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考察了3种柴油加入低温流动改进剂前后的低温粘温特性和流变特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柴油在低温下的结晶行为,运用Kissinger和Ozawa方法计算了柴油结晶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从柴油低温下粘温曲线及流变曲线结果可知,随着温度降低,柴油由牛顿型流体向非牛顿型流体转化,由牛顿型流体向非牛顿型流体转化的温度反常点与柴油的冷滤点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回归流变方程发现,柴油在低温下为假塑性非牛顿型流体,并有可能向宾汉型流体转变,加入低温流动性改进剂T1804后,柴油的低温表观粘度显著降低。DSC研究表明:降温速率会影响柴油的结晶行为,加剂后柴油结晶表观活化能降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毛细管流交仪测定了PBT/PC共混物的表观粘度、剪切应力,观察了不同共混物组成和不同温度下共混物的流变行为,并借助扫描电镜对共混物和微观形态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BT/PC熔体共混物的流变行为接近假塑性流体.温度对共混物的流变行为影响很大,共混物的熔体粘度在PBT/PC为90/10和60/40时呈双极值.共混物为两相结构,PC含量为4-50%时呈两互锁结构。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环氧乙烷800单甲基丙烯酸酯与双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制备了网络链段长度 与支链长度相等的“模型接枝网络”。测量了其与LiCIO6络合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导率,研究了网络中支链含量与电导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接枝网络中支链对离子传导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于石墨或石墨烯等片层结构对共聚聚乙烯结晶行为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尚未系统揭示其结晶机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单链聚乙烯在二维石墨烯表面受限状态下的结晶过程。结果发现,与聚乙烯单链结晶不同,聚乙烯沿石墨烯(001)表面发生表面吸附-链折叠-取向有序形成层状晶体,结晶过程由表面吸附和链折叠共同控制,随等温结晶温度变化分为3个区域。另外,支链不利于结晶,但当支链长度大于10时,即开始发生吸附或折叠进入晶区,与主链形成共晶,从而减缓了结晶度随支链长度而下降的趋势,并且支链主要进入石墨层界面附近的晶区。  相似文献   

5.
以可用于RTM成型的含硅炔杂化树脂体系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树脂体系的流变特性,并根据双阿仑尼乌斯方程,建立了流变修正模型,该模型可揭示树脂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行为。研究表明:恒温与动态条件下的树脂流变行为符合阿仑尼乌斯流变模型,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验测试结果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出不同支化结构的梳形支化聚苯乙烯。使用示差折光指数 多角激光光散射 毛细管黏度三检测联用凝胶渗透色谱对不同链结构梳形支化聚苯乙烯在四氢呋喃(THF)中的形态和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梳形支化PS在THF中的均方根回转半径(Rg)和特性黏数([η])均随支链长度和支链数目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在支链长度较长或者支链数目较大时,Rg和[η]随分子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逐渐放缓,而且支链数目对梳形支化PS在溶液中的均方根回转半径和特性黏数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支链长度。梳形支化聚苯乙烯在四氢呋喃中的MHS方程特性参数K、α随支链长度和支链数目的增加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一系列紫外光因化聚氨酯丙烯酸酯聚合物,研究了分子量、原料配比、反应方式、含水量、溶剂等对其流变行为的影响。实验表明,控制剂聚物分子量,干燥原料,以HEA先与异氰酸酯反应的加料方式合成的树脂,流动性较好。在此基础上合成了较好流动性和光固化性能的蓖麻油紫外光固化树脂。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以放射性同位素Co—60作为γ—射线源,以60%的氯化锌溶液为溶剂丝素蛋白与丙烯腈(AN)在均相体系中辐射接枝共聚的反应规律。研究了辐射剂量,剂量率以及体系中Cu~(2 )浓度等因素对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接技支链的粘均分子量(Mη)以及单体的转化率的影响规律。根据接枝物的红外光谱及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对接枝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氯化锌法AN与丝素均相辐射接枝共聚中存在严重的溶胶效应,在反应中可通过控制体系内Cu~(2 )浓度以及辐射剂量和剂量率等措施来控制产物的转化率,接枝物的接枝率和接技支链的长短,以获所期望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利用石英弹簧称重法测定了308.15K时乙醇和苯在含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和端羟基聚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HTBN)的嵌段共聚聚氨酯膜中的吸收动力学曲线。结合吸收-络合吸附双模式传递模型,研究了聚氨酯膜的微相分离程度、软硬段的比例和组成以及软段分子量等因素对溶剂在膜中溶解和传递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同轴圆筒旋转粘度计,测定了泡沫流体的剪应力和剪切速率,并用回归分析方法求得流变特性参数。结果表明,泡沫流体本构方程可用Herschel-Bulckley模型表示。泡沫气含率和液相非牛顿特性对流变特性参数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分别分析并考察了一种有马来酸酐(MAH)参与共聚的本体法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MABS)与一种乳液法ABS树脂(ABS1)的橡胶含量,并采用端基分析法测定了MABS中MAH质量分数。测定了无相容剂情况下的2种ABS树脂(ABS1和MABS)与聚碳酸酯(PC)合金力学性能,并通过扫描电镜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对2种合金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ABS1合金的相容性要优于PC/MABS,因而其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均优于PC/MABS。可以通过提高橡胶质量分数和适当提高共聚物中丙烯腈的质量分数来提高PC/ABS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从流体力学角度研究了泡沫膜的流变行为,并结合表面化学原理,指出抗泡剂需具有较高表面活性,才能在泡沫表面很好铺展、消泡。高度铺展的抗泡剂才能在泡沫表面形成不溶吸附层,从而改变液膜流变性质。抗泡剂表面活性不溶吸附层的存在,不仅影响泡沫的动力学稳定性,也对泡沫的表面膨胀弹性和表面膨胀粘度产生较大影响。泡沫膜表面膨胀弹性和表面膨胀粘度的降低,将使得泡沫在受到外界应力的作用下,易于形变、破裂。  相似文献   

