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1982年3月~1989年10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90例,其中锁骨下部臂丛神经损伤10例,占臂丛神经损伤的11%。为了进一步了解臂丛神经锁骨下部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应用尸体标本及临床病例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锁骨下血管合并臂丛损伤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锁骨下动脉合并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和处理。方法 5例锁骨下动脉损伤合并臂丛损伤,其中锁骨下动脉第一段损伤1例,第三段损伤4例;2例合并动脉瘤,1例动脉瘤加动静脉瘘.2例血管纤维化自行闭塞。根据锁骨下动脉损伤性质,分别采用静脉移植、直接缝合、血管结扎处理,损伤臂丛神经采取直接缝合、神经松解。结果 3例开放性损伤患者早期手术修复动脉和神经,术后伤肢无疼痛,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2例闭合钝器伤晚期患者,1例行血管、神经松解术,仅疼痛减轻,1例血管臂丛神经广泛粘连,神经松解术后无任何恢复。结论 除原发性损伤外,进行性增大的血肿或假性动脉瘤压迫可加重臂丛神经损害.如能早期处理血肿或动脉瘤,解除压迫,可减轻神经损害,有利于臂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康定坤  常庚申 《中国骨伤》2002,15(7):390-390
我院1990~1999年间行肱骨中上段手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10000例,现就其并发症气胸的预防和处理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锁骨下及腋动脉损伤合并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0例锁骨下动脉及腋动脉损伤合并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结果。结果:10例均存活,也未出现患肢坏死,但有6例仍存在锁骨下动脉、腋动脉主干闭塞其中2例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臂丛损伤可二期修复。结论:在抢救生命的原则下,迅速探查血管神经,尽可能地修复血管损伤,重建上肢血供,是保留患肢功能的基础。二期探查修复臂丛损伤应审慎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传统的异感法和外周神经刺激器法在锁骨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锁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肌间沟组(A组)和神经刺激器(PNS)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以传统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以PNS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再同A组行颈浅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臂丛阻滞剂量为20~30 ml,颈浅丛阻滞剂量为5ml,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起效维持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B组感觉消失时间(T1)、运动消失时间(T2)短于A组(P〈0.05),镇痛时间(T3)、运动阻滞时间(T4)长于A组(P〈0.05),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颈浅丛阻滞可以满足锁骨手术麻醉需要,PNS辅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臂丛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6.
椎管外臂丛的血供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臂丛的动脉来源、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取3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采用明胶一氧化铅微血管放射显影法观察臂丛动脉的区带状分布;(2)取10具防腐固定并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标本,于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臂丛的动脉来源和分布。结果 臂丛血供来源于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轴发出的分支,各分支间互相吻合。根据其分布特点。可将臂丛营养血管分为三个带状血管区。Ⅰ区指自椎间孔处臂丛神经根延伸至上、中、下干及其前后股区域,该区以椎动脉及颈深动脉供血为主。Ⅱ区包括股与束的大部分区域.此区供血以肩胛背动脉分支及锁骨下动脉直接营养支为主。肩胛背动脉分支较粗大,供血区域较宽;锁骨下动脉直接营养支相对较细,数量较多,平均2.7支(1-5支)。Ⅲ区包括束的小部分区域及终末支,此区以腋动脉直接营养支供血为主,营养支数量平均为3.4支(1-6支)。结论 椎管外臂丛动脉可分为三个带状血管区。每一动脉分支在进入臂丛后分为升支和降支与神经伴行,升、降支之间的吻合方式以不改变口径的真性吻合为主。三个分区之间的血供可以互相代偿,为血管化臂丛神经移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常用的阻滞臂丛神经的径路包括肌间沟、锁骨上、喙突旁和腋路等。我们根据Winnie的介绍,采用沿前、中斜角肌间沟穿刺锁骨下血管神经鞘的方法进行“锁骨下血管周围法臂丛神经阻滞”(作者称此为“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应用的107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改良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在基层医院被广泛应用。臂丛神经阻滞的入路很多,临床上采用的传统方法有三种:肌间沟法、锁骨上法和腋路法。肌间沟法和腋路法易出现阻滞不全,锁骨上法虽阻滞完善但易出现气胸等并发症。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改良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即经中斜角肌下端外缘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良好。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ASAI-II级,年龄18~45岁,上肢手术病人150例,随机分成改良组,肌间沟组和锁骨上组,每组50例。三组病人均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克、阿托品0.5毫克。臂丛神…  相似文献   

