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者 1 985~ 1 994年于晚期血吸虫病病房共收治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41 9例。经B超、胎甲球、CT或手术证实为肝癌的有 1 8例 ,剔除有肝炎病史、HBsAg阳性 7例 ,1 1例均为单纯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肝癌 ,占住院病人 2 6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并发肝癌 1 1例中 ,男性 9人 ,女性 2人 ,年龄 46~ 74岁。居住血吸虫病重流行区 8例 ,轻流行区 3例。血吸虫病病原依据 :粪检阳性 7人 ,直肠镜检阳性 2人 ,环卵试检阳性2人 (环沉率 >5 %)。血吸虫病病原治疗情况 :从未治疗 4人 ,治疗中止 2人 ,治疗 1次 3人 ,治疗 2次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为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方法 查阅近2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综述.结果 肝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细胞因子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抗肝纤维化细胞因子包括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IL-10,IL-12,IL-18)等;促肝纤维化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2,IL-4,IL-13,肿瘤坏死因子a(TNF-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等.结论 各种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CP-Ⅲ)、Ⅳ胶原蛋白(Ⅳ-C)4项血清学指标与B型超声检查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334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学指标HA、LN、CPⅢ、Ⅳ-C,并应用B型超声检查门脉内径、腹水量等指标。结果血清学检查4项指标与超声检查结果呈正相关。结论联合血清学指标与B超检查,是诊断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非创伤性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吸虫肝纤维化在临床中的血清学检查结果与检测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本站收治的70例血吸虫病患者纳为血吸虫病组研究对象,另取7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临床血清学检查,并对血吸虫病组患者展开B超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学检查结果,根据B超检查结果对不同门脉内径与纤维化程度血吸虫病患者的血清学检查结果展开对比。结果:血吸虫病组患者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与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群(P<0.05);门脉内径≥14mm血吸虫病患者的HA、LN、Ⅳ-C以及PC-Ⅲ水平均高于门脉内径<14mm患者(P<0.05);Ⅲ级纤维化血吸虫病患者的HA、LN、Ⅳ-C以及PC-Ⅲ水平均高于Ⅱ级纤维化患者(P<0.05)。结论:血清学检查在临床血吸虫病诊疗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表现,不仅能够准确检出血吸虫病患者,还有助于明确患者的门脉内径变化情况以及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舒肝宁注射液配合常规西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3 月收治的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 60 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 30 例。 对照组给予患者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舒肝宁注射液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 [ 谷草转氨酶( AST )、谷丙转氨酶( ALT )和总胆红素( TBil ) ] 、肝纤维化指标 [ 层粘连蛋白( LN )、肝纤维化指标 III型前胶原( PCIII )和透明质酸( HA ) ] 、转化生长因子 β 1 ( TGF-β 1 )和 γ- 干扰素( IFN-γ )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 组 总 有 效 率 ( 93.33% ) 高 于 对 照 组 ( 70.00% ); 观 察 组 治 疗 后 ALT ( 151.40±49.51 ) U/L 、 AST ( 48.31±13.82 ) U/L 、TBil ( 16.54±5.87 ) μmol/L 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 TGF-β 1 ( 83.44±30.47 ) U/L 低于对照组, IFN-γ ( 4.93±1.42 )U/L 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 LN ( 64.27±20.11 ) μg/L 、 PCIII ( 184.95±49.88 ) ng/m 、 HA ( 140.55±15.54 ) ng/ml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舒肝宁注射液与常规西药联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抑制肝纤维化进展,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纤维化为诸多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共有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是影响慢性肝炎预后的重要环节 [1 ] 。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内弥漫的、过量的细胞外基质 (特别是胶原 )沉积 ,它是细胞外基质合成过多或降解不足的直接后果。抗纤维化的治疗分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原发病的病因治疗 ,如抗肝炎病毒、抗血吸虫病、戒酒、祛铁、祛铜等 ;二是针对抗肝纤维化本身的治疗 ,如抑制 HSC的激活、抑制胶原的增生、促进胶原的降解等 [2 ]。但迄今为止 ,国外尚无实质意义上抗肝纤维化的药物或方法投入临床应用。我国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治疗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介绍了国内外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及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报道了各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的关系以及临床药物治疗肝纤维化的初步疗效。  相似文献   

