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伤寒论》对腹证的描述,有“心下痞”、“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少腹急结”、“腹满”等等。兹就常见腹证之诊法介绍如下: 1.心下痞:自觉心下胸胁痞闷堵塞,按心下部腹壁紧张,多为泻心汤证。2.心下痞硬:除心下痞外,按之坚硬有物,并有抵抗压痛,亦多为泻心汤证。3.心下急:指胃脘部有急迫不快之感,按心窝部有明显抵抗,为大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2.
李宇铭 《陕西中医》2011,32(10):1418-1418
<正>过去对痞证的解释,多以《伤寒论》151条作为痞证的定义:"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七版教材《伤寒学》说:"痞证的特点是心下堵闷不舒,然以手按之却柔软无物",而《伤寒论讲义》则说:"痞证病机为无形之邪阻滞气机,故以心下痞塞,按之如濡软、不痛为脉证特点",两者观点基本一致,均认为痞证的表现必须有两种基本条件:1.闭塞堵闷感,2.按之柔软。但若以此观点解释痞证,则会出现许多矛盾,以下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四、痞即痞塞不适之征,可谓《伤寒论》痞证特异性的腹证,故以此特征而命名,从某种意义上说,若无“痞”之腹证便不成其痞证了。痞塞部位正在心下,“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乳腺与季肋弓交叉两点之线为一等边三角形”就是心下痞范围。对于腹证“痞”有广、狭二义,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及此将“心下痞”与“心下痞满”互混。应该提出,狭义之痞与痞满在腹诊上有所区别,不应混淆,至少有两点可鉴:一是痞“但满而不痛”,而痞满可伴疼痛;二是痞按之自濡,可无抵抗,  相似文献   

4.
痞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为主证,其证错综复杂,用药多为寒热并行。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文章结合"否""泰"之卦与临床医案,对痞证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痞证是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症的病证。文章从痞证的渊源、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等方面总结痞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将痞证分为"胃痞""肝痞""肺痞",采用"辛开苦降、泻中寓补、甘温扶脾、调和肝脾、开宣肺气"五法展开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浅析痞证     
张兴国 《内蒙古中医药》2007,26(5):43-43,57
痞证在很多疾病中都可见到,尤其是以脾胃肠道疾病最为多见,只有加深对痞证的认识,才能针对病证做到恰当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对痞证的认识和治疗做如下阐述。1对痞证症状的认识痞证发生的部位多在心下(即胃脘),故常有心下痞或胃痞之称。痞为患者自觉心下有压迫、阻塞感,似有一物,按之濡不软不硬不痛,触诊时腹部一般为软,但有时偶现压痛,腹肌较紧张,正如《伤寒贯珠集》曰:“痞者,满而不实之谓”,《金匮要略》“呕而肠呜,心下痞者”。2对痞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痞证之成因,多由热邪、寒邪、饮食内停、水饮、痰浊内阻、大肠燥屎、正气亏虚…  相似文献   

7.
结胸证探析     
结胸证是《伤寒论》太阳病下篇的一个重点病证,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实质是什么?今从其重点症状着手,进行剖析: 结胸证的发病部位,主要都集中在心下,大结胸证是不按自痛,非但痛,还有满、硬、石硬,甚至痛不可近(拒按);小结胸证是“按之则痛”,显然是不按不痛的。痞证也在心下,尽管痞证也可以有心下硬,甚至还可以有硬而满,但痞证就是不痛,“按之濡”,按了也不痛。从而衬托出了“痛”字  相似文献   

8.
痞证是《伤寒论》太阳病变的重要内容。“痞”既是一个临床症状,又是一个证名。《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濡。”“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濡与软同,即心下虽痞塞满闷,但按之却柔濡。故痞证临床主症为闭塞满闷,若与有形之实邪凝结亦可鞭满。此证虽见之于太阳坏病中,但在临床实践中以脾胃疾病为多见。笔者治疗本病35例,现作一小结,并结合《伤寒论》对痞症的论述,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系治痞证代表方,按痞证多指湿阻气机,胃脘部(旧指心下)满闷不舒而言,因痞字从病从否,说明病人胃脘难受堵闷痞塞,按之濡软而不痛,有难言之意。痞有虚实之不同,虚痞多由脾胃素虚,或病后气虚,或吐下伤及脾胃,以致中阳不振,运化无权而发生本症。实痞多因食滞、痰热或湿热等邪陷中焦,壅阻于胃而形成本症。伤寒之痞多因表邪误下入里,壅聚于胃,以致中气已虚、寒热互结而成,故多挟虚;而温病多因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而未经误下,或由痰热凝聚,故多成实痞,此与伤寒致痞有所不同。《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治少阳误下伤中而形成痞证。因痞出自误下,损伤脾胃,邪热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或呕或利,寒热错杂,壅阻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证。此证偏虚,  相似文献   

