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三组:分别给予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乙肝疫苗治疗,及未给予任何治疗。新生儿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乙肝疫苗联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及乙肝疫苗治疗。结果:三组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12月龄时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婴儿12月龄时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2.
我院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治疗,阻断慢性乙型肝炎(HBV)宫内感染的疗法,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途径探讨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2-07~2005—06我院住院分娩产前筛查中Hb—sAg(+)的产妇共327例。按照产妇孕期有无发现感染HBV、有无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分为两组。观察组:孕早期在围保门诊查出HbsAg(+),在孕7、8、9月分别注射HBIG 200IU 124例;对照组:孕期未发现HbsAg(+),而在住院检查中发现HbsAg(+)者203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效果。方法:对HBe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220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主动免疫法:给予基因重组乙肝疫苗5ug分别在出生0、1、6个月注射;B组用主动+被动免疫法:出生即刻、1月予HBIG100u注射及在0、1、6月予基因重组乙肝疫菌5ug注射;随访1年后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两组的HBsAg阳性率及抗-HBc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抗体阳转率显著高A组(A组为84.5%、B组为95.5%,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以显著提高婴儿1岁婴幼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50例,分别在孕28、32、36周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一次;对照组50例,未予用药。分娩后采集两组新生儿脐血,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结果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0%、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产前多次肌内注射HBIG可以有效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对A组50名HBsAg(+)的孕妇于24、28、32、36周肌注200 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B组45名HBsAg(+)的孕妇未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脐血HBV标志物,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法比较两组孕妇各自在分娩前血清HBV DNA载量有无变化。结果A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孕妇分娩前血清HBV DNA载量降低(P<0.05),B组孕妇分娩前血清HBV DNA载量无显著变化。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群HBV的携带率很高,约为10%,其中发生于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而感染者约为70%。现将我院于2004—01起对HBV携带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情况调查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约有30%~50%是通过垂直传播形成的。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达10%~15%,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慢性HBV感染及相关的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手段,但现行的免疫措施用于阻断HBV垂直传播时,仍有免疫失败发生。研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相关因素及机制而制定相应对策是根除HBV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李云华  杨鲁华  左秀兰 《临床荟萃》2001,16(12):555-555
乙型肝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并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 ,其中母婴传播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我们自 1985年开始 ,采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乙肝传播的研究 ,取得了良好效果。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我们自 1985年开始 ,从本院产科病房选择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HBsAg、HBeAg)阳性孕妇的婴儿 5 3 2例 ,其中男3 0 8例 ,女 2 2 4例。1.2 接种方法  5 3 2例婴儿按出生时间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在性别、出生体重、Apger评分方面均具可比性 ,剖宫产婴儿未计入在内。A组 2 61例 ,男 15 0例 ,女 111例。出生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方法对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HBVV)注射(A组,126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HBVV(B组,102例);仅新生儿进行HBVV接种(C组,215例)。检测A组孕妇血液HBV 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 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4.92%和4.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C组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HBIG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HBVV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晚期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鞍山市714例阳性孕妇分成两组,预防组614例,自孕30周起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每4周一次,共3次;对照组60例,不用药仅定期产捡,生后两组婴儿均正规接种乙肝疫苗。6个月后做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A—HBs)对比调研。结果预防组: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成功率98.70%,失败率1.30%。对照组: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成功率68.33%,失败率31.67%。阻断组与非阻断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孕晚期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郭永泽  李淑霞  葛素兰  王建华 《临床荟萃》2008,23(23):1730-1731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母婴传播已成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1]。尽管婴儿出生时接受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仍可导致免疫失败[2]。免疫失败与母亲血中高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有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母血中HBV DNA水平有可  相似文献   

13.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 本院自1999年开始对门诊检验确诊的HBsAg阳性孕妇(41例)采取妊娠末期被动免疫干预阻断,对其新生儿(42例,含双胞胎一对)采用主、被动联合全免疫阻断,并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单用或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婴儿为观察对象。其中有156例新生儿接种疫苗并随访,随机分为单用5μg疫苗组、10峭疫苗组和HBIG联合5μg疫苗(联合免疫)组。5μg疫苗组和10μg疫苗组按0、1、6个月程序接种,剂量分别为5μg/次和10μg/次。联合免疫组于出生时和出生后第二周一侧三角肌各注射HBIG100IU,另侧三角肌接种乙肝疫苗,按0、1、6个月程序接种,5μg次。结果1、3、6、12个月龄抗~HBs阳性率5μg组分别为9%、43%、58%、79%;10μg组分别为11%、58%、62%、83%;联合免疫组分剐为72%、70%、66%、89%。单用疫苗组间各月龄抗~HBs阳性率相仿,差异无显著性。联合免疫在1、3个月龄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用疫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1岁时仍高于单用疫苗组,但无显著性差异。慢性感染率分别是5μg组8.3%,10μg组6.4%,联合疫苗组4.3%。结论5μg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和10μg疫苗组相仿。联合免疫组阻断母婴传播效果优于单用疫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建议经济落后地区实行低剂量免疫策略,期望获得较大效益成本比。经济发达区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实施联合免疫策略,以降低人群HBsAg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对我院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调查如下。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3~2005年我院住院产妇,产妇临产前空腹抽静脉血3ml进行二对半检测,发现HBsAg、HBeAg、HBcAb“三阳”时,待产后取新生儿股静脉血2ml进行二对半检测共86例。  相似文献   

16.
