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颈胸上段食管癌两种固定方式放疗摆位误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颈、胸上段食管癌使用颈肩膜、体膜两种固定方式放疗时的摆位误差,为临床治疗更优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66例拟行放射治疗的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平均分成A、B两组。A组定位时采用热塑颈肩膜固定,B组采用热塑体膜固定。利用CBCT对每位患者首次治疗前摆位误差进行测量,然后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A组在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上测量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0±0.14)、(0.15±0.15)、(0.23±0.15)cm,而B组为(0.16±0.13)、(0.24±0.16)、(0.18±0.12)cm,A组误差数据优于B组,特别在头脚(Y)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肩膜固定技术可以减少颈、胸上端食管癌患者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操作简便易行,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分析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的应用对于降低胸腹部肿瘤患者摆位误差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沭阳县中医院收治的胸腹部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接受EPID (电子射野影像系统)验证摆位,对照组接受常规摆位,对比两组摆位误差、治疗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实验组患者头脚方向的误差、上下方向的误差、左右方向的误差等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00%(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00%(P<0.05)。结论:EPID的应用对于降低胸腹部肿瘤患者摆位误差有明显的提高,提升摆位准确性,从而更好地保证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放疗(IGRT)系统在食管癌调强放疗摆位修正的应用.方法应用医科达公司的synergy机载KV-CBCT对23例食管癌调强患者每次照射前获取X线容积图像(X-ray volumetric images,XVI)与计划CT图像及其靶中心进行匹配,获取X、Y、Z三个方向的误差,并分析纠正误差.结果23例患者均坚持完成放疗,共做了474次CBCT,其中治疗前320次,摆位误差在X(左右) Y(头脚)Z(前后)三个方向≥3mm,分别为(-0.04±4.63)、(0.07±9.69)、(-0.15±4.33)mm.结论千伏极CBCT在食管癌调强放疗摆位中可以提高等中心摆位精度,检测并调整摆位误差,有效减少放射野边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图像引导技术,探讨乳腺癌患者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接受放疗的51例乳腺癌患者,分别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年龄、肿瘤位置进行分组,比较手术方式、年龄、肿瘤位置在左右(X轴)、头脚(Y轴)、腹背(Z轴)方向上对摆位误差的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方向的摆位误差与手术方式、年龄及肿瘤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 以手术方式分组,保乳术组和改良根治术组在X、Y、Z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无统计学意义。按同种手术方式,不同年龄、不同肿瘤位置进行亚组分析,在同种手术方式不同年龄组对比中,接受保乳术的老年组患者在Y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大于中年组患者(P=0.044),而其他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同种手术方式不同肿瘤部位对比中,改良根治术组左侧乳腺癌患者在Y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大于右侧乳腺癌患者(P=0.008),其他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发现,肿瘤位置对Y轴摆位误差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肿瘤位置可能...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是原发于鼻咽黏膜被覆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种族差异并存在家族高发倾向。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国及东南亚各国发病率最高,部分蒙古人种为高发人群,其中以中国人发病率最高。由于鼻咽部位置特殊,受解剖位置的限制手术操作困难。而鼻咽癌对放疗敏感,所以放射治疗成为鼻咽癌治疗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是原发于鼻咽黏膜被覆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种族差异并存在家族高发倾向[1].