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志霞  赵喜才  刘大城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4):1634-1635,1643
目的:探讨Tolosa-Hunt综合征(THS)的影像学表现,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998~2006年临床确诊的8例THS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表现.结果:影像学表现异常5例,主要表现为一侧海绵窦增大、眶尖软组织肿块.CT呈软组织密度,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稍低信号或等信号;强化扫描CT、MRI均示病变明显强化,同时伴有邻近硬膜强化.DSA检查1例示病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稍狭窄,MRA检查1例示一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形态不规则;另3例无明显异常表现.结论:THS部分病例有影像学的异常改变, CT、MRI表现对其确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烟雾病的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采用GE 1.5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MRA采用3D—TOF法。结果MRA显示颈内动脉终末段狭窄或闭塞,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受累,MRI平扫示颈内动脉终末段狭窄或闭塞血管的流空效应减弱甚至消失,侧支循环血管形成所致的点状、条状迂曲低信号影。大脑前、中动脉失去正常形态,其远端见扩张的侧支血管影。结论MR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烟雾病,结合MRI平扫可同时显示脑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3.
烟雾病MRI和MRA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及MR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6例烟雾病患者的MRI、MRA表现。结果:34例MR平扫T2WI显示单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流空信号影变细、消失;14例显示脑底异常血管影。36例MRA均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颈内动脉C1段及双侧大脑中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大脑前动脉A1段受累18例,大脑后动脉D1段狭窄12例;24例大脑后动脉分支增多。结论:MRI和MRA结合反映了烟雾病的病理改变,可作为该病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赵瑞  李建  袁翠平  梁定 《现代医学》2014,(9):1022-1025
目的:通过对成人烟雾病患者的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图像分析,探讨高场强MRI在诊断本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3.0T MRI、MRA图像资料,其中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对比分析其MRA图像与DSA图像。结果:3.0T MRI平扫图像除能明确显示烟雾病患者的脑内缺血、梗死灶及微小出血灶,亦可显示患者狭窄或闭塞血管的流空信号减弱或消失,也可清晰显示两侧基底节区侧支循环血管的流空信号;3.0T MRA图像能有效显示颅内血管的狭窄或闭塞,还可显示异常烟雾状血管网。DSA图像能更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的狭窄、闭塞、烟雾状血管以及更多的细节。结论:高场强MRI及MRA可清晰显示成人烟雾病的脑实质及血管病变,可作为烟雾病的首选筛查或诊断方法,也可作为临床随访及术后复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在显示细节方面如烟雾血管、侧支循环血管等DSA仍优于MRA。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MRI、DSA检查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病理证实的10例颈动脉体瘤,其中4例行MRI T1WI、T2WI及对比增强MRA,6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0例均行DSA和TBO试验.结果 10例术前CT、MRI、DSA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与临床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10例病变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CT平扫主要表现为均匀性低密度球形病灶,CT值25~37 Hu.MRI的特征为T1WI、T2WI均为高信号,中心有流空信号,MRA均清楚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特点.DSA表现为肿瘤包绕颈动脉,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肿瘤均匀染色,可显示供血动脉.结论 CT、MRI和DSA均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比较容易,若将三种方法优化组合,可优势互补,为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供科学、准确而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CE MRA 在显示颈内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判断方面的价值。 方法 对60例CE MRA 诊断为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一周内行DSA检查,比较其影像学结果。 结果 以是否狭窄为判断点时,各段颈内动脉狭窄CE MRA与DSA基本一致;以狭窄程度超过50%为判断点时,CE MRA 与DSA在颈内动脉颅外段与脑内段取得相当高的一致性。CE MRA 显示颅底段、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方面稍差;结论 CE MRA 能有效发现颅颈部颈内动脉狭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可以作为可疑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使大部分患者免于接受DSA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Moyamoya病的CT、MRI、MRA和DSA的综合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CT、5例MRI及MRA、12例DSA的影像资料 ,比较各自的特点。应用GE 1.5T超导型MR系统行SE、FSE序列MRI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A。结果 :CT显示低年龄组 (<30岁 )主要为多发性皮层下缺血并不对称性皮质萎缩。高年龄组 (>30岁 ) ,主要以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梗塞、脑萎缩 ,或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MRI显示闭塞血管流空效应消失 ,侧支循环流空信号增多 ,脑实质缺血或出血改变。MRA直接显示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及侧支血管网。与DSA对比 ,MRA能够准确地显示闭塞或狭窄的大血管和代偿的侧支血管网。结论 :CT平扫仍是发现Moyamoya病继发病变的常规方法 ,MRI和MRA相结合可正确诊断Moyamoya病 ,避免或减少血管造影的次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3例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致鼻腔大出血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3例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合并鼻出血,院外采用颈动脉压迫鼻腔填塞止血。3例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前Mata′s实验后行血管内治疗,术中采用可脱性球囊闭塞假性动脉瘤开口及颈内动脉的方法。结果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瘤体位于蝶窦内。3例均经球囊闭塞获得成功。结论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破裂所致鼻腔大出血,应紧急处理的同时,尽快明确诊断,尽早行病因治疗。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的病例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俊林  张雪峰  王颖  王琦  冯勇平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9):1027-1030,1151