9.
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BPB)的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在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A组)、肌间沟(B组)或锁骨上(C组)BPB穿刺,注入0.5%罗哌卡因40ml。记录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不良反应。A组记录穿刺针进针深度,与矢状面、冠状面角度。结果A组感觉神经阻滞效果优于B、C组(P<0.05或P<0.01)。A组臂内侧皮、前臂内侧皮、正中、尺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快于B组(P<0.01)。A组颈浅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较B组慢(P<0.01)。A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明显少于B、C组(P<0.01)。结论逆行锁骨下BPB的感觉神经阻滞效果优于肌间沟法或锁骨上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经胸膈神经移位与锁骨上移位治疗臂丛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 SD大鼠 48只 ,按手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4只。实验组 :开胸切断左侧膈神经远端后从第二肋间抽出 ,与左侧正中神经的指深屈肌肌支缝接。对照组 :锁骨上切断左侧膈神经 ,用同侧隐神经桥接后与左侧正中神经的指深屈肌肌支缝合。术后 1、2、3、4个月行肉眼观察并作肌电、组织学检测和图像分析。结果 实验组大鼠于术后 2 1~ 3 5d起出现与呼吸同步的屈腕、屈指动作 ,而对照组则在术后 3 6~ 49d出现。实验组指深屈肌的复合运动动作电位 (CMAP)潜伏期的延迟率和波幅恢复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 =6.84、3 2 .43 ,P <0 .0 5、 <0 .0 1)。肌肉截面积恢复率、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和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 ,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经胸切取膈神经移位的疗效优于锁骨上切取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1.
自2006年1月~2007年月3月,随机选取笔者开展的肘关节及其远端肢体历时较长的手术235例,通过应用20GIV一次性密闭静脉留置针,开展连续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对起效时间、止痛是否完全、给药次数以及合并症情况统计,术后总结连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全、操作易行、给药安全、无需再次麻醉操作等特点,达到科研立项的目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连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6年1月~2007年月3月,随机选取笔者开展的肘关节及其远端肢体历时较长的手术235例,通过应用20GIV一次性密闭静脉留置针,开展连续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对起效时间、止痛是否完全、给药次数以及合并症情况统计,术后总结连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全、操作易行、给药安全、无需再次麻醉操作等特点,达到科研立项的目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B超辅助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两种定位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锁骨下喙突入路臂丛阻滞近期重新受到了关注,其原因一方面是该入路适合于置管,此外,越来越多的手术转为门诊进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锁骨下入路的有效性的评价缺乏足够的循证依据,大多数有关该入路的研究缺乏对照。一些研究发现:用神经刺激器引发上肢的远端收缩反应的成功率要高于近端反应,我们的临床实践也给予同样印象。为了证实这一点,本研究试图比较用神经刺激器引发两种不同的收缩反应(外侧束的正中神经组份或后侧束的反应对外侧束的肌皮神经组份)对锁骨下喙突入路的效果的影响,同时在研究中,还将借助于超声显像技术以观察局麻药液的扩散规律,试图为上述的假设提供解答。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评价不同锁骨下置管深度对上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在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后导管留置的长度1 cm,B组为3 cm.导管内注入造影剂,C臂机摄片评价导管位置.术后6、12、18、24 h行VAS评分.结果 造影剂在锁骨下区域向腋部与锁骨上区域双向扩散.A组成功率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均得到良好的镇痛,但A组镇痛效果更好(P<0.05).结论 在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中,药液由锁骨下区域向腋部与锁骨上区双向扩散.导管留置1 cm置管的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手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0岁,体重50~70kg,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M组行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一点法),C组行超声引导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阻滞药物均为1%盐酸利多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C组分2次,每次注入10ml。记录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完成后5min(T_0)、10min(T_1)、15min(T_2)、20min(T_3)、25min(T_4)、30min(T_5)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M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0和T_1时M组尺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C组(P0.05);T_0时C组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M组(P0.05);T_5时两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均可安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操作时间更短,更易掌握。  相似文献   

17.
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锁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占肩胛带骨折的44%。锁骨骨折中76%为锁骨中段1/3骨折。Robinson报告锁骨骨折的发生率为29.3/100000,其中69.2%位于中段;而Nordqvist和Petersson报告锁骨骨折的发生率:男性为86/100000,女性为44/100000,其中3/4位于中段。锁骨具有保护臂丛神经与锁骨下血管、连接稳定躯干与上肢、增加并稳定肩关节活动等功能。锁骨还与肩胛骨组成曲柄样结构:上臂前屈180°时,胸锁关节处锁骨向上30°,向后35°,沿纵轴向上旋转50°,合并肩胛骨60°旋转。故Codman曾说:“我们以拥有比动物更发达的大脑而自豪,同时还应为拥有锁骨而自豪,因为它是人类骨骼进化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灵长类以外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多种上肢重要功能均依赖锁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在肱骨骨折患者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肱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B组给予单纯手法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的手术麻醉情况,评估臂丛各神经感觉阻滞情况,评估肩、肘、腕关节的运动阻滞程度,比较麻醉并发症.结果 A组臂丛各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小于B组,阻滞完善率均高于B组 (P<0.05或P<0.01).两组肩关节运动阻滞效果均较肘关节和腕关节差(P<0.05),A组肩、肘、腕关节的0级比例均高于B组,2级比例均低于B组.A、B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100%、76.67% (P<0.05).结论超声引导可为肱骨骨折患者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提供客观的定位指标,动态观察和即时反馈纠正,保障局麻药均匀扩散到神经束表面.该方法起效迅速,完全阻滞高,且未见明显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正> 臂从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最简便有效的麻醉方法之一,其阻滞方法及入路较多,且各有利弊。为加强阻滞效果,提高麻醉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笔者近两年来根据臂丛神经干解剖走行及臂丛鞘原理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4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15~75岁。均为肩关节以下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为10min至4h20min。术前用药:鲁米那钠针0.1~0.15g肌肉注射。0.75%布比卡因10ml、2%利多卡因15ml、生理盐水5ml配成30ml局麻药备用。  相似文献   

20.
1997年以来 ,我院收治颈部切割伤致臂丛神经损伤 9例 ,其特点是神经均系断伤 ,可作神经移植或直接缝合 ,术后功能恢复较好。资料与方法本组共 9例 ,均为男性 ,年龄 2 1~ 2 8岁。右侧 3例 ,左侧 6例。伤因 :刀割伤 5例 ,铁皮割伤 1例 ,其他锐器伤 3例。急诊诊断为颈部软组织及臂丛神经损伤 ;合并颈丛、膈神经损伤 3例 ,合并颈丛、副神经损伤 1例 ,合并椎动脉损伤 1例。症状与体征 :3例膈肌活动明显减弱 ,耸肩受限 2例 ,斜方肌、肩胛提肌肌力 1级 ;7例耸肩正常。肩关节均不能上举 ,冈上、冈下肌肌萎缩均为 ( + + + ) ,肌力 0级。肩外展不能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