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国及东南亚各国发病率最高,部分蒙古人种为高发人群,其中以中国人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CBCT)分析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方法随机选取18例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行CBCT扫描,每周1次。获得在左右(X)、头脚(Y)、腹背(Z)方向上的误差值。结果在X、Y、Z方向上总体误差分别为(1.64±2.16)mm、(2.92±3.60)mm、(1.57±1.85)mm;摆位误差的绝对值在X方向上94.3%≤5 mm、Y方向上89.8%≤5 mm、Z方向上93.2%≤5 mm。结论采用CBCT技术在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能有效地对摆位误差进行实时验证,并为靶区的外放范围提供参考,从而为临床提供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调强放疗(IMRT)的平移摆位误差,使用无动作等级(NAL)协议优化临床靶区(CTV)至计划靶区(PTV)边界。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行IMRT的头颈部肿瘤患者268例,使用千伏级锥形束断层扫描(kV-CBCT)获取图像2850张,其中校正前1425张、校正后1425张,比较参考图像与XVI图像并记录位置变化,统计分析X、Y、Z三个方向的位移数据,确定整体的系统和随机误差,评估PTV边界,分析体重减轻(<5%vs≥5%)对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校正前,在X轴、Y轴和Z轴上分别有15.1%、12.0%、9.2%的患者系统误差≥3 mm,校正后分别下降至9.0%、0%、0%;校正前患者摆位边界≥5 mm的总百分比分别为4.9%、6.3%、3.8%,校正后降低至1.9%、0%、0.67%;体重减轻>5%的患者在Z轴、X轴两个方向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均有所增加,但5 mm PTV边界足够弥补摆位误差。结论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使用kV-CBCT和NAL离线方案能够有效减少头颈部肿瘤患者IMRT放疗中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T,CBCT)六维度匹配结果为参考,探讨胸腰椎在人体定位袋固定下的摆位误差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调强放疗技术治疗的胸腰椎肿瘤患者共29例,统计分析不同分段类型患者的六维度摆位误差及方差,分析不同分段类型纠正摆位误差前后CBCT匹配结果及其偏离度。结果:脊柱骨转移在患者身上的标记线保护完好、技术员对线准确的情况下,对平移的三个方向上(x、y、z)和旋转Pitch (Rx)、Roll (Ry)、Yaw (Rz)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中,其结果如下。胸椎:x (-0.39±2.61) mm、y(0.26±3.25) mm、z(-0.09±1.30)mm、Rx (-0.10±1.07)°、Ry (-0.22±0.99)°、Rz (-0.16±0.81)°;腰椎:x (-0.10±2.81) mm、y (1.18±2.50) mm、z (0.14±1.48) mm、Rx (0.23±0.49)°、、Ry (0.23±0.66)°、Rz (-0.40±0.88)°。在胸椎、腰椎骨转移Rx、Ry的...  相似文献   

10.
将40例术前放疗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 A 组采用传统仰卧位小真空垫固定法, B组采用俯卧位热塑体膜+有孔腹板固定法。两组病例均通过放疗前CT模拟定位、三维图像重建、靶区及正常危及器官的勾画,治疗计划采用5-7d调强放射治疗(IMRT),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上计算两组小肠、膀胱、股骨头的受量。治疗中拍摄验证片,与治疗前定位治疗计划系统(TPS)输出的3D数字重建图像进行对比,通过计算机专用软件测量摆位误差。两种固定方式的股骨头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P>0.05),小肠剂量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膀胱受量A组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P>0.05)。摆位误差比较,B组左右及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t=2.22,P<0.05),头脚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P>0.05)。在直肠癌术前调强放疗中,俯卧位体膜+有孔腹板固定法在减少小肠的受照剂量及减少盆腔野头脚和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光学体表成像在发泡胶固定的保乳调强放疗中的辅助摆位功能及其观察区域对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34例.每次治疗前按照体表标记线摆位后,利用光学体表监测系统(C?RAD Catalyst HD)辅助校正摆位,最后使用锥形束CT(Co...  相似文献   

13.
肿瘤放射治疗的根本目标,不论是根治还是姑息放疗,在于给肿瘤区域足够、精确的治疗剂量,而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受照射最少,以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减少正常组织的放射并发症。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是对整个治疗计划进行精心设计和准确地执行。准确地执行在某种意义上是精心设计的逆过程,其中心任务是保证患者体内得到计划设计阶段所规定的靶区剂量大小及其相应的剂量分布。为保证靶区剂量的精  相似文献   

14.
15.
