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致泻大肠埃希菌在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水源水中的分布与腹泻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比较同一时期水源水(井水)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分布与腹泻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腹泻患者和水源水标本中检出的致泻大肠埃希菌除极个别外,两者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EPEC、EIEC、ETEC中血清型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本文对甘肃省2018-2020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从年度、季度、性别、年龄分布进行分析,并对分离株耐药状况进行研究,为由致泻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政策和依据。方法 按照《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从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样本中分离得到大肠埃希菌株,PCR方法进行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18-2020年甘肃省由致泻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呈下降趋势,患病率男性大于女性,19~45岁组大于其他年龄组。致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78.8%),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头孢唑林、四环素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超过40%,对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头孢他啶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低于10%。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多重耐药率为69.8%。5种型别的致泻大肠埃希菌中EAEC占比为62.2%,各型别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头孢噻肟的抗生素敏感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甘肃省食源性疾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耐药形势严峻,各个市州应当完善食源性疾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监测工作,并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3.
刘友兰 《天津医药》1999,27(10):628-629
腹泻是临床常见疾病,尤其在婴幼儿发病严重。目前对致腹泻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类较为复杂,已报道的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和肠凝聚性大肠埃希氏菌(EAggEC)。笔者对我院1995年6月至10月肠道门诊204例急性腹泻中发现的36例ETEC患者的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为本院肠道门诊急性腹泻患者204例,男105例、女99例,全部病例均为腹泻3次以上,且1周内未使用过抗生素治疗的初诊患者。全部做了肠道菌分离,和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  相似文献   

4.
1999年及2000年夏秋季江苏省苏北某地及其接壤地区出现感染性腹泻患者,且有肾功能衰竭(肾衰)发生,病死率高,经检验证实该组病例系由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HC)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该菌又称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简称大肠杆菌O157:H7,我们就该病流行期间76例临床诊断患者的临床表现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5.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又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或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性胃肠炎[1](以下称本病),系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1历史 Riley等人首次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到O157:H7大肠杆菌,同时还从患者曾经就餐的汉堡包连锁店的冷冻的生牛肉馅中也分离到O157:H7大肠杆菌,从而确认O157:H7大肠杆菌是当时感染性腹泻暴发的原因,而O157:H7大肠杆菌也被称之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1999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EHEC 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暴发.EHEC可引起出血性肠炎和病死率较高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毒力基因,建立一种快速检测与鉴定DEC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 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800份粪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对检测到毒力基因阳性的菌株进行DEC的归类,并对扩增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80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DEC 46株(5.8%),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分离最多22株,其次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15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7株,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2株,无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结论 建立同时检测多个粪便标本的多重P C R方法,可敏感、快速地检测DEC。  相似文献   

7.
福田区肠道传染病实验室监测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圳市福田区腹泻病例中病菌感染现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哨点医院采集门诊未使用抗生素腹泻监测患者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阳性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福田区腹泻病例监测中肠道致病菌感染率为11.45(115/1004),检测出沙门菌、副溶血弧菌、EPEC、EIEC、ETEC,在不同年龄段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病例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EPEC、EIEC、ETEC感染季节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沙门菌、副溶血弧菌感染情况在不同季节有明显差异(P<0.05),沙门菌、副溶血弧菌感染在夏季较多见;常住与暂住人群的感染构成比有显著差别(P<0.01);男女性别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福田区要重点加强辖区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防治,在夏季要加强沙门菌、副溶血弧菌的监测与防治,注重暂住人群的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教。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动物源性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和耐药特点,为其耐药性的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NCCLS推荐的表型检测法和确认试验测定大肠埃希菌ESBLs,纸片扩散法测定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结果 222株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83.78%)、诺氟沙星(92.79%)、利福平(81.08%)的耐药率很高;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高度敏感。ESBLs检出率为12.16%(27/222),产ESBLs菌株除对亚胺培南外其余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菌株。结论动物源性大肠埃希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应加强对食品中动物源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从酱牛肉中检出一株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了解和掌握开封市主要消费食品中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状况。方法对开封市的主要消费食品进行随机采样,依据食品污染物相关监测手册和国家标准检验方法对样品进行监测。结果从酱牛肉中检出一株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O125:K70。结论该菌在主要消费食品中出现,有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季节性腹泻检验中大便常规检验的效果。方法:选取腹泻患者96例,回顾性分析其大便常规检验结果。结果:在所检出的各种病原菌中,5例有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占比为5.21%;7例副溶血弧菌,占比为7.29%;8例沙门菌,占比为8.33%;4例志贺菌,占比为4.17%。结论:致泻性志贺菌与大肠埃希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流行与夏季与秋季,沙门菌主要流行与夏季、秋季与冬季。  相似文献   