目的:分析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的表现,探讨软脑膜高信号(常春藤征Ivy征)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成人MMD患者的MR(包括MRI和MRA)和临床资料,MRI至少包括T1WI、T2WI、FLAIR,MRA采用3D TOF法。结果:处在不同阶段的MMD患者,在MRI上可见大脑前中动脉的异常,双侧基底节区见血管流空信号影I、vy征、梗塞灶和出血;MRA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末端和(或)邻近双侧大脑前中动脉部分狭窄或闭塞,大脑后动脉增粗延长,moyamoya血管。结论:Ivy征对MMD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认识Ivy征对病情进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弥散加权MRI、DSA、MRA及TCD对短暂脑缺血发作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天理  钱怡宁  张茁 《北京医学》2002,24(5):291-294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MRI(DWI)、DSA、MRA及TCD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0例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行DWI、MRA、DSA及TCD检查.结果 43%的TIA患者显示小血管腔隙性梗死,其中8%的患者DWI可显示T2WI不能显示的超早期梗死灶;90%的TIA患者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和(或)相应脑动脉的狭窄及闭塞;48%MRA显示动脉狭窄或不规则.TCD对颈内动脉末端MCA起始部及水平段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诊断的准确性率为100%.结论 DWI及DSA是诊断TIA患者中超早期脑梗死和显示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手段,可以科学地指导超早期动静脉溶栓治疗,并可作为评价疗效的客观指标;3D-TOF MRA可显示2-3级的脑动脉异常;TCD对中-重度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全部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2例行CT检查 ,2例行DSA检查。结果  7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 ,6例在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 ,1例呈混杂信号。病灶形态呈哑铃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显著强化 6例 ,不均匀强化 1例。 2例CT检查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 ;2例DSA缺乏明显的肿瘤染色。结论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MR图像上有其特异性 ,综合分析临床点及MRI、CT和DSA等影像表现 ,有利于正确诊断 ,确定手术入路 ,指导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12.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0):792-796
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同侧颅外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探讨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预测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价值,以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方法:对经TCD检测、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证实存在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83例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颅外颈动脉检查,分析其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患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颅外段(ICA)呈低流速高阻力血流信号改变。颈内动脉颅外段阻力指数PI(ICA)、颈内动脉颅外段舒张末期平均流速Vm(ICA)有一定意义,颈动脉阻力指数(PI)差值、颈内动脉颅外段舒张末期血液流速Vd(ICA)可较敏感地评估MCA狭窄,其中CCA的PI差值为0.13、ICA的PI差值为0.15、Vd(ICA)为13.8 cm/s时是诊断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最佳界值,获得最大约登指数分别为0.709、0.710、0.601,敏感度分别为80.49%、78.05%、80.49%,特异度分别为90.48%、92.86%、78.5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20%、91.42%、78.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60%、81.25%、80.48%。结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患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呈低流速高阻力血流信号改变,综合颈动脉阻力指数差值、Vd(ICA)、PI(ICA)、Vm(ICA)可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进行评估,为及早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DSA以NASCET法计算狭窄率,MRA分别以NASCET法和截面积法计算狭窄率。结果以DSA诊断为金标准,32例128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MRA以NASCET法诊断的敏感性63%,特异性100%,准确性78.1%,Kappa=0.593;MRA截面积法诊断的敏感性63%,特异性100%,准确性79.7%,Kappa=0.622。结论MR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筛选可疑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使大部分患者免除DSA检查,但MRA尚不能代替DS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3D-时飞法(3D-TOF)血管成像(MRA)联合检查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中应用价值。方法:8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例均行常规MRI、DWI序列及3D-TOF MRA扫描,并根据MRI不同序列对病变进行比较。结果:发病时间<2 h的51例和发病时间2~6 h的13例T1WI和T2WI均为正常,发病时间2~6 h的19例T2WI呈稍高信号影。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3D-TOF MRA显示动脉狭窄和闭塞78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19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0例。结论:DWI可以明确诊断急性期脑梗死及其发病部位,结合3D-TOF技术MRA可快速而准确地显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其相应的脑梗死。  相似文献   

15.
