤载是清代医家中倡用温阳燥土法则的代表人物,在《长沙药解》中,他的观点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注重脏腑功能的气化升降,擅于运用“肝脾俱陷”、“胆胃逆行”这些论点来解释病理,究其实质,都与他注重扶阳的一贯主张攸关。他是这样认识人的正常生理的:“人之初生,先结祖气……运动左旋而化己土,右旋而化戊土,脾胃生焉。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升则化丁火;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降则化癸水,于是四象全而五行备。”万物是阴阳升降而化生的,脾胃则是升降之枢纽:“脾以太阴而抱阳气,故温升而化  相似文献   

17.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中记载的五脏病证下大小补泻诸方,具有非常严谨的组方规则,而其中辨心脏病下所列的8首方则不完全符合其中组方规律。另书中留存的“汤液经法图”为汉以前已失传《汤液经法》的关键组方原理图,其独特之处在于将中医五行理论、五脏虚实辨证体系与中药五味补泻化合配伍规则完美的融合到一起。本文主要运用“汤液经法图”解构《辅行诀》中辨心脏病文下诸方法式,从五味补泻配伍和病因病机角度分析心病的证治原理,通过研究心病治疗五味化合组方的原义和深义,发现大小补心汤虽形式与一般大小补泻汤存在差异,但其原理仍符合五味化合理论,可能为后人对“汤液经法图”的发挥与应用,属一脉相承。并运用该理论解析心病经典方两首,为该理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经典方剂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本草纲目》与《东医宝鉴》之间的"申遗战"展开论述,提出了申遗不仅是推动国际社会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各国传统文化事业的保护和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的观点,同时还指出申遗的最终价值体现是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毒药"和"甘药"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药物分类概念,反映了药物应用发展的早期面貌。性味有偏、作用峻猛、能够祛邪除病、对人体有刺激或毒副作用的药物称作"毒药",而性味甘美、作用平和、功在补虚、对人体没有刺激及毒副作用的药物则称作"甘药",这种对药物性能功用的认知方式无疑与秦汉时期盛行的籍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老的道家神仙之术有关。《内经》中"毒药"、"甘药"的药物分类方式在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确体现了早期中药理论和道家养生理论相互吸收、相互为用的学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神”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苟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而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小针之要,易陈而难人,粗守形,上守神……”说明“神”在针刺过程中至关重要,针灸刺疗关键在于调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