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翠云 《人民军医》2011,(2):132-13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以风池等为主穴的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口服,同时给予颈部理疗。两组均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总有效率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氟桂利嗪联合常规理疗。  相似文献   

2.
电围颈加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丁选  潘军华  郭颜军  李霞 《人民军医》2004,47(10):590-59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常见病,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多由颈部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或骨质增生引发。1990-2002年,我们运用电围颈配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三年来采用综合疗法治疗 6 0例颈椎病 ,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0例 ,均来自门诊或住院病人 ,其中男 42例 ,女 18例 ,年龄 34岁~ 70岁 ,平均 5 2岁。病史 1月到 2 0年。主要表现 :体位性眩晕 40例 ,枕部或一侧头痛 40例 ,颈部活动受限者 2 9例 ,耳鸣眼花者 37例 ,恶心、呕吐者2 0例 ,手指麻木者 8例 ,四肢乏力者 11例。所有病历均经颈椎X片或CT及颈部血管彩色多谱勒B超提示有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张 ,钩椎关节增生 ,后缘增生及椎动脉供血不足等。诊断…  相似文献   

4.
采用针灸推拿并用的方法对6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41例)进行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5%以上,本证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I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I诊断价值及其限度。材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近2年来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42例,全部行颈部MRA检查,其中23例同时行颈椎MRI,观察椎动脉全段MRA表现及颈椎横突孔以及钩椎关节的变化情况。选择2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全部行颈椎MRI及椎动脉MRA检查,方法条件和观察内容同病例组。结果 (1)42例中7例椎动脉MRA正常,其余35例(35/42)分别显示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分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NRA分型、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48例临床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行椎动脉NRA检查,依据临床资料和NRA改变对该病进行分型,并据此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结果:根据NRA的表现可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五型:神经一血管型(18例)、椎动脉牵拉型(10例)、椎动脉压迫型(9例)、椎动脉硬化型(5例)、椎动脉发育不良型(6例)。随防1-3年疗效满意。结论:上述分型有利于揭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型颈椎病推拿前后颅脑多普勒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前后推拿手法进行颅脑多普勒(TCD)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选取本病100例为治疗组,并与颈复康冲剂组、脑电仪治疗组进行疗效比较。分别对以上各组治疗后总疗效、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椎动脉系、颈动脉系等即刻、一疗程后的收缩峰(Vs)、舒张末(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血管搏动指数(Pi)变化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1组(颈复康冲剂组)86%,对照2组(脑电仪治疗组)82%,三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症状体征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亦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1、2组治疗前后即刻、一疗程后的Vs、Vd、Vm、Pi变化差异显著,P<0.01~0.001。结论: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效果确实。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常见的类型,多见于45~60岁的中老年患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平行上升的趋势。笔者近2年来对108例患者进行手法推拿和物理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椎动脉血液供应异常引起的一种颈椎病,其病因可以是椎动脉本身病变引起。也可以是因周围组织结构的改变导致其受压、变形而使血液供应异常。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能清晰显示椎动脉的走行、管腔的宽窄、内膜变化、有无斑块形成及管腔内血流亮度和色彩的改变,并可利用多普勒技术测量其血流速度。观察其频谱形态,从而推断其病因,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0.
基底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第二段通过横突孔在椎旁行走,当钩椎关节增生时,压迫椎动脉引起脑缺氧,产生头晕、头痛等症状。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埋线加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37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椎动脉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周围骨性结构对椎动脉影响的定量关系。方法21例正常对照与23例临床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行椎动脉CTA检查,用多平面重建(MPR)对椎动脉行冠,矢状位重建,分析椎动脉CTA的影像表现特点以及周围骨性结构对其影响的定量关系。结果正常组椎动脉走行较直,病例组13例钩突轻度骨质增生对椎动脉无影响,10例共22处C4-C7,钩突中、重度增生,当轴位钩突最突出点到相应上位椎体中线的垂直距离超过15.86mm时将对椎动脉造成推移或压迫。结论椎动脉CTA可以很好地显示椎动脉及其周围骨性结构,为临床提供更为直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益脑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TCD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从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治疗前后变化,探讨益脑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益脑推拿组和常规推拿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行TCD检查,观察两组患者TCD有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而益脑推拿组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较常规推拿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可能是益脑推拿法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益脑推拿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益脑推拿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160例患者随机分为益脑推拿组(80例)和常规推拿组(80例),采用Borden氏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值的变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后益脑推拿组、常规推拿组的颈椎生理曲度值分别为4.30±1.23 mm、3.55±1.82 mm,两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3.0309,P<0.05)。结论:改善或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可能是益脑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超声检查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技术,检测颈椎牵引等综合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治疗前后变化情况。方法:对202例CSA,经X线、CT及超声检查结合临床确诊,随机分为颈椎牵引等综合治疗(颈牵组)和药物口服治疗组各101例,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用超声检查的各项参数对其进行监测。结果:通过超声检查,两组治疗疗效经Ridit分析,可信区间0.5228~0.6376,u=1.98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30天治疗观察,颈牵组其疗效优于口服药物治疗组。改变了传统认为CSA只给药物治疗的看法,认为牵引等综合治疗CSA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0年度招收的飞行学员椎动脉发育情况,为椎动脉超声检查列入招飞体检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回顾性分析722名飞行学员的椎动脉起始位置、内径、走行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总结飞行学员中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的比例.结果 722名飞行学员左侧椎动脉起始段(Dl)与椎动脉椎间段(D2)内径(分别为3.624±0.017、3.623±0.018mm)宽于右侧(分别为3.489±0.018、3.438±0.019mm,P<0.05),左侧椎动脉椎间段收缩期峰值流速(53.547±0.412cm/s)高于右侧(48.463±0.405cm/s,P<0.05).椎动脉直径在2.5 ~3.0mm的比例较大,为17.5%,而小于2.5mm比例稍低,为6.9%;右侧椎动脉窄细者(16.0%,116/722)多于左侧(8.3%,60/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者24例(占3.3%),其中双侧椎动脉起始位置正常,仅走行异常者19例,起始部伴走行异常者5例.19例仅走行异常者左右侧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5例起始部伴走行异常者中2例伴有同侧椎动脉窄细.结论 飞行学员中存在多种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应早日将椎动脉的超声检查列入招飞体检项目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飞行员颈性眩晕与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回顾性分析71例颈性眩晕飞行员患者的椎动脉走行、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总结颈性眩晕飞行员患者中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的比例。结果根据椎动脉异常的超声诊断标准,本组71例患者142条椎动脉中,85条椎动脉起始段清晰显示,显示率为59.9%(85/142),椎间段均清楚显示,显示率为100%;椎动脉纤细者20例,占28.2%(20/71),共包括21条椎动脉(左侧8条,右侧13条),其中1例为双侧椎动脉纤细,均为均匀性纤细;椎动脉走形变异22例,占31.0%(22/71),共包括椎动脉37条;同时存在椎动脉纤细和椎动脉走行异常者12例,占16.9%(12/71)。血流动力学参数异常者13例,28例患者合并颈椎X线片改变;椎动脉纤细者左右侧椎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及血流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动脉发育异常是飞行员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椎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招飞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7.
We report a 41-year-old woman with embolic stroke of the mid-pons attributed to embolism from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Angiography revealed an occluded artery on one side and an incidental pseudoaneurysm of the midcervical portion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on the other. After 3 months of warfarin therapy control angiography showed complete occlusion of the pseudoaneurysm. We discuss therapeutic choices and review the literature. Received: 3 January 1997 Accepted: 26 January 1997  相似文献   

