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6年2月,在国民党政府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通过了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即近代医学史上所称的“废止中医案”,使旧中国摧残消灭中医的活动达到高潮。余云岫认为,中医理论皆为凭空杜撰,中医脉法自欺欺人,中医不能预防疫病,中医病原学说阻遏科学化,所以,要从根本上破坏它,对它来一次彻底的“革命”:一、处置现有旧医;二、对已登记的旧医实行补充教育;三、不准中医诊治法定传染病和出具死亡诊断书;四、禁止新闻杂志进行非科学医学之宣传;六、禁止成立旧医学校。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与预防腐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因此,“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微于杜渐”、“有病早治”。  相似文献   

3.
1生生为天地大德天下莫贵于生,“天地之大德,不过生生而已耳”。中医讲“生生之道”,以使人达于寿域为务,其着眼点不在疾病在人生,以“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为理念,因此养生在中医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自黄帝以来,历代对养生多有总结概括,形成了  相似文献   

4.
谈振兴医话     
谈振兴医话中原油田油气集输公司医院(457061)鲁安养中医之有医话,由来尚矣;医话之对中医,其功丰矣。然而,曾经生机勃发、枝繁叶茂的医话之树,而今却日见枯萎。既然大家都承认“中医文体的繁荣,是中医学术繁荣的标志和反映,而中医文体的发展,又必然会反过...  相似文献   

5.
要振兴中医,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应根据中医固有的学科特点,扬中医之精华,弃中医之糟粕,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中医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和“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的发展不但直接反映人类和疾病斗争的进程水平,也为“医”的发展摸索出了经验,因为古代的“文”中散在着“医”的各种宝贵文献记载,所以“文”和“医”有先天的血缘关系,习“文”、学“文”是打开中医宝库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内经》“食亦”“淋露”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纲 《光明中医》1994,(4):16-17
《内经》“食亦”“淋露”考张纲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100005)“食亦”“淋露”,为见诸《黄帝内经》中之古代病名。对此二病名称之确切含义,千百年来聚讼不已,并至今仍悬而未决。这无疑会给中医医史、病史等理论工作者带来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和给中医临床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近日从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告别中医,消除中医”的文章,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多。“告别中医”有些内容的确切中了目前中医存在的时弊与要害:中医学院的学生看中医多还是看西医多?临床上是西医占主流还是中医占主流?西医的疗效确切还是中医的疗效确切?谁的理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等等。  相似文献   

8.
范绍荣主任中医师从医30年,广读中医经典,接纳现代医学理论,曾获“安徽省杰出青年中医”、“马鞍山市政府优秀专家”等荣誉无数,擅长治疗中医内科之疑难杂症,并有自己独特之处,今将其治肺系疾病经验总结一二。  相似文献   

9.
刘炳凡 《新中医》2000,32(5):61
近读邓铁涛教授主编的《中医近代史》,其发端宏大,资料翔实,指事确切,大无不包,小无不举,实为范文澜所著《中国近代史》之重现也。本书上承中医古代历史,下启中医未来,填补了近百年医史的空白。《中医近代史》是一部20世纪以来“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中医存废抗争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炎黄文化的捍卫史。炎黄文化根深蒂固,中医中药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而数典忘祖之洋奴,藉政府为背景,以“废止旧医扫除医事卫生事业之障碍”为口号,以“西医科学”为幌子,攻击中医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理论,众人唾弃的余岩(云岫)漏洞百出地…  相似文献   

10.
《湖南中医药导报》2014,(1):F0004-F0004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建院于1934年,是湖南省首家省级中医名院,院区所在地为历代祭祀医圣张仲景堂旧址:素有“湖湘中医发祥地”、“三湘名医之摇篮”誉称。属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省内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医龙头医院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医图书典籍收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者按:近年来,海峡两岸中医界同仁共同切磋岐黄之术,学术交流日趋活跃。今年5月,本文作者应台湾中国医药学院邀请,参加国际中医资讯典籍研讨会。本文在大会宣读、答辩后颇得赞誉。这方面研究的意义在于为中医药典籍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亦为全人类共享中医文献资源奠定了基础。中华文献,浩瀚辉煌,医学图书,馆藏山积。自古以来,人们对医籍度藏极其重视,诚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秘诸“金匮”,藏于“灵芝之室”。即使历史上秦帝焚书,而医籍却不在其列。自汉以后,历代帝王无不构筑“秘阁”,设置官员,典司图书,校勘医籍。清…  相似文献   

