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具有完整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的6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QRS时限延长明显延长,窦性心律者PR间期为140.8~308.5(平均195.2±32.3)ms。患者心率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呈正相关;QRS时限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呈正相关;Rw与左室后壁厚度呈正相关。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和病情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猝死的临床分析山东泰安解放军88医院(271000)杨曙光,苏玉文,解直彬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预后不良,年死亡率25%~45%,其中30%为猝死。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住院期间猝死的IDC病例,对多项临床、心电图(ECG)和超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扩张型心肌病(DCM)与冠心病(CHD)心衰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以及评价预后的依据。方法 将72例患者分成扩张型心肌病组(DCM组,n=38)和冠心病心衰组(cHD组,n=33)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得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多项参数。结果DCM组左房内径(LA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内径(LVD)、右室内径(RVD)和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一室间隔间距(EPSS)与CH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DCM组的二尖瓣返流(MR)程度均明显高于CHD组。DCM组以弥漫性室壁运动障碍为其特征,CHD组则多表现为节段性的室壁运动异常。结论 超声心动图检查能为DCM与CHD心衰患者的鉴别诊断以及评价预后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是心肌病的主要类型,占整个心肌病的70%~80%,也是除冠心病、高血压以外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本文就我院收治的46例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作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肥厚型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苏女 《临床医学》2006,26(12):3-4
目的观察肥厚型与扩张型心肌病病例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对9例肥厚型心肌病与1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组77.8%心电图出现异常,以ST—T改变发生率最高(6例,67%),左心室肥大次之(5例,56%),传导障碍(3例,33%),有1例V3-V5导联出现巨大倒置T波(11%)。扩张型心肌病组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电图改变,ST—T改变发生率(12例,63%)与肥厚型大致相等,P波改变(12例,63%)、传导障碍(9例,47%)、心房颤动(4例,21%)、室性心动过速(3例,16%)发生率均较肥厚型高,左心室肥大较肥厚型低(37%)。结论肥厚型与扩张型心肌病均可引起多种类型心电图改变,重视临床及心电图变化,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该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6.
超声心动图对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心动图对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的观察与分析史卫平①王云翔缺血性心肌病(ICM)是近年来新确立的,因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变性、坏死和纤维化等改变,并导致严重的心肌功能失常的疾病,属心肌病范畴。此病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由于超声特征相似,均表现为“...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32例缺血性心肌病(ICM)、42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及30例正常人(NC)从心脏形态学结构、血流动力学及房室功能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DCM组与ICM组各超声指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其特点:①DCM组心脏多个房室腔扩大呈球形,室壁变薄及动度弥漫性减弱。ICM组以左房室腔扩大为主,多呈葫芦状,室壁节段性运动减弱。②DCM组多瓣膜返流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赵国喜  李隆贵 《临床荟萃》2000,15(14):628-62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几何形态学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用球形指数(SI)反映左室几何形态。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SI及心功能。结果:DCM患者SI明显降低,SI与左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显著正相关,与二尖瓣E点至室间隔的距离(EPSS)显著负相关。结论:防治心室球形化可能对心衰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性 ,68岁。心悸、胸闷、气短 10月余。超声检查 :心脏扩大 ,呈普大型。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变薄 ,搏动减弱 ,二尖瓣开放幅度小 ,M型呈“钻石”样变。于左室腔内可见 3个大小不一的实性稍强回声团 ,直径 2 .5cm、1.3cm、1.1cm ,形态欠规则 ,附着于游离腱索随心脏收缩与舒张在左室腔内小幅度摆动(图 1)。超声提示 :扩张型心肌病并左室活动性血栓。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房室腔内常可见到附壁血栓 ,活动性血栓较为少见 ,应与粘液瘤鉴别。心室粘液瘤附着于室间隔或心室游离壁上 ,多数有蒂 ,舒张期随血流伸展 ,收缩期“压缩” ;而活动性…  相似文献   

10.