18.
闭合性颈部创伤并发椎动脉损伤并不少见,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发展及对椎动脉损伤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关于闭合性颈椎创伤后椎动脉损伤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闭合性颈椎骨折脱位并发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目前尚无统一意见,椎动脉损伤后应采取何种治疗仍存在着争议。  相似文献   

19.
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对颈椎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希春  曲林涛  刘文娟   《放射学实践》2010,25(7):809-811
目的:初步探讨多体位MRI检查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T磁共振成像仪对30例受试者进行颈椎前屈位、中性自然位及后伸位成像,分析比较不同体位下颈椎序列、椎间盘及椎管硬膜囊间隙等的变化情况。结果:30例颈椎病患者中屈伸位MRI检查时发现颈椎不稳2例。在30例患者150个颈椎间盘(C2~C7)中,中性自然位检查发现椎间盘突出56个。前屈位检查诊断椎间盘突出82个,较中性自然位新增椎间盘突出26个、加重35个;后伸位检查诊断椎间盘突出76个,较中性自然位新增20个、加重33个。前屈位检查时7例患者出现椎管内硬膜囊前间隙狭窄,后伸位检查时13例出现椎管内硬膜囊后间隙狭窄。结论:多体位MRI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和准确的非侵袭性颈椎检查方法,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颈椎病致病因素,对于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