13.
缺氧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张钢  高钰琪  张璐 《重庆医学》2006,35(17):1574-1576
目的 探讨急、慢性缺氧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低压舱模拟缺氧模型,测定缺氧时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气的变化。结果 慢性缺氧血液流变特性较对照组和急性缺氧组明显障碍,表现为全血黏度明显增高,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聚焦性增强,压积明显增大。结论 缺氧可显著影响血液流变学特性,其重要原因在于红细胞数量的显著增多和红细胞流变性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用完全滴加料乳液共聚合方式合成了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ChM I/MMA/St),研究了三元共聚物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及流变性。结果显示:随着共聚单体中St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热分解温度明显提高;共聚物熔体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的行为,材料的表观粘度随St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同时用该三元共聚物作为耐热改性剂与聚氯乙烯(PVC)共混,研究了耐热改性剂含量对共混物热性能、力学性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hM I/MMA/St三元共聚物可以提高PVC的玻璃化温度和维卡软化温度,并能够抑制PVC的分解。  相似文献   

15.
旋转粘度计研究了丙烯酸酯接枝炭黑无皂水性涂料的流变性能,并考察了着色涂料的冻融及贮存稳定性。接枝炭黑争散于无皂水性涂料中形成的着色涂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配制含羟基磷灰石(HAP)的聚醚砜(PES)溶液,研究了PES-HAP-DMAc体系的流变曲线以及HAP的质量分数、混合溶液温度等对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溶液的非牛顿指数(n)随着温度的升高、HAP质量分数的增大而降低,表现为非牛顿流体。  相似文献   

17.
利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得到热塑性淀粉/乙烯-乙烯醇共聚物(TPS/EVOH)复合材料,并对该复合体系的加工性能、机械性能、动态力学性能、流变性能以及吸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EVOH含量增加,复合材料中分子间作用力加强;复合体系的机械性能得到改善;当EVOH含量到达30%后,复合材料的吸水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级流变扩展系统对磷酸钙骨水泥(CPC)浆体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加入后的流变特性进行了考察。在固化液中添加不同K值的PVP可改善CPC的流变特性。采用稳态流动实验得出粘度曲线,用滞后环面积评价法考察CPC浆体的触变性。结果表明:CPC是一种剪切变稀的浓悬浮体,PVP添加后体系粘度增大、触变性增强;随着PVP含量的增加(wK30=0.01~0.20,wK90=0.002~0.04),体系粘度增大,滞后环面积也增加,体系的触变性增强。综合评价后得出结论:当wK30=0.20或wK90=0.04时体系的各项流变性能均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内质网应激诱导剂2-脱氧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预处理探究内质网应激对丙烯腈氧化性损伤的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2-DG组、50 mg/kg丙烯腈组、75 mg/kg丙烯腈组、2-DG+50 mg/kg丙烯腈组、2-DG+75 mg/kg丙烯腈组。采取腹腔注射的方式给予2 DG预处理和急性丙烯腈染毒,空白组注射生理盐水。2-DG预处理为100 mg/kg每天定时腹腔注射1次,持续1周,随后丙烯腈染毒;丙烯腈组腹腔注射丙烯腈(质量浓度为50、75 mg/kg)1 h后麻醉大鼠并断头处死,迅速在冰上分离脑和肝,利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Grp78)的表达,同时测定肝脏和大脑中丙二醛、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和SOD活性。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2-DG对大鼠肝脏和大脑中Grp78的表达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P<0.05),丙烯腈染毒明显增加大鼠肝脏和大脑中丙二醛含量(P<0.05),但却明显降低GSH含量和SOD活性(P<0.05)。经2-DG预处理后丙烯腈染毒大鼠肝、脑中的丙二醛含量增加幅度减小,且GSH含量和SOD活性的降低也有所缓解。结论: 内质网应激诱导能拮抗丙烯腈诱导的氧化性损伤。  相似文献   

20.
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三元共聚物水性交联体系的流变性,考察了树脂含量、金属鳌合物含量和氨水水化对其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元共聚物水性交联体系呈非牛顿流体流变行为,具有剪切变稀特性;随树脂含量或鳌合物含量增加,体系的增稠能力得以增强;水化不仅可改善体系的增稠性能,而且可增强体系的非牛顿流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