11.
郭彦言  李艳 《中国药房》2008,19(14):1069-1071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患者中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采用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ESBLs,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方法检测AmpC酶。结果:130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单产ESBLs45株,AmpC酶8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5株,检出率分别为34.6%、6.2%和3.8%;产酶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大部分均高于不产酶菌株。结论: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AmpC酶和ESBLs,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5株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中整合子的分类、结构及其在介导AmpC酶基因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20种抗生素对试验菌株的敏感性。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整合酶基因(intI)及其定位,对其阳性菌株可变区(Int)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这25株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20株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80%);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绝大多数为aadA5和dfr17;未发现携带AmpC基因盒的整合子。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地存在于产AmpC酶的大肠杆菌中;耐药基因盒是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药物及氯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但对介导AmpC酶基因转移,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英杰  马瑛 《中国药房》2012,(26):2439-2441
目的:汇总我院2011年分离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年病原菌分布、构成及耐药性进行统计、汇总。结果:2011年分离检出的革兰阴性菌2690株(62.65%)中全部耐药的革兰阴性菌占1.33%,革兰阳性菌528株(12.30%),真菌1076株(25.06%);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16.02%)、肺炎克雷伯菌(12.74%)、铜绿假单胞菌(11.29%)、鲍曼不动杆菌(9.41%)。革兰阳性菌对呋喃妥因高度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最低。结论:抗菌药物使用应加强药敏检测,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5~2011年25起食物中毒标本中分离的108株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分布、tdh基因携带情况和PFGE分型特征。方法血清学实验检测菌株的血清型别;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BioNumerics软件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108株菌分为7个血清群、15个血清型,主要血清型是O3∶K6;所有菌株分成65个PFGE types(PT),相似度为34.1%~100.0%;92株菌携带tdh基因,阳性率为85.2%。结论引起厦门市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分布呈多样性,优势血清型为O3∶K6,且大部分菌株具有tdh基因;同一克隆的菌株血清型可相同也可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外膜蛋白对59株耐头孢西丁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外膜蛋白OmpF基因;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外膜蛋白;微量稀释法测定20种抗菌药物对试验菌株的敏感性。结果:59株大肠埃希菌中,29株OmpF基因阳性(49%),其中在产AmpC酶25株中有20株OmpF基因阳性;OmpF基因缺失的30株大肠埃希菌均未出现OmpF蛋白条带,其中13株同时缺失OmpC蛋白条带,29株OmpF基因阳性菌中有4株缺失OmpF蛋白条带;这59株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OmpF基因及蛋白的缺失是非产AmpC酶菌对头孢西丁耐药的主要原因;孔蛋白缺失主要产生头孢西丁耐药,而对试验中的其它抗菌药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2010年医院感染细菌分离情况及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出现。方法:对2010年我院医院感病例的细菌培养标本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我院医院感染病例共250例,有193例进行了病原学送检,共分离出病原菌121株,以真菌(25.6)、大肠埃希菌(18.2)、肺炎克雷伯菌(14.9)和鲍曼不动杆菌(9.1)为主要分离菌。结论:所分离出的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ECO)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1999年1月- 2011年9月我院分离ECO的药敏试验结果,应用WHONET 5.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产ESBLs菌株采用双纸片协同实验测定并经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确证试验确认.结果:ECO和产ESBLs ECO的分离率为21.6%和63.9%.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远高于非产ESBLs菌株.产ESBLs ECO除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敏感率较高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严重.结论:我院应重视对产ESBLs菌株的监控,临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是治疗产ESBLs ECO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某儿童医院2010-2012年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10-2012年该院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2494株,对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94株肠杆菌科菌株中,分离最多的是肺炎克雷伯菌1069株(42.9%),其次是大肠埃希菌1044株(41.9%)和阴沟肠杆菌134株(5.4%)。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低(〈27.7%),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低(〈1.3%)。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最为敏感。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医院细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林勇  马骉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6):2416-2417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下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对我院老年患者痰液中分离出的186株革兰阴性杆菌选用15种常用抗生索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出的186株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37株,占19.89%,肺炎克雷伯菌55株,占29.57%,鲍曼不动杆菌18株,占19.9%,阴沟肠杆菌16株,占8.60%,大肠埃希菌34株,占18.28%,嗜麦芽寡养单胞菌9株,占4.84%,其他革兰阴性杆菌17株,占9.14%;耐药性分析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最低为亚胺培南,最高为氨苄西林,大部分细菌呈多重耐药.结论:老年患者下呼吸道革兰阴性菌耐药谱广,多重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20.
59株大肠杆菌中整合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59株耐头孢西丁大肠杆菌整合子的分类、结构及其在介导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整合酶基因(intI),对其阳性菌株可变区(Int)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22种抗生素对试验菌株的敏感性。结果:59株大肠杆菌中,45株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76%);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绝大多数为aadA5和dfr17;仅有2株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盒;整合子阳性组抑菌浓度明显高于阴性组。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地存在于耐头孢西丁大肠杆菌中;耐药基因盒是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药物及氯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但对介导β-内酰胺类耐药方面,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