10.
刘永 《世界中医药》2011,6(3):248-250
痞满是以自觉心下痞塞不通,胸膈满闷,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可分为心下痞及胸痞等。《素问·阴阳别论篇》即有"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的论述;《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又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伤寒论》则明确提出"痞"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类别,为后世治疗该病证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1.
张喜奎 《国医论坛》1999,14(3):14-15
十四、胃脘膨胀隐隐痛法当滋柔缓缓通胃院胀痛系临床常见之症,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皆可发生胃院膨胀。其轻则胃痛隐隐,食后炮胀;重则腹胀膨膨,胃痛暴作,饮食难下、是病仲景《伤寒论》称之为“痞”,指出其总病机为气机痞塞所致,“按之自儒,但气痞耳”。并将其分为实热痞(大黄黄连泻心场证、大柴胡场证)、虚寒痞(枝枝人参汤证、旋覆代猪场证)、邪实正虚痞(附子泻心汤证及半夏、生姜、甘草泻心场证)、痰食阻滞之痞(瓜蒂散证)、水蓄气滞痞(五等散证)等,用药多主刚煤,少用阴柔。…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张仲景立五泻心汤共同主症为心下鞭,其成因多为胃气素虚,或治疗失误(吐、下),以致无形邪热内陷心下,因其内无痰水、宿食等实邪阻滞,与结胸(如大、小陷胸汤证),水痞(如五苓散、十枣汤证)等有本质的区别,故仲景原文明确交代: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条).据临床所见,泻心汤痞证见于心下,约当胸之下、脘之上的膈中部位.膈,居脏腑上下之间,阴阳表里之半,为少阳所主.宣和解一法,半夏泻心汤寒温补泻并施,以为痞证正治.其余四方均为半夏泻心汤的变局,分主太阳少阳并病的胃虚水热痞,少阳阳明并病的胃虚痞,及寒入化热、邪热壅聚的热痞,上热下寒、痞兼阳虚的寒热痞.  相似文献   

13.
大黄在《伤寒论》中入方十四首,论涉四十五条。仲景将大黄灵活巧妙地与清热利湿、理气、逐水、化瘀等法结合,用以治疗痞证,大结胸,蓄血,黄疸,阳明腑实及脾约等证。下面将大黄合诸法组方的应用,作浅要的分析。一、大黄与清热法合用大黄与清热法合用有大黄黄连泻心汤。仲景用它治疗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窒不通而成的热痞之证。该证热虽盛而尚未与有形之物相结,故仅有“心下痞、按之濡”(159条)。所以用大黄黄连泻热消痞以治之。热痞乃邪热内  相似文献   

14.
痞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大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为其主证,其证错综复杂,用药亦多为寒热并行。因此,总是令后学者难以掌握。但如果以字义及《易》理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便可以化繁为简。本文即是依此方法对痞证进行的探讨和研究。痞证取《易经》"否"卦之象,"否"卦乃"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否"即为闭塞之义。仲景论述痞证最详,立五泻心汤等方剂,为后学治痞之典范。  相似文献   

15.
李宝丽 《陕西中医》2005,26(3):278-279
痞证,又称“心下痞”,乃心下胃脘部位堵闷痞塞不舒之证。《伤寒论》论述心下痞之病因证治十余条,载泻心汤方5首,关于痞证的成因辨证论治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何任 《新中医》1991,23(2):18-1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中“心下痞”之病证,乃指胃脘部满闷,按之柔软而不痛的证状。多由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以致邪气相结,寒热错杂。故仲景有泻心汤之设。临床所见此证甚多,但并不多由表邪误下所致,即所谓内伤杂病之心下痞也。其证有因忧郁气结而致心下痞满,亦常见兼见脘腹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五泻心汤证原文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条)2.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条)3.生姜泻心汤证:"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条)4.甘草泻心汤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条)5.半夏泻心汤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149条)  相似文献   

18.
<正>痞证是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对痞证就有论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汉·张仲景则称之为"心下痞"。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历代医家对本病在认识与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仅就中医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思路略作梳理。1张仲景"和中"之法与泻心汤类方张仲景在治疗痞证以调和脾胃升降为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9.
<正> 六经辨证(五)痞证1.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临床表现】主证:心下痞,按之濡软而不痛。次症:烦渴,吐血,衄血。舌脉:舌红苔黄,脉数。【病机分析】  相似文献   

20.
早在汉代张仲景所撰《伤寒论》中,已对痞证的不同成因、病理变化和证候特征,作了明确的记载,并设五泻心汤以治。临床上除了外感伤寒可以致痞外,许多内伤杂病也每多见此。本文仅就“痞证”和五泻心汤的运用作一粗略介绍。一、痞证的概念及成因痞者,满而不实,闭塞不通之谓。其症候特征为“心下痞,按之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