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睡眠监测阻塞定位仪(Apneagraphy,AG200)结合螺旋CT在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上气道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8例睡眠打鼾患者,采用睡眠监测阻塞定位仪进行整夜睡眠呼吸监测,分析呼吸紊乱指标、出现呼吸暂停低通气事件时的阻塞平面,不同平面的阻塞次数和总阻塞次数。以螺旋CT测量清醒状态下上气道的软腭后区、舌后区气道的横截面积。将AG200测定上气道狭窄平面与CT测量判断平面进行比较。结果①28例AG200监测,6例排除OSAHS。22例符合OSAHS,其中轻度4例,中度10例,重度8例。②28例CT测量,4例无狭窄平面,16例腭后区狭窄2,例舌后区狭窄6,例腭后区、舌后区双重狭窄。③22例OSAHS中AG200测压均为上部和下部联合阻塞,上部阻塞为主18例,下部阻塞为主4例,其中1例上部阻塞为100%。④22例OSAHS中,AG200测压腭后区阻塞为主占81.8%(18/22),CT测量腭后区狭窄占68.2%(15/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G200测压下部阻塞为主占27.6%(6/22),CT测量舌后区阻塞占18.2%。结论 AG200对OSAHS定性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CT测量可以很好地评估上气道腭后区狭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技术在评估中重度OSAHS患者上气道多平面狭窄诊断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对经多导睡眠监测仪(PSG)确诊的100例中重度OSAHS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同时对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上气道MSCT扫描,分别测量舌后区、腭后区2个平面气道的最小横截面积及前后径、左右径和咽壁厚度,判断中重度0SAHS患者上气道的狭窄平面。结果 根据测量结果,被测量的50例正常成年人的上气道的2个平面的横截面积参考值分别为舌后区为200mm2,腭后区为175mm2。同时,本研究中100例中重度OSAHS患者中单纯腭后区狭窄56例,单纯舌后区狭窄18例,腭后区及舌后区同时狭窄26例,根据数据观察可知,狭窄平面主要存在于腭后区。结论 MSCT能较全面评估中重度OSAHS患者上气道情况,在评估中重度OSAHS上气道多平面狭窄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为临床病情评估、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气道狭窄的CT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进行上气道螺旋CT扫描,以明确上气道狭窄部位,为手术提供术前评估.方法:对53例临床确诊OSAHS的患者进行上气道螺旋CT扫描,分别测量软腭后区、悬雍垂区、舌后区、会厌后区四个层面气道横截面积、各径线长度,判断上气道狭窄部位.结果:53例OSAHS患者中,3例患者上气道横截面积及各径线值在正常范围内,其余50例均存在上气道不同部位的狭窄表现.结论:OSAHS患者多数存在上气道解剖性狭窄改变,狭窄部位不尽相同,通过CT扫描确定狭窄部位,可为手术提供可行性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CT扫描测量,比较清醒状态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与健康人上气道及其周围软组织结构差别,确定上气道狭窄部位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螺旋CT对43例经多导睡眠监测仪确诊的OSAS患者自鼻咽顶部到声门之间区域连续扫描,再利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测量上气道软腭悬雍垂后区、舌后区和会厌后区截面积、各径线长度及咽侧后壁厚度,并测量软腭的长度、厚度等数值,同时选择50例无打鼾的同年龄组健康人做对照。结果 OSAS组,表现上气道软腭悬雍垂后区狭窄者35例,舌后区狭窄者16例,会厌会区狭窄者2例,其中2例患者无明显的上气道狭窄。表现上气道狭窄的患者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区域共同狭窄。OSAS组上气道三个解剖区域截面积、气道左右径均小于对照组,咽后壁及咽侧壁厚度大于对照组,OSAS组上气道软腭长度、厚度大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OSAS患者的上气道解剖性狭窄,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测量可较好地确定狭窄部位,并对睡眠呼吸暂停发作时上气道阻塞部位作出较准确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电子喉镜对上气道形态、结构及表面特征的直接观察,Muller呼吸试验模拟上气道阻塞状态下咽腔塌陷情况推断睡眠时气道可能发生阻塞的部位,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病人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30例OSAHS病人和30例单纯鼾症对照者进行电子喉镜检查,分别在平静呼吸及Muller呼吸状态,观察其悬雍垂根部、扁桃体下极、会厌上缘平面塌陷程度,并对两组所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OSAHS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OSAHS患者上气道狭窄表现在多个平面。不同程度OSAHS病人咽腔Muller氏试验下缩小范围有明显差异。结论电子喉镜对OSAHS患者上气道的阻塞平面及其变化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术前评估OSAHS病人上呼吸道情况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o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由于上气道发生阻塞所致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同时伴有缺氧症状,软腭及其后区阻塞是患者最常见、最主要的部位[1]。缓解该区阻塞的悬率领垂腭咽成形术一直是手术治疗的经典方法,但术后易发生腭咽关闭不全等并发症[2]。我科开展全长保留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治疗OSAHS35例,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科2003—2005年共采用UPPP治疗OSAHS并完成随诊35例,男性34例,女性1例,年龄30~60岁,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肥胖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X线头影测量特征。方法测量72例肥胖伴OSAHS患者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X线检查数据,并与24例正常人结果比较。结果①舌、软腭占口咽腔矢状面积比例明显增加(P〈0.01);软腭后和舌咽后咽径显著减少,最小矢状咽径明显减小(P〈0.01);②87.50%患者上气道狭窄。其中软腭和舌后区最多见(51.39%),其次为软腭后狭窄(31.94%)。结论肥胖伴OSAHS患者X线头影测量分析,能提示患者上气道狭窄部位、性质。  相似文献   