李双芝 《临床医学》2010,30(6):116-117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我国为乙肝高发区,乙肝病毒携带率达10%左右,母婴垂直传播在我国是主要传播途径。乙肝病毒母婴问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宫内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而宫内感染是乙肝病毒母婴间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出生第一年婴儿有90%可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成为新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7.
彭军  赵志惠 《华西医学》2005,20(2):336-336
目的:为了探讨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策略,我们对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一组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另一组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随访一年,单纯应用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儿58例,联合应用乙型肝炎疫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儿65例。结果:单纯应用乙肝疫苗的母婴保护率77%,联合免疫治疗的母婴保护率91.4%,两种方案之间阻断效果有显著性差异(X2=4.39P<0.05)。两对照组中产生抗-HBs的婴儿,应用乙肝疫苗组为阳性率77.2%,应用就联合免疫治疗组阳性率90.6%,两种方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4.01P<0.05)结论: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母婴阻断效果可达90%以上,明显优于单纯乙肝疫苗阻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HBV)在母婴间传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阻断乙肝病毒传播的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2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将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60例HBsAg阳性孕妇产前不予药物注射,新生儿出生后12h内,肌肉注射HBIG 200IU和乙肝疫苗10μg,1、6月龄接受常规的乙肝疫苗注射,每次注射10μg;试验组对60例HBsAg阳性孕妇于妊娠28、32和36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共3次,在新生儿出生后12h内,分别注射HBIG 100IU及乙肝疫苗10μg,1月,6月龄接受常规的乙肝疫苗注射,每次注射10μg。所有婴儿在周岁时采血,乙肝标志物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HBV-DNA病毒载量采用PCR荧光定量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14例,感染率为23.33%;试验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5例,感染率为8.33%(χ2=5.07,P0.05),新生儿出生一年后,对照组HBV感染10例,阻断率为83.33%;试验组感染1例,阻断率为98.33%(χ2=8.10,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sAb阳性为5例,阳性率为8.33%;试验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sAb阳性为17例,阳性率为28.33%(χ2=8.02,P0.05)。新生儿出生一年后,对照组HBsAb阳性47例,阳性率为78.33%,试验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sAb阳性为56例,阳性率为93.33%(χ2=5.55,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乙肝疫苗联合HBIG可显著降低HBsAg阳性妇女所产婴儿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有效提高婴儿HBsAb的应答率,从而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病毒的传播,保护了婴儿的健康,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前,患乙肝大小三阳的孕妇较多,为寻求阻断母婴传播,我院自1998年以来,对感染了乙肝大小三阳的孕妇,应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联合高效价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新生的婴儿,抗HBs产生高达98.6%。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炙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HBsAg阳性的孕妇23例于孕28~30周开始服用替比夫定600 mg,1次/d,肌肉注射HBIG 200 IU,1次/4周,共3次.新生儿出生后注射HBIG 200 IU和基因重组乙肝疫苗10 ug,1个月、6个月再次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10 μg.结果:23例新生儿出生时4例HBsAg阳性(>0.05 IU/mL),HBV DNA均<103拷贝/mL.7个月时HBsAg和HBV DNA均阴性,HBsAb均阳性.对母婴均无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