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指导和依据,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本院2016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63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3例不良反应共涉及40种药品,其中由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比25.34%;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共48例,占比76.19%,口服给药14例,占比22.22%,外用给药和静脉注射各1例,各占比1.59%;63例中女性不良反应38例,占比60.32%,男性不良反应25例,占比39.68%,女性比男性发生率高;60岁以上人群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5.56%.结论 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积极开展药学监护,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本院收集的124例药品的不良反应,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 61岁以上的老年年龄组的ADR发生率最高,占40%;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数最多,占46.8%;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最易引发,占91.1%。结论应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96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我院上报的96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菌药物类别、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96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涉及药品45种,其中抗菌药物有关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最多(50例,占52.08%);静脉滴注给药发生引起的最多(88例,占91.67%)。60岁以上老人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43例(占44.79%),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4例(占4.17%)。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临床表现最为常见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7例,占80.21%),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损害等。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收集的144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剂型、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院144例ADR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3.1%,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20.8%;给药剂型以注射剂最为常见,占84.0%;临床表现以皮肤损伤为主,占47.9%。结论应重视ADR报告,加强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与分析本院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1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抗感染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有32例,占25.0%,其次为中成药和心血管系统药物。静脉滴注是所有给药方式中ADR发生率最高的,占75.0%。不良反应表现最多的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ADR高发于中老年年龄段,〉50岁的患者占到了57.8%。结论本院发生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提示临床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联合用药应注意配伍禁忌;儿童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慎重。用药前要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后认真观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家跃 《安徽医药》2007,11(11):1053-1054
目的分析宿州市立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提高本院的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宿州市立医院2006年收集的168例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临床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菌药占首位,应用的药物中为抗感染药(101例,占60%)占很大比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6例);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老年人ADR发生率较高。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必须注视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濮阳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收集的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1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较多,共64例,占58.18%;静脉给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为79例,占71.82%;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37例,占33.64%,其次为中药制剂,共19例,占17.27%;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有39例占35.45%。结论:应以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为重点,加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全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分类、特点等,制定更有效的管理措施及防范对策,提升医院药事管理工作。方法选取全市2014年全年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数7003例。对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用药途径、不良反应分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中,化学药品7037例,占89.17%,中成药765例,占9.69%;引起不良反应的化学药和生物制品按药理作用分类排名前三是:抗菌药物、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以及麻醉镇痛用药。结论对全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特点分析,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能最大限度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药品不良反应损害程度,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DR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用药途径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ADR报告中,中老年人发生率最高,占60%;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占74%;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症状为全身各部位的皮疹、荨麻疹等。结论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使用质量和确保人们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自2011年原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后,本院加强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工作。为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警示,指导和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分析了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上报的13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方法:对13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从病人的基本情况、药品分类、给药途经、临床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本院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有43例(占30.71%);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途径给药;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50~70岁人群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发人群,大多转归良好。结论:定期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可以提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临床工作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该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该院16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对所涉及的药物品种进行分类整理。结果 165例不良反应中40岁以上患者占多数(55.2%),女性多于男性,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给药后30min内(68.2%),共涉及12类66种药物,以静脉给药为主要用药途径的占总数的83.0%。由头孢菌素类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排前2位(20.0%、10.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8例占总数的4.8%。结论该院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静脉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应按适应证选药,加强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彭学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3,(34):170-171,173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4年11月~2013年6月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91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报告中,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占56.25%)和中药注射液(占17.71%),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多,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本院2009~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并分析其特点和规律,提高临床医生对ADR的关注度,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和依据,减少ADR的发生。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2年6月本院上报的27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剂型、药物类别、临床表现、ADR患者的转归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76例ADR报告中,男性占60.14%;〉18岁的成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口服药物的ADR发生率较其他给药途径高,占65.94%;最容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结核药物,而临床表现以肝功能损害最为常见,患者转归良好。结论本院应继续加大力度监测ADR工作,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2012~2014年我院收集的2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频数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老年和婴幼儿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发人群,发生率占总人数的52.60%;静脉给药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7.04%;涉及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最多,占52.9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道系统损害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1.38%和23.79%。结论医务工作者应重点关注老年及婴幼儿用药人群,合理使用药物,加强对用药过程的观察和监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儿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减少患儿ADR发生,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2014年上报的338例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8例ADR病例中,新的和严重的病例占28.40%;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最多达75.70%;引发ADR最多的为抗菌药物达58.88%;ADR病例数量最多的为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达11.54%;338例ADR几乎累及了全身系统,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最多达76.33%;严重ADR在联合用药中的比例(22.00%)高于无联合用药中比例(10.07%);按照类型分,最多的为B型高达82.25%;时间关联性以B型最明确,发现时间在给药后2 h内高达87.77%;A型ADR新的和严重的报表所占比例最高达41.82%。结论:本次调研发现静脉给药30 min内ADR发生率较其他给药途径高;严重的ADR更倾向于在给药后数分钟内发生;联合用药可能是严重ADR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B型ADR所占比例最高可能与其时间关联性强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2011年所收集的459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在459例ADR报告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高发于≤10岁和>60岁人群;以静脉注射居多,占87.58%;其中抗微生物药致ADR例数最多,有229例(占49.89%);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81例(占32.73%);一般ADR占83.66%,严重的ADR占2.83%,大多好转或治愈。结论:医护人员应加强ADR监测工作,提高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罗存梅 《中国药房》2006,17(3):207-20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收集的15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ADR中,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24%(36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52%(78例);抗菌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6.7%(70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7.3%(71例)。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展开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季敏  谢培晨 《中国药房》2009,(23):1812-1814
目的:分析2008年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及安全。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临床各科呈报的ADR病例,按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描述、因果关系分析评价、分级、汇总及统计。结果:90例ADR监测报告中,涉及药品50种,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疑似ADR最为常见,共48例(占53.33%);由降压药、抗心绞痛药引起的疑似ADR其次,有11例(占12.22%);再者是由中药制剂引起的疑似ADR,有6例(占6.67%);由静脉滴注引起的疑似ADR也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多见的,有72例(占80.0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有38例(占42.22%)。结论:我院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相对较多,应正确合理使用,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腔科口腔内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与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1日~2012年10月30日期间住院和门诊患者的口腔内局部用药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例口腔内用药不良反应涉及5种药品;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占75%;单项用药占88.57%;85.71%的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后3天内;不良反应主要有18种临床表现。结论口腔内用药有局限性,用药剂量小,不良反应相对较轻,虽然安全性较高,但应注意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