8.
陈盈  洪晓林 《贵州医药》2012,36(6):523-52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以下简称OSAHS)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对健康的危害甚大,可引起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渐进性损害.在确诊OSAHS后,尤其是中重度的OSAHS患者,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其中较为经典的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简称UPPP).但重度OSAHS患者往往存在多平面阻塞,腭咽及下咽平面是最常见,最主要的阻塞部位[1].Barkdull等通过上呼吸道CT检查发现舌后间隙是重度OSAHS患者的主要阻塞部位.目前,舌骨悬吊术正逐步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为此,我科于2009年2月至2010年5月采用腭咽成形术联合舌骨悬吊术治疗重度OSAHS患者9例,经随访1年,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建立OSAHS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前后咽腔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利用流固耦合方法 数值分析咽腔气流及上气道壁的变化,探讨OSAHS的口腔矫治器治疗机制.方法 对1例确诊为中度OSAHS的成人患者戴矫治器前和戴矫治器3个月后分别行上气道及周围组织MRI检查.将以DICOM格式存储的扫描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7.0、NX 8.5,Geomagic Studio12.0对上气道及软腭进行三维重建,应用ANSYS Workbench 13.0软件进行网格划分,赋予各部分材料属性,最终建立上气道的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将所得的模型导入CFX-ANSYS软件中进行FSI数值计算.结果 患者戴OA后,在最大吸气时刻,腭咽处的气流速度由9.677 m/s降低到7.020 m/s,最大负压由-64.18 Pa降低到-37.88 Pa,气道壁的最大形变量由0.629 mm减小到0.244 mm.在最大呼气时刻,腭咽处的气流速度由10.44 m/s降低到7.441 m/s,最大负压由-36.25 Pa降低到-23.79 Pa,气道壁的最大形变量由0.648 mm减小到0.310 mm.结论 OSAHS患者戴OA后,在最大吸气和最大呼气时刻,腭咽气道的负压和气道壁的形变均降低,使咽腔不易出现塌陷,从而减轻了患者的打鼾和呼吸暂停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4例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各平面解剖结构进行详细检查,并对每例患者各狭窄平面进行鼻内镜手术和(或)韩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等离子刀系统辅助舌根减容术等序列治疗。结果重度OSAHS患者大多存在上气道多平面解剖结构的阻塞,鼻腔、腭咽平面及舌咽平面阻塞者常见。全部患者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进行临床随访和PSG监测。序列治疗后6个月有效率为100%,1年有效率为93%,术后PSG监测示AHI和LSaO_2均较术前有明显变化(均P<0.01)。结论对重度OSAHS患者进行序列治疗效果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用于肠梗阻诊断的意义。方法 50例肠梗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腹部X线平片诊断。观察组采用多排螺旋CT诊断。结果观察组影像诊断符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符合率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诊断肠梗阻准确率高,能明确肠梗阻的病因、梗阻部位及程度,能为肠梗阻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探讨64排螺旋CT对肠梗阻常见病因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213例经手术或临床治疗证实的肠梗阻患者的64排螺旋CT病因诊断的影像资料,并和临床结果对比。213例肠梗阻病例中,梗阻病因准确诊断191例,误诊12例,未明确病因诊断10例,诊断准确率90%。多排螺旋CT对肠梗阻常见病因诊断准确率高并可观察腹腔内其他情况,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血运性肠梗阻的CT影像特征。方法对15例经外科手术或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且CT影像资料完整的急性血运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血管成像,CT影像诊断均为急性血运性肠梗阻。