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自急诊内镜开展以来,上消化道出血和大肠疾病出血诊断率明显提高,而小肠出血诊断仍较为困难,我院自1985年以来经内镜、影像学检查及手术诊断小肠出血41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32例小肠出血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病 ,大多为 12指肠降段以上或结肠病变所致 ,通过电子胃镜或电子结肠镜等检查或可获诊断 ;而小肠出血性疾病较少见 ,又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且缺乏有效的检查方法 ,临床诊断比较困难。不少病例因多种方法检查无阳性发现 ,致多年出血反复发作无法确诊 ,部分病例因大出血危及生命而需急诊剖腹探查。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2例病人中 ,男性 2 5例 ,女性 7例 ,年龄 15~ 71岁 ,平均 43岁 ,病程 1~ 7年 ,平均 5 1d。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 ,以便血及黑便为主要表现 ,间断性黑便 5例 ,仅表现为贫血及大便隐血阳性…  相似文献   

3.
王长武 《中原医刊》1999,26(7):10-11
本人总结两个省级医院1995~1997年明确为小肠出血病例39例。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本组39例中,男29例,女10例,年龄2~72岁,平均46岁,病程2天~10年。主要为轻重不等的消化道出血,均无呕血,以间歇性或一次性便血为主要表现。大便性状从黑便、暗红色便到鲜红色血便。除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有肠道炎症反应,肠系膜动脉栓塞有剧烈腹痛、发热,Crohn病有些伴腹痛外,多表现为单纯性血便。所有病人(除急性出血性坏死肠炎)均经胃镜及结肠镜和/或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钡剂灌肠排除了上消化道和结肠病变引起出血者,或最终经肠系膜动脉造影(DSA…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因怀疑小肠病变出血患者45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判定阳性结果的可靠性.统计分析受检者一般资料、出血类型和检查结果,并通过电话追踪或门诊等对其进行随访研究,分析胶囊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患者再出血和再检查情况.结果 共纳入怀疑小肠出血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45例.检出率为95.5%(43/45),阳性率为64.4%(29/45).在明确出血原因与小肠病变相关的阳性组中,血管发育异常为最主要的病因,占34.5%(10/29),其次为小肠间质瘤24.1%(7/29).胶囊内镜阳性组随访中再出血率为41.6%,非阳性组为15.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有较高的检出率和阳性率,非阳性结果预示再出血风险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考虑小肠病变出血的老年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及病史资料,对病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2月至2015年2月考虑小肠出血老年患者的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及相关病历资料。选择检查者年龄均≥60岁,总共83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67±6)岁。检查前均行胃肠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出血病灶。结果 :共有52例患者检出病变,阳性率62.65%。其中小肠黏膜糜烂、出血点25例,小肠肿瘤9例,钩虫病9例,小肠血管畸形8例,缺血性肠病1例。结论 :老年患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因中,以小肠黏膜多发糜烂、出血点发病率最高,通过病历分析多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其次为小肠肿瘤及小肠血管畸形;在川南地区农村老年患者中,钩虫感染所致消化道出血亦占有较高比重;缺血性小肠病变发病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7.
对19例小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强调无法明确部位的小肠出血,应早期外科治疗,争取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8.
<正> 小肠出血在临床上并非罕见,但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各种检查方法都有局限性,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尚有难度。我院从1997~2002年7月诊治小肠出血7例,现将有关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男5例,女2例,年龄18~71岁,平均38.7岁,其中39岁以下4例,40~49岁2例,50岁以上1例。病程3天~2年不等,病史中6例有便血或黑便,1例为呕血和便血。所有病例为本院住院病人,其中4例首诊在内科,确诊后或保守治疗无效转外科手术,3例首诊外科。3例有消化道大出血,其中1例手术止血后近期再出血,输血量超过8000ml;1例因反复出血曾3次剖腹手术,所有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小肠出血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 4 2例经小肠钡灌、动脉造影、核素造影、肠镜及手术证实的各种小肠疾病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小肠肿瘤 2 6例 ,小肠非特异性炎症、溃疡 16例 ,Meckel憩室 5例 ,血管畸形 1例 ,克隆氏病 1例 ,其他 2例。结论 :小肠出血以肿瘤为最常见病因 ,小肠钡灌、动脉造影、核素造影为主要诊断手段 ,及时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可协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经验。方法 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小肠出血病人的诊断方法,术前、术后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小肠出血病例临床上表现为便血或黑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病因以小肠肿瘤为主,其次为小肠憩室,血管病变占第3位。32例病人术前诊断20例,误、漏诊率较高。结论 小肠出血性疾病病因较多,误诊率高,误诊原因为缺乏灵敏度高的检查手段,医师重视不够及出血期间未能抓紧时间及时检查等。出血期间宜抓紧时间检查,手术中仔细、全面探查,必要时术中结合内镜检查,是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小肠间质瘤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11例,血便14例,伴贫血8例;发病时间2d至5年。确诊方式:血管造影检查8例,剖腹探查4例,腹部核素扫描(ECT)确诊小肠出血1例,术前CT、B超、MRI检查发现腹部包块3例,其他手术中无意发现4例,但均未能明确病因。手术方式:小肠间质瘤切除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肿瘤无法切除行保守治疗1例。随访6个月至9年,除1例死于心脏病,1例长期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Gleevec)症状缓解外,其余18例均存活,间质瘤无复发。结论:小肠间质瘤预后较好,但对不明原因的腹痛、消化道出血应及早行血管造影或手术探查,以避免误诊;Gleevec对晚期小肠间质瘤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小肠出血病人43例,经胃镜、结肠镜检查排除十二指肠球部以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病变,选择应用小肠钡灌、小肠镜、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选影(DSA)、核素扫描(ECT)等检查. 结果 43例小肠出血病人,6例结果阴性予以随访,37例检查结果阳性病人予手术探查,病理证实.其中小肠肿瘤20例(54.1%),血管病变6例(16.2%),克隆5例(13.5%),憩室3例(8.1%),炎性肠病3例(8.1%).各检查方法在小肠出血的检查中阳性率分别为:ECT 66.7%,DSA 53.0%,小肠钡灌45.0%,小肠镜28.5%,结肠镜14.3%. 结论小肠出血临床上常缺乏典型症状,在常规胃镜、结肠镜排除胃十二肠球部以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病变后,考虑小肠疾病至消化道出血的可能;缓慢出血者作小肠镜、小肠钡灌检查;ECT、DSA适用于活动出血者或其他检查阴性病人;伴腹块者B超、CT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3.
