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应用头孢呋新84例,总有效率为76%。并讨论了本药的药物特性。认为头孢呋新为第二代头孢霉素,杀菌谱广,能对抗多种β-内酰胺酶的破坏,毒性及副作用很少。可作为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预防感染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2.
报告体外循环条件下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对术后出血、血液各成分及输血量的观察。分为实验组(7例)、对照组(8例)。麻醉后由动脉或静脉放适量自体血,体外循环结束后回输给患者。实验组放血后静脉滴注抑肽酶200万kIU,以后持续用微量泵输入抑肽酶25万kIU/h,直至手术结束;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200万kIU,其余预充液两组相同。结果发现抑肽酶能明显地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实验组术后24h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56.4%,抑肽酶对血小板数及其它血液成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者将中低温(25~30℃)和中深度血液稀释(Hct0.11~0.26)以及高流量灌注[2.4~3.4L/(min(?)m~2)]方法用于心内直视手术56例,从而增加了灌注的安全度。作者认为其可减少体外循环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资料和方法 病例 1:男 ,35岁 ,体重 5 7kg,体表面积1 6 5m2 ,HCT 30 9%。患者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瓣赘生物 ,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Ross手术。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人工心肺机为Sarns 80 0 0型 ,氧合器为Jostra,体外循环预充醋酸钠平衡盐 10 0 0ml,全血 40 0ml,血浆 2 40ml,4%NaHCO32 5 0ml,速尿 10mg ,地塞米松 10 0mg ,心肌保护液用K 2 0mmol L的冷血。首次采用逆灌 ,冷灌量为 10 0 0ml,间隔 2 0min冷灌 1次 ,复灌量为 30 0~ 40 0ml,冷灌液温度6~ 8℃。心包腔内放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中黄芪注射液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90例,分为3组:围手术期组在围手术期给予黄芪注射液,手术体外循环时给予黄芪注射液预充,体外循环过程中再次给药;体外循环组只是在体外循环预充及过程中给予黄芪注射液;对照组不给药。三组患者分别在麻醉前、主动脉开放和术后检测不同时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血清肌钙蛋白T(eTnT);在手术前、后比较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结果围手术期组和体外循环组CK—MB、cTnT水平及心电图ST段变化程度较对照组低(P〈0.05)。围手术期组CK—MB、cTnT水平及心电图ST段变化程度较体外循环组低(P〈0.05)。结论在心内直视手术中,黄芪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心脏能量供应,有效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对心肌起到明显保护作用,围手术期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超滤法(ultrafiltration)是新型的体外循环辅助技术。1976年Romagooli首先报告24例2~7岁心脏病患儿在体外循环后应用超滤法浓缩血液,使血细胞压积由21%提高到31%。1979年Darup将超滤法应用于10例肾功能受损的心脏病人,4小时的体外  相似文献   

7.
据我院最近5年的病例统计,心脏外科765例住院患者中48%为二尖瓣病变患者。多数系单纯二尖瓣狭窄,用闭式二尖瓣扩张术治疗即可取得满意的效果;部分为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或/和左房内附壁血栓,则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手术治疗效果,总结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3例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7例乙状窦憩室伴发乙状窦骨质缺损患者接受乙状窦憩室回纳+骨壁重建术治疗,2例岩上窦憩室患者接受岩上窦憩室回纳+骨壁重建术治疗,2例乙状窦骨质菲薄患者接受乙状窦骨壁加强术治疗,2例颈静脉球窝高位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85年10月至1989年3月,采用主动脉根部重力灌注冷心停搏液保护心肌方法,施行心内直视手术380例,其中重症139例(36.6%)。选用2m长,内径为3mm的软塑料管,上端安22号针头,其下300mm处安装带有20μm滤网的莫斐氏  相似文献   