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64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行三维立体适形放疗治疗,观察组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结果观察组靶区适合度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靶区剂量不均匀指数HI显著低于对照组,放疗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三维立体适形放疗相比,调强放射可促使食管癌患者靶区剂量分布更为均匀,同时可给予患者脊髓有效保护,有利于降低患者放疗副作用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BRT)的摆位误差,计算不同肺叶靶区外放边界,为精准放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SBRT的患者300例,回顾性分析其CBCT影像资料,根据体位固定方式分为热塑体模組和负压真空垫组,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值,计算每个肺叶的靶区外放边界值。结果两组患者左右、头脚、前后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6±0.21),(0.21±0.18)]cm、[(0.25±0.23),(0.29±0.22)]cm、(0.26±0.12),(0.20±0.18)]cm。在前后和头脚方向,两组摆位误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在X、Y、Z方向的外放边界分别为0.4 cm、0.4 cm、0.5 cm,0.6 cm、0.6 cm、0.6 cm,0.6 cm、0.7 cm、0.6 cm,0.4 cm、0.5 cm、0.4 cm,0.8 cm、0.8 cm、0.8 cm。结论放疗患者于每次治疗前行CBCT扫描可以有效降低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精确性;计算每个肺叶靶区外放边界值,可以为放疗医生靶区外放提供参考,在消灭肿瘤的同时并明显降低正常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常规二维放疗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对食管癌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3D-IMRT)与二维常规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8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3D-IMRT组和二维常规放疗组(普放组),比较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的差异。结果 3D-IMRT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普放组;普放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3D-IMRT组;3D-IMRT组1、2、3、5年局部控制率及1、2、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普放组。结论与二维常规放疗比较,3D-IMRT能明显改善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并能有效减轻周围组织放疗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IGRT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测量胸段食管癌放疗的摆位误差,探讨不同固定方法对胸上段、中段食管癌摆位误差。方法对48例接受3D-CRT或IMRT的胸部上段和中段食管癌患者,每周1次kV-CBCT扫描,连续扫描6周,共获得288组CBCT图像,头颈肩模组(24例,包括胸上段和中段各12例)和真空垫组(24例,包括胸上段和胸中段各12例),按骨性配准+手动配准,得出的3个方向左右(X)、头脚(Y)、腹背(Z)线性误差和Z轴向旋转误差(RTN)的平均摆位误差数据。结果48例患者治疗开始前的CBCT共288次,分别分析食管癌上段和中段两种不同固定方法下的摆位误差,在X、Y、Z及RTN方向,胸上段组分别为头颈肩组1.26±0.68 mm、1.43±0.67 mm、1.88±0.99 mm、1.05±0.56°,真空垫组1.31±0.59 mm、2.16±1.05 mm、1.97±1.07 mm、1.72±0.54°,X(t=-0.31,P=0.754)、Y(t=-3.08,P=0.003)、Z(t=-0.31,P=0.757)、RTN(t=-4.56,P=0.001);胸中段组分别为头颈肩组1.11±0.52 mm、1.97±0.95 mm、1.72±0.78 mm、1.14±0.58°,真空垫组1.18±0.52 mm、2.37±1.24 mm、1.91±1.53 mm、1.61±0.65°, X(t=-0.63,P=0.531)、Y(t=-1.66,P=0.101)、Z(t=-0.690,P=0.492)、RTN(t=-3.52,P=0.001)。结论食管癌两种常用的固定方式中,头颈肩模对于胸部中上部位的控制性优于真空垫,尤以Y方向明显,摆位误差小。中下段食管癌头颈肩模与真空垫两种固定方法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秀水 《系统医学》2021,(6):107-109
目的 探究组织补偿膜使用方式引起的放射治疗摆位误差.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1-8月收治的100例需要使用组织补偿膜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示法分为常温组(n=50)和加热组(n=50).加热组的补偿膜需要在使用前加温,常温组的组织补偿膜直接使用.两组患者组织补偿膜在使用前利用不同方式摆位后使用锥形束CT进行...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12-113
选择到我院进行诊治的20例癌症患者,利用瓦里安Trilogy加速器实施调强放射治疗,所选每一位患者在首次治疗前均实施一次CBCT扫描,而后在后续治疗期间每周进行一次扫描,接着和计划CT图像配准获得位移误差。所获图像共210幅。垂直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头脚方向误差分别为1.34±0.31mm、1.74±0.43mm、2.68±0.74mm;经纠正后,摆位误差减少,纠正前后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各方向摆位误差和纠正后相比,所存差异不明显(P0.05)。CBCT应用于放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放射治疗期间重复摆位必然会存在误差,对此,为确保靶区和附近正常组织器官剂量分布更加的准确,应及时对误差原因进行分析,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从而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