54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198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并经证实的54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原因肿瘤35/54(64.81%),其中恶性肿瘤占24/35(68.57%),良性肿瘤11/35(31.43%);血管病变10/54(18.52%);炎性及其他疾病9/54(16.67%).术中肠镜检查6例,阳性诊断率100%;选择性动脉造影5例,诊断符合率4/5(80%);99mTc标记红细胞核素扫描6例,其中5例提示小肠出血5/6(83.33%);胃镜及结肠镜检查37例,阳性结果8/37(21.62%);肠道X线检查阳性率6/24(25.00%);B超10/29(34.48%)阳性.结论:肿瘤是小肠出血的主要原因,血管病变不可忽视.术中肠镜、DSA、ECT等诊断方法外,B超检查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原因中肿瘤占首位(19例),良、恶性肿瘤差异不明显,其他原因依次为炎性肠病(10例)、小肠憩室(7例)、血管病变(5例)及家族性肠息肉病(2例)。46例病人均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结论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为诊断小肠出血的主要手段,对常规检查难以确诊且又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病人可采用剖腹探查及术中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陈芳  刘勋臣 《海南医学》2000,11(6):28-29
我科自1994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小肠出血12例,经内镜、核素、钡餐及外科手术检查,能确定出血病变者仅4例,确诊率仅33.3%,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11岁~68岁,平均49.8岁,出血量均在1000ml以上,经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可除外,12指肠降部以上和大肠出血。  相似文献   

16.
对12例小肠疾病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小肠肿瘤5例(占41.6%),十二指肠球后溃疡3例,憩室2例,血管畸形2例。6例患者行小肠钡灌X线检查确诊5例,阳性率达83.3%;动脉造影4例,3例阳性,占75%;内镜检查8,阳性3例,占37.5%。结果表明:小肠出血以小肠肿瘤为常见病因。诊断方法以小肠钡灌X线检查阳性率最高,结合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术中内镜等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7年6月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病因以小肠肿瘤和憩室为主,炎性息肉及血管病变少见。7例和6例患者经小肠气钡双重造影,B超与CT检查确诊,17例剖腹探查确诊。均采用手术治疗,30例随访1a以上均无复发。结论剖腹探查和术中内镜检查是诊断隐匿性小肠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对短期内出血大、有休克表现及原因不明的反复出血应行诊断性剖腹探查,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42例小肠出血病例的诊治经历.结果 42例患者中肿瘤15例(35.7% );血管发育不良和畸形10例(23.8%);炎性肠病9例(21.4%),憩室7例(16.7%),原因不明1例(2.4%).气钡双重造影阳性率11.8%;B超检查阳性率15%;核素扫描阳性率44.4%;CT检查阳性率46.7%;血管造影阳性率50%,小肠镜检查阳性率58.9%;胶囊内镜阳性率61.5%;术中肠镜检查阳性率88.9%.结论 小肠出血病因多样,检查缺乏特异性;隐性出血者可选择CT或胶囊内镜,结果阳性者进一步可行小肠镜检查或治疗;活动性出血患者选择ECT或DSA,手术探查或术中肠镜是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19.
小肠肿瘤引起消化道出血3例的诊断白富元上海市三钢医院(200126)关键词小肠肿瘤,出血,胃肠我院于1992~1993年间收治小肠肿瘤伴出血3例,现将其中2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例1:女,54岁。该患因反复便血和呕血曾于1991~1992年间先后5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小肠出血病人43例,经胃镜,结肠镜检查排除十二指肠球部以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病变,选择应用小肠钡灌,小肠镜,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选影(DSA),核索扫描(ECT)等检查。结果:43例小肠出血病人,6例结果阴性予以随访,37例检查结果阳性病人予手术探查,病理证实,其中小肠肿瘤20例(54.1%),血管病变6例(16.2%),克隆5例(13.5%),憩室3例(8.1%),炎性肠病3例(8.1%),各检查方法在小肠出血的检查中阳性率分别为:ECT 66.7%,DSA53.0%,DSA53.0%,小肠钡灌45.0%,小肠镜28.5%,结肠镜14.3%,结论:小肠出血临床上常缺乏典型症状,在常规胃镜,结肠镜排除胃十二肠球部以上消化道和结直肠病变后,考虑小肠疾病至消化道出血的可能,缓慢出血者作小肠镜,小肠钡灌检查,ECT,DSA适用于活动出血者或其他检查阴性病人,伴腹块者B超,CT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