11.
右腋下小切口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7年 3月至 2 0 0 0年 4月 ,我们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径路 ,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 117例 ,无 1例死亡 ,均取得良好手术效果和社会效益。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全组 117例 ,男 32例 ,女 85例。年龄 3~ 2 3岁 ,平均 7.5岁。体重 9~ 5 6kg。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胸部X线及心脏超声波等检查明确诊断 ,房间隔缺损 (ASD) 4 1例 :室间隔缺损 (VSD) 71例 ,VSD ASD 5例。所有VSD均为膜部或膜周部且流出道无狭窄 ,不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方法 全麻后气管插管 ,取右侧垫高 45° ,右上肢屈曲上吊并固定于头架上。皮肤切…  相似文献   

12.
对30例体外循环后外周阻力升高、平均动脉压>100mmHg的患者采用硝普钠治疗并与20例未用本药治疗者作了对比。用药组平均脉压满意地下降者28例,有效率93%。还观察到动脉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稍有升高,动脉压明显降低;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认为:CPB心内直视手术中血管扩张药物的应用应占有一定的位置,SNP是目前较理想的药物,对其应用适应证、用药时机、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的了解乃是保证临床安全使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小儿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后6例脑损害。其中脑栓塞3例,脑缺血缺氧3例。都出现了中、重度昏迷及其它神经症状。针对患儿临床表现采用了甘露醇脱水,激素镇痉,营养脑组织细胞等治疗。治愈5例,死亡一例。并对造成小儿脑损害的原因,治疗原则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期间对搏动灌注褒贬不一。我院1991年2~9月,对24例患者进行了搏动与非搏动灌注的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24例中,男9例,女15例。手术种类有二尖瓣、主动脉瓣及双瓣替换术,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等。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搏动灌注组和非搏动灌注组),每组12例。体外循环期间分别采用两种灌注方法。搏动灌注组年龄27.7±17.3岁(6~53岁),体重39.9±16.3kg(20~63kg),体外循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意义和手术适应征.方法 心脏不停跳法:阻断上下腔、不阻断冠脉循环,不用心脏停搏液;鼻咽温缓慢降至(33±1)℃,在心脏有节律的空跳中完成手术操作.主动脉瓣置换等要切开主动脉根部的手术,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心脏停跳法:降温至32~28℃±1℃,阻断主动脉后从其根部灌注4℃晶体或15℃血K+心停跳液,每间隔30 min复灌1次.室缺补片修补等心内操作完毕开放主动脉阻断,心脏复跳后完成其余手术操作.结果 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8例(0.74%),血红蛋白尿46例(4.19%),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0.64%),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0.09%),精神症状7例(0.64%),消化道出血1例(0.09%),死亡28例(死亡率2.55%).结论 心脏不停跳法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新方法,获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可适用于绝大部分常规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16.
不同剂量抑肽酶在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减少心内直视手术出血及减少库血用量,可直接减少输血性肝炎和凝血机制紊乱等术后并发症。为减少术后渗血,我们将抑肽酶用于心脏直视手术中,以不同剂量和方法分为3组:I组抑肽酶总量500万KIU,II组抑肽酶总量250万KIU,III组抑肽酶总量200万KIU。结果表明,术后24小时渗血量实验组分别比对照组减少56.4%、35%、37%,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我院1984年9月至1986年10月采用肺动脉作左心引流减压,对20例心脏病患者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操作方法及体会。一.临床资料男15例,女5例。年龄5~43岁(平均22.5岁)。先心病13例(单纯室间隔缺损[室缺]4例,室缺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9例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7例)。风心病7例(二尖瓣病变4例,多瓣膜病变3例)。对先心病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报道23例颈部搏动性肿物手术的麻醉体会。并对手术中脑保护措施及诱导和拔管时的呼吸处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时血液稀释虽然具有减少血球破坏,减少输血、有利于微循环灌注等优点,但中度。中深度血液稀释可引起细胞外液增加33%,术后体液贮积[1~4].如果过多的水负荷不能及时排出,可能损害心、肺功能。体外循环术中使用超滤法,可将过量的水分滤出,浓缩血液,减少血液稀释的不利影响。我院自1992年1月至11月将人工肾透析器用于体外手术中进行超滤。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及方法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2~59岁,平均29岁,体重9.5~70.5公斤,平均45公斤。病种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替换7例、主动脉瓣替换1例,二尖瓣替换2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