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导管介入性治疗是血管阻塞性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约有30%~50%的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发生再狭窄。尤其是经皮经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是冠心病治疗极其有效的方法。新的介入技术如旋切术、激光治疗和血管内支架术均不能提高中远期疗效。近年来血管腔内放疗预防再狭窄效果显著,本文就这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964年Dotter医生应用同轴导管扩张外周血管成功,1977年Gruentzig成功地进行了首例PTCA,1979年后PTCA配合动脉内血栓溶解治疗成为血管狭窄或阻塞性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例冠心…  相似文献   

2.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的迅速进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PTCA是用球囊挤压的原理,使冠状动脉狭窄段病变内膜和粥样斑块撕裂,粥样斑块压缩、中层延长,使血管腔扩大。血管内金属支架的植入则起到支撑血管壁,防止PTCA术后血管急性闭塞、夹层形成和慢性再狭窄的作用。但经长期研究表明,PTCA并冠脉内金属支架植入术再狭窄率仍高达约20%。药物洗脱支架的开发和应用能有效降低再狭窄的发生,我院自2004年11月-2005年12月应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对27例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经随访6个月无一例发生再狭窄,效果满意。现将其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PTCA+直接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直接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2例AMI患者在发病12h内行PTCA术+直接支架置入术,其中5例为心源性休克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共33支,前降支(LAD)12支,在回旋(LCX)7支,右冠状动脉(RCA)14支。术前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呈完全闭塞(TIMI0级或Ⅰ级)19例,不全堵塞(TIMIⅡ级Ⅲ级)3例;有明确新血栓者2例。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进行PTCA并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住院期间死亡1例(2.6%),为术后再狭窄行溶栓治疗时发生脑出血患者,1例发生术后再狭窄,再次PTCA+支架置入术,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穿刺点出血,经相应处理后好转,结论:直接:PTCA+支架置入手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安全有效措施,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术后复发心肌缺血发生率较溶栓治疗和单PTCA低。  相似文献   

4.
自瑞士科学家Gruentzing等人于1977年首次应用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 inal coronaryangioplasty,PTCA)并获得成功后,PTCA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然而PTCA术中或术后短时间内血管的急性闭塞,尤其是后期较高的再狭窄率(半年内可达30%~50%),成为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制约因素。支架植入技术特别是药物涂层支架的出现和发展虽有效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但是随着接受支架植入的临床病例数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5.
虽然单纯的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CA)能有效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但再狭窄和再梗塞问题有待解决。Wiktor支架对急性受损的冠脉能很好支撑并减少对病变处分支血管的损伤。为探讨Wiktor支架植入是否较单纯PICA在减少再狭窄更有效,我们开展了一个多中心、随机的支架植入试验(PRISAM)。9个中心参加了这个试验,300例病人将人选该试验(支架组150例,PTCA:A组150例)。目前已作支架51例,PTCA60例,两组在病人及冠脉病变之间无显著差异成功术后1、3、6个月分别造影检查,由中心实验室QCA评估血管造影术结果。结果:急性、亚急性再阻塞率支架组2.0%,PTCA组为6.7%(P=NS);再狭窄在支架级明显低于PTCA组(2.0%比11.9%,P<0.05);3个月再狭窄率支架组低于PTCA组(13.2%比31.%,P=0.05);6个月内损伤部位须血管重建率在支架组也低于PTCA组(15.7%比10%,P<O.05),QCA分析表明术后及3个月时最小管腔直径在支架组大于PTCA组,分别为2.66±0.46mm比2.D±0.6mm(P<0.0005)及1.99±0.64mm比1.7310.67mm(P=NS)结论:由于支架术后管腔增大比PTCA明显,Wirktor支架植入对AMI能有效地减少急性阻塞和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6.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是近年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理想手段,但较高的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发生率严重影响了其远期疗效。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是PTCA后再狭窄形成的重要环节。有研究表明,脂联素(adiponectin,APN)作为一种特异性的脂肪因子,可以通过胰岛素增敏、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和抗增殖等多重机制来保护受损的血管内皮组织,从而干预再狭窄的进展。本文将就此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中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入性治疗如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PTCA)或支架植入术 ( CASI)等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但约有 30 %~ 5 0 %的患者在 PTCA后 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 [1] ,支架的应用后仍有 30 %左右的再狭窄率。因此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已成为当前冠心病研究的热点 ,中医药在这方面有明显作用 ,现将近年来有关的研究综述如下。1 再狭窄的形成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 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可能与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等有关 [2 ]。球囊扩张后造成血管损伤 ,内皮剥脱造成内皮的皮下组织暴露 ,即刻引起血小板和白…  相似文献   