8.
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纤维化的作用尚未有定论。有些数据显示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肝纤维化的发展;另一些数据显示间充质干细胞能逆转肝纤维化,促进肝脏机制中胶原纤维的降解。结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我们尝试分析目前的文献,进一步阐述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纤维化所起的作用。通过分析文献和总结我们的实验结果,大量数据支持间充质干细胞能逆转肝纤维化。另外,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动物存在自愈的现象。因此,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实验中,必须优化实验设计和治疗方案,才能很好的评价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研究进展高锋肝纤维化是临床常见病理的现象,是慢性肝病的发展结局之一。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病变,特点为大量细胞外间质成分(Extracelularmatrix,ECM)增生,见表1。表1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区别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脏体积无变化缩小肝...  相似文献   

10.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必经阶段 ,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如透明质酸、层粘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的检测 ,可以反映胶原合成状态 ,与肝纤维化有密切的关系。作者对122例慢性肝病患者作了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 ,同时行肝组织病理学活检 ,两者对比分析 ,以评估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本组122例均为2000年1月~2002年10月间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05例 ,女性17例。年龄15~63岁 ,平均32.25岁。临床诊断为慢性轻度者65例 ,慢性中度者30例 ,慢性重度者27例。临床分型及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均按照2000年第…  相似文献   

11.
转化生长因子β在肝再生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肝纤维化的研究有了许多突破,这一病理过程中,细胞-细胞因子-基质之间相互作用,使肝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代谢紊乱,在狄氏间隙过度沉积,继之肝窦毛细血管化是形成肝纤维化的分子病理学基础。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转化生长因子β(TFG-β),它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肝纤维化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程序性反应,是动态和可逆性病变,其形成和发展涉及诸多因素。目前肝纤维化治疗主要方法包括:①去除病因;②减少炎症或抑制宿主免疫反应;③抑制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和增殖;④增加细胞外基质(ECM)降解;⑤促进肝细胞再生等。  相似文献   

13.
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指标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及时有效的治疗有望使其逆转,一旦进展至肝硬化则难以恢复,因此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目前肝活检仍然是诊断肝纤维化最可靠的方法,但因其取材局限,有创伤,不便常规随访及动态观察,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血清学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较快并对肝纤维化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的非创伤性诊断方法,具有较好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前期的必经阶段 ,是指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目前 ,诊断肝纤维化最可靠的方法仍为肝组织活检。但肝组织活检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 ,如肝脏病变的不均匀性 ,以及由于存在一定的损伤性 ,患者难以接受 ,很难反复取材 ,不能动态地观察肝纤维及纤维化形成的情况。同样 ,常规的肝功能试验也无法诊断肝脏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因此 ,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物在临床上有重要的诊断价值。1 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是研究最广泛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 ,由于取材方便 ,价格低廉 ,因而较为实用。目前临床上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是指因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下,产生以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作为中心环节,细胞外基质大量产生和沉积,从而逐渐形成纤维组织,进一步继发破坏正常肝组织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肝纤维化的过程是可逆的,这是慢性肝病的共同特征。寻找与肝纤维化相关的基因,了解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分子遗传学机制,进而为肝纤维化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微小RNA(miRNAs)是近年发现的,以序列特异性方式  相似文献   

16.
肝血吸虫病超声诊断徐净章为了探讨B超对肝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现将我院从1991年以来门诊病人共108例的肝脏图像分析对比作如下报道:1检查病例慢性血吸虫病(慢血)82例。其中男70例,女12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5岁。平均43.72岁。晚期血吸虫...  相似文献   

17.
TGF-β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病理过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类多功能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分泌,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高表达具有促组织发生纤维化的病理作用,且与病理上肝纤维化程度相平行。本文就TGF-β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肝纤维化的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耀凯 《临床荟萃》1997,12(10):434-435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导致肝硬变的共同病理基础,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变发展的必经病理阶段.积极治疗肝纤维化,可以延缓或阻断肝硬变的形成,甚至逆转其病理进程.近年来,随着对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深入了解,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肝纤维化治疗手段及设想,但其共同机制都是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分解.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肝纤维化是多数肝病共有的病理特征,也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阶段。由于肝纤维化有逆转的可能性,西医迄今尚无治疗肝纤维化的理想药物。中医治疗肝病有悠久历史,并对肝纤维化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因此已成为当前科研和临床研究的热点,不仅中药抗肝纤维化在药理实验研究甚多,在临床研究报道亦不少见。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认为本病多因肝郁气滞,脉络淤阻,气血不畅所致,故多以疏肝理气、解郁散结、恬血化淤、调理气血论治。临床观察方法常有。  相似文献   

20.
肝纤维化的形成是由于肝脏控制基质形成与沉积和基质降解与清除之间平衡的丧失,从而引起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进而纤维化。目前评价肝纤维化程度及其活动度的指标,最可靠的仍是肝活检标本的组织学检查。但是,肝活检存在明显不足:系损伤性检查,不易为患者所接受且不能重复进行,不能动态观察病情进展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