12.
中药和中医素来就有“同源”之称,药决定医,哺育医,医反映药,期待药。它们唇齿相依,相辅相成.古代的著名医学家,首先就是药学家。因而中药对中医的影响巳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从事祖国医药学的仁人志士们对此早已有众多的论述和专著。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教育部的专业分类,或是国务院的学位分类,无论是政府机构的名称,或是院校科研院所的牌子,凡涉及汉医学的,统称为“中医……”。关于“中医”一词,究竟起源于何时?由谁确定下来?准确的考证无从做起,但起码它的历史不会太长,清末之前,并无“中医”一词,其大约产生于西方医学大举传入我国之后,为便于区别,始称“国医”,后称“中医”,通常认为“中医”即“中国之医”,或者认为中医是一比较性名词,是一个在形成过程中,随意性很强的通俗名称,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证,其存在着诸多漏洞。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挽救中医”、“思考中医”甚至“消灭中医”、“批判中医”的言论时见于媒体。中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中医的研究中来。对于数典、忘祖、蔑视和摧残传统优秀科技文化的狂妄言行,对于“消灭中医”、“批判中医”的鼓噪不可等闲视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有句至理名言 :“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备急千金方》他将人体之病分成三个层次 :未病 ,欲病和已病 ;又将医家分成三类 :上医、中医和下医。这种分类不仅蕴涵着这位著名医家丰富经验 ,更蕴涵着高深的睿智和超前的预见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日益显示其光辉。什么是“未病、”“欲病”和“已病”?未病不是一般所说的“无病”,更不是严格意义的健康状态 ,在《中国预测医学》中包括“潜病”,隐病和“先病”,是指无临床症状或只有经微异常体征的潜伏而未显现出来的早期病证 (称为…  相似文献   

16.
明代末年医学家萧京写过一部名为《轩岐救正论》的著作。轩岐者,中医之代称。“救正”者是指要“救治”、“纠正”,其主旨是“救正”当时中医界的不正之风,类似于现在的纠正行业作风,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萧京写这部著作的促发因素,是“目击时师治病,昧本从标,枉毙生灵,究其原因,盖因习医之人半属非人,而所学之法全非正法。多为轩岐之乱臣贼子”。因此深感欲“治人之病”,必须先“治医之病”.  相似文献   

17.
吾从事中医工作近50年,但只是医务界的普通一兵。因此,所谈“反思”的观点,也就没有任何顾忌。 综观中医之林,古之先贤,近今大师,莫不谓医之学问舍内、难、伤寒、金匮则无出路之可言。然而这一观点却被部分学者视之……  相似文献   

18.
医话,本是中医传统、传承、传播文献之一,但近年以来,稀有见诸报刊、图书者,惜哉!为给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人员及师承学习人员创造累积、提炼、表述、交流临床指导老师点点滴滴学术经验之平台,本刊自本期起,特推出“师承医话”专栏,以期进一步激发中医师承教育之精气神。医话,不同于医案、医论,既无固定之模式,亦无特定之范例,惟求撮其一言、一事、一方、一药、一验等之精要,记叙、阐述作者之所获,贵在有所领悟、贵在有所创新、贵在有所启迪,讲究引文正确无误、讲究案例实事求是、讲究临证感悟深刻、讲究文稿文采飞扬。本期以本刊编辑部韩世辉主任之《医道真功在于明心求谛,组方高妙在于平淡见奇》一文抛砖引玉,欢迎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人员及师承学习人员以真学、真事、真知、真感悟投稿。  相似文献   

19.
我所见到的日本汉方医北京宣武医院(100053)龚玲关键词日本汉方医,国外中医在我初学日语的时候,日语教科书上把“中医”翻译成“汉方医”,我一直以为中医与汉方医是同义词,在自我介绍时曾说:“我是汉方医。”去年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东京大学留学一年,在...  相似文献   

20.
时代和社会需要大批中医临床学家,国家二部一局制定的有关“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文件,对现代中医临床学家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论述如下。l好学善思,仁术皆备,方为大医医为仁术,以愈人疾苦为职业,此乃中医界同仁所共识。“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孙思迫在《大医精诚》中指出:优秀的医生,一要“精”,即技术精湛;二是“诚”,指品德高尚。医德中包含着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医术中又体现着医德的高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医德和医术之兼备,是成为中医临床学家的必要条件。二者之兼备,当勤于读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