8.
目前正在普及的治疗冠心病有效措施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冠脉内支架术(IVS),但IVS后有30%左右的再狭窄(RS)率,再狭窄的机制是PTCA支架后内皮受损、内皮下组织暴露,激活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局部粘附和聚集,并释放多种平滑肌细胞(SMC)生长因子和凝血因子,从而导致了SMC的迁移、增生和基质改建,所以钙离子拮抗剂的抗SMC迁移、增殖作用对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脉再狭窄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尽管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有效手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益,但PTCA术后引起的血管急性闭塞和再狭窄仍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制约因素,限制了它的临床广泛应用。由此冠状动脉内支架术(Intracoronarysteming)应m而生,自1986年应用于临床冠心病介入治疗以来,对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fiB床发展过程1987年Sigwart等[‘j首先报告临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19例患者植入24个Wall-stent冠状动脉内支架,除3例(15.8%)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并发症外,术后随访9周至9个月,支架植入处无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邱祥春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1):1031-1033
冠脉内支架置入术(PTCA)已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其即刻效果得到很大改善。但术后再狭窄(RS)率却达到10%~20%,这大大降低了支架置人的远期疗效。然而支架内再狭窄及其处理又成了新的难题。为了预防再狭窄,国内外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对RAS进行干预可能是防治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一种有效的生物学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早期并发症及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68例心绞痛的患者(20例稳定型心绞痛,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时测定血浆hs—CRP水平,然后行单支血管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随访1年,观察早期并发症及晚期再狭窄发生率,对其进行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血浆hs-CRP升高者52人(76%),早期并发症均发生在高hs-CRP水平者。再狭窄发生率为24%,其中血浆hs-CRP正常者4例,占22%;血浆hs—CRP升高者13例,占76%(P〈0.01)。结论 血浆hs-CRP水平作为炎症标志物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情况,对PTCA早期并发症及术后再狭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介入性治疗如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或支架植入术(CASI)等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约有30%~50%的患者在PTCA后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1],支架的应用后仍有30%左右的再狭窄率.因此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已成为当前冠心病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在这方面有明显作用,现将近年来有关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已被公认为治疗冠心病(CHD)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术中和术后易发生难以预测的急性血管闭塞致心肌梗死(MI)或猝死等重大并发症,术后再狭窄率高.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Stenting)可明显减少PTCA的并发症和术后再狭窄.本文报告20例安放30个血管支架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14.
冠脉内放射治疗预防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即刻成功率大于90%,其病死率小于1%。但是术后3~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许多种技术(如旋切、激光、血管内支架等)和药物(如阿斯匹林、抗凝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ACEI、鱼油、Ⅱb/Ⅲa受体阻滞剂、)都用来预防再狭窄。目前只有支架使PTCA术后的再狭窄率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CS)对A/B1型病变再狭窄中的影响。方法:对221例A/B1型病变中109例行PTCA,另112例行CS治疗。结果:PTCA组和CS的手术成功率都非常高(94%和100%)。随访三年发现,PTCA组再狭窄率、心脏事件率、UAP发生率、需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术、心肌梗塞、死亡率等均明显低于CS组(P<0.05)。结论:提示CS治疗A/B1型病变的预后明显优于PTCA。  相似文献   

16.
陆平  盛净 《医学综述》2004,10(7):387-389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但是术后25%~50%发生再狭窄制约其发展。近年来随着PTCA术后病理生理机制的逐渐明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转染已应用于再狭窄预防,本文就eNOS与PTCA术后再狭窄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已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虽然与单纯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相比较,支架植入术后的再狭窄率已大大降低,在局限性病变和直径>3.0mm血管的病变中,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的发生率大约是10%~20%,如果合并有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弥漫性病变或是直径<3.0mm血管的病变,则ISR的发生率高达30%~60%,所以如何降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的再狭窄率,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主要有:①血管弹性回缩;②血管重建;③血管内皮增生。支架植入术可以防止血管弹性回缩和血管重建所引起的再狭窄的发生,但却加剧了血管内皮的增生。这是因为支架植入引起了血管损伤及排异反应,从而启动了血管壁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地预防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中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再狭窄,作者对6例冠心病患者施行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男5例,女1例,年龄37~69岁,手术指征:劳力性心绞痛3例.陈旧性心梗2例,AMI11例,单支血管病变2例,双支血管病变4例,其中3例因病变狭窄严重,病变范围长或开口部位狭窄而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2例PTCA水中前降支近端内膜夹层致急性血管闭塞或濒临闭塞,1例右冠脉2次PTCA术后由于血管弹性回缩致再狭窄而置入冠脉内支架。置入的6个架中,其中Palnaz-Schatz支架2个,Gianturco-Roubin支架4个。术后冠脉前向血流通畅,均达TIMI呈Ⅲ级血流,有效地防治了冠脉血管急性闭塞并发症的发生,并使2例剧烈胸痛伴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随访1~6个月,5例临床症状均持续改善,1例术后再狭窄而再次PTCA结合文献报道及本文初步结果显示:冠脉内支架较PTCA具有急性血管并发症少,再狭窄率低,血流改善充分,远期效果好等特点,不仅对PTCA术后冠脉弹性回缩所致的再狭窄具有重要的防治作用,而且对处理术中冠脉夹层以及急性血管闭塞是一种安全、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球囊扩张后在原狭窄部位置入支架,解除冠状动脉狭窄,降低PTCA术后的再狭窄,并作为一种急救措施用于PTCA的急性血管夹层闭塞。我院自2000年7月~2007年2月,共为97例冠心病患者PTCA治疗中置人了119支不同类型的血管支架,均获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复方配合西药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再狭窄情况。方法将40例PTCA成功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予西药常规用药加益气活血复方中药治疗。疗程3个月,随访半年。对患者服药后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绞痛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在改善临床症状、改善心肌缺血程度、减少心绞痛发生、减少再狭窄发生率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复方能提高治疗PTCA术后的临床疗效、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