贾爱英 《当代医学》2011,17(27):3-4
目的为更有效地提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的准确率,文中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扫描、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行MRI平扫,9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10例患者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4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12例患者中,累及上矢状窦3例,横窦1例,乙状窦4例,直窦2例,上矢状窦及乙状窦联合受脑静脉窦血栓累2例。CT平扫:静脉窦高密度征,皮层或深部静脉高密度带征,CT增强:脑静脉和静脉窦"δ"征和空三角征(25%~30%)、充盈缺损。MRI检查时脑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急性期血栓2例,T1WI呈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可见稍高信号环,为增厚的硬膜。亚急性期血栓患者9例,T1WI及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可见受累静脉窦呈"空三角"征或"充盈缺损",在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是其特异性的表现。慢性期患者1例。MRV可发现受累静脉窦静脉窦壁常不规则或不显示,机化血栓T1WI、T2WI上呈低信号,可强化,继脑静脉窦血栓并发性脑损害包括脑肿胀、出血及梗死等。DSA对静脉窦血栓诊断及治疗后随访有很高诊断价值但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手段。结论对"所谓平扫CT阴性"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MRI和MRV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可替代有创伤性的DSA检查。对脑静脉窦血栓病例诊断,MRI加MRV优于DSA,而DSA又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颅底骨折致颈内动脉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底骨折致颈内动脉损伤产生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60例颅底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有12例骨折线明显跨过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管,造成颈内动脉损伤,并产生血管并发症,通过DSA及MRA证实。结果:12例累及颈内动脉产生血管并发症中,颈内动脉闭塞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4例,假性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断裂1例。结论:颅底骨折通过颈内动脉岩骨段是产生血管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秦福双  张强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6):133-133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MRA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烟雾病的MRA表现和DSA表现。结果:MRA显示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表现为多支或双侧受累,MRI平扫表现脑基底部狭窄,闭塞血管的流空效应减弱甚至消失,侧支循环血管形成所致的点状、条状迂曲低信号影。大脑前、中动脉失去正常形态。其远端见扩张的侧支血管影。结论:MR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烟雾病,结合MRI平扫可同时显示脑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18.
颅外段颈动脉破裂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经血管内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破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的颅外段颈动脉破裂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其中采用覆膜支架封闭颈动脉破裂口4例,弹簧圈闭塞颈动脉2例。结果:血管造影显示颈总动脉(CCA)破裂出血5例,颅外段颈内动脉(ICA)动静脉瘘(AVF)1例,治疗均获成功,颈动脉保留通畅4例,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16月,均无临床症状复发(其中1例在4月后死于肿瘤晚期)。结论:经导管栓塞-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破裂损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杨华  李忠  黄显龙 《重庆医学》2004,33(7):1064-1066
目的分析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NSV)的MRI、MRA表现,提出诊断要点.方法对17例怀疑CNSV的儿童病例进行常规MRI及MRA扫描,分析常规MRI病灶的分布、信号特点及MRA血管情况.结果 17例脑部血管炎均有MRI异常,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脑血管皮层穿支供血区受累7例,脑血管深部穿支供血区受累5例,两者同时受累5例.其中8例于轴位T2 WI示患侧大脑中动脉流空信号影明显减弱或消失.14例显示血管异常,表现为血管缩窄、闭塞或其远端分支减少、消失.显示大脑中动脉主干受累8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局限性受累2例,分支血管受累4例.另有3例未显示血管异常. 结论联合应用常规MRI及MRA成像,并结合临床病史,儿童CNSV的诊断可以成立.早期诊断在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脑静脉窦血栓的MR与CT诊断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更有效地提高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诊断的准确率,文中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扫描对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1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行MRI平扫,9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10例患者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4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结果:12例CVST患者中,累及上矢状窦3例,横窦1例,乙状窦4例,直窦2例,上矢状窦及乙状窦联合受累2例.MRI检查时CVST的直接征象:急性期血栓2例,T1WI呈等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可见稍高信号环,为增厚的硬膜.亚急性期血栓患者9例,T1WI及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可见受累静脉窦呈空"△"征或"充盈缺损",在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是其特异性的表现.慢性期患者1例,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MRV可发现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或充盈缺损形成.CVST的继发性脑损害包括脑肿胀、出血及梗死等. 结论:MRI和MRV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对CVST的诊断优于CT,可替代有创伤性的DSA检查.对于T2WI呈低信号的急性期血栓,应仔细观察周围是否有较高信号的环形改变,进一步行增强扫描并结合MRV可作出早期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