结论急性血运性肠梗阻的CT影像表现有其特征性,CT血管成像所见肠系膜血管栓塞或狭窄是其最直接、最可靠的征象,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在初诊时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诊断检查,观察组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进行诊断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与诊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2.5%,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采取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率高,且诊断时间短,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采用软腭横向双梭形切除联合扩大双侧扁桃体切除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59例Ⅰ型OSAHS患者分成观察组(39例)采用软腭横向双梭形切口及扩大双扁桃体切除,对照组(20例)行上腭成形术或保留悬雍垂上腭成形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咽痛时间平均9.8d、鼻腔反流7例、咽腔缩窄0例,对照组分别为18.2d、18例、3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348、3.578、4.901,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鼾声消失19例、明显减轻17例、无改变3例,对照组分别为10例、4例、6例,两组鼾声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3.426,P<0.05).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及血氧饱和度两组术前、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软腭横向双梭形切除联合扩大双侧扁桃体切除术式治疗OSAHS,可完整保留了悬雍垂,有效扩大口咽腔通气截面积,且较好保留咽腔的正常生理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排与256层螺旋CT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检查中应用对比.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1月肺动脉栓塞16例,依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256层螺旋CT组9例,16排螺旋CT 7例,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 两组扫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平均CT 值、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 256层螺旋CT组均优于16排螺旋CT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管球旋转速度为0.27 s,探测器宽度为8 cm,扫描速度较64排螺旋CT明显提高.通过对16排与256层螺旋CT在肺动脉造影用于老年人肺动脉栓塞检查对比,256层螺旋扫描时间平均为3.26 s,降低扫描时间对于危重患者,特别是不能长时间屏气患者尤为重要.256层螺旋CT在图像质量及肺动脉平均CT 值、信号噪声比、对比度噪声比优于16排螺旋CT但无显著差异.总之,256层螺旋CT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检查中能够显著缩短检查时间,减少患者屏气时间,降低患者检查时危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8年中主脉脉壁间血肿CT影像检查资料。17例主脉脉壁间血肿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检查,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三维容积成像(VR)后处理。结果 16排螺旋CT检查能快速、准确、无创地诊断壁间血肿。结论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2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所有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心率〈70次/min且较平稳时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最佳,可较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情况、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及管壁病变。对于桥血管及支架植入是否通畅和有无再狭窄显示良好。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安全、快捷、无创,对冠状动脉疾患的筛选、内支架术后疗效随访等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上颌骨埋伏多生牙诊断和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根尖定位片投照定位困难的上颌骨埋伏多生牙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应用螺旋CT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作多层面重建和三维重建,指导手术入路及方式。结果 16例患者共发现多生牙21颗,位于牙弓唇侧4颗,腭侧13颗,4颗位于正常恒牙之间。64层螺旋CT扫描对上颌骨埋伏多生牙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直观地显示上颌骨埋伏多生牙的形态、位置、萌出方向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在上颌骨埋伏多生牙的定位诊断、手术入路、手术方案制定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顾金凤  刘军  苏大建  李晨曦  陈芳云  周宾 《安徽医药》2013,17(12):2093-2094
目的 探讨及评估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青壮年(年龄≤50岁)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小于等于50岁的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对所有原始资料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 156例中检出冠状动脉心肌桥38例(24%),冠状动脉硬化53例(34%),冠状动脉起源异常4例(3%).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对于青壮年的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安全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