扩张型心肌病是以心脏扩大、射血分数降低,进行性心力衰竭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变。本病原因不明,可能与感染、中毒、代谢障碍等有关。散发于世界各地。临床表现是心功能不全的症状,然而早期症状可不明显。心电图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查是心脏科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但由于心脏超声检查比较昂贵,往往许多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早期未及时做心脏超声检查而耽误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本文通过对29例扩张型心肌病常见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改变相关性的分析,目的是从中发现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的早期异常,为尽早做心脏超声检查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的P波改变与左室舒张功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的PI皮改变与左室舒张功能相关性,为早期估测高血压病的心功能变化提供依据,方法:对87例高血压患者测量血压、描记标准1 2导联心电图及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P波指标正常与异常组的其他参数(包括血压、年龄、病程及左室舒张功能等)差异。计算P波指标与其他参数的相关系数。结果:Macruz指数、P波宽度及V1导联心房终末电势(PTFV1)异常分别为66%、60%和48%,且高血压患者A峰、A/E比值升高。Macruz指数和P波宽度与A峰、A/E比值和病程正相关,PTFV1与A/E比值负相关。结论:高血压病的P波异常是普遍存在的。它反映了左室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二维超声心动图对4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观察,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左室舒张末内径与后壁厚度之比(D/T)和室性心律失常程度显著相关。按D/T将患者分为过度扩张型、混合型和肥厚扩张型3组,过度扩张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91.76%)显著高于混合型(37.5%)和肥厚扩张型(16.7%)。过度扩张型住院病死率50%,显著高于混合型(18.75%);肥厚扩张型无住院死亡。因此,D/T对判断扩张型心肌病易发室性心律失常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室心肌质量与心室容积关系.方法 运用M型、二维、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DCM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及相对室壁厚度(即室壁厚度与左室舒张末内径的比值)、左室心肌质量(LVM)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与左室舒张末容积(LVVd)及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VdI)的比值,分析DCM患者室壁厚度与左室内径、左室心肌质量指数与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的关系.结果 DCM患者室间隔及左室壁厚度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其与左室内径的比值与正常人比较减小,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和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都较正常人显著增加,而左室心肌质量指数与左室容积指数之比较正常人降低.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壁相对变薄,左室心肌质量指数与左室容积指数之比较正常人降低,反映了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细胞肥大是以长径增大为主.超声心动图技术尤其是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较准确测量左室心肌质量和左室容积,因而能反映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心肌质量与心室容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The diagnosis of hypertension is based on explicit guidelines presented by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Hypertension, but the methodology one uses to obtain the necessary data is up to the individual practitioner. The following cas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for the use of the most accurate and precise equipment and criteria to ensure a correct diagnosis of hypertension.  相似文献   

16.
斑点追踪显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扭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显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扭转以及其与左室收缩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获取3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30例正常人的标准短轴左心室基底部、心尖部的图像,应用斑点追踪显像测量各个水平峰值旋转角度及旋转率,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以及分析左室扭转与左室舒张末期、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组中峰值旋转角度、旋转率与左室扭转明显减低,左室扭转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呈负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室扭转运动严重受损,从而引起收缩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彩色室壁运动分析(ColorkinesisCK)技术诊断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室舒缩运动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CK技术观察25例DCM和30例正常人的左室壁运动状况,测量左室舒张期和收缩期彩色位移幅度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DCM收缩期和舒张期左室心内膜运动幅度普遍性降低,收缩期彩色位移为047±016cm,舒张期彩色位移为053±017cm,均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1)。结论:DCM左室舒缩功能均有损害。CK技术能够简便、准确地评价DCM患者的左室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室内收缩同步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DCM患者25例和健康志愿者30例,在系列心尖长轴及胸骨旁短轴观上,VVI成像得到左室16节段速度、应变、应变率达峰时间等图像或曲线。心尖长轴观测量左室16节段收缩期纵向速度达峰时间(Tvl)和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sl),胸骨旁短轴观测量收缩期径向速度达峰时间(Tvr)和环向应变达峰时间(Tsc),计算左室16节段各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vl-SD,Tsl-SD,Tvr-SD,Tsc-SD)及左室16节段任意两节段间最大达峰时间差值(Tvl-dif,Tvr-dif,Tsc-dif)。结果(1)DCM组各节段Tvl、Tvr、Tsc测值及Tvl-SD、Tsl-SD、Tvr-SD、Tsc-SD、Tvl-dif、Tvr-dif、Tsc-dif测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相应测值(P&lt;0.05或0.01)。DCM组Tvl测值后壁基底段最高,前间隔心尖段最低;Tvr、Tsc测值下壁最高,Tvr、Tsc测值前壁最低;(2)DCM组Tvl-dif与LVEF高度负相关(r=-0.859,P&lt;0.01),Tvl-dif与LVIDd、LV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等容收缩期(IVCT)左室腔内血液流场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取DCM患者29例,正常对照组48例为观察对象,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集IVCT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软件DSA-RS1测量涡流纵径、横径及圈数;并测量左室流出道(LVOT)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向量大小,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DCM组IVCT左室腔内涡流纵径、横径、圈数均大于对照组;LVOT中间段向量值大于对照组,基底段向量值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心尖段向量值差异不明显.结论 VFM可用于定量评价DCM患者IVCT心腔内的血流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壁收缩、舒张的非同步性。方法利用QTVI技术获取2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A组)和20例正常人(B组)的左室壁运动速度曲线,分别测量心尖四腔心、心尖二腔心和心尖长轴切面的左室基段及中段的各相对节段的收缩期及舒张早期速度峰延迟的时间(dTs和dTe)。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收缩期及舒张早期速度峰延迟的时间均明显大于正常组(P〈0.001),中段前室间隔-后壁及中段后室间隔-侧壁为最大收缩、舒张延迟部位。结论QTVI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壁收缩、舒张的非同步性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