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酵过程中产生或外加的金霉素大部分扩散入金霉素链霉菌细胞内。金霉素链霉菌菌体破碎吸收实验表明 ,金霉素被细胞内成分吸收 ,并非简单溶于胞内。在生理或中性 p H条件下 ,95 %以上的金霉素扩散入金霉素链霉菌细胞内。当 p H降至 1.4 ,大部分金霉素溶于溶液中。金霉素进入细胞的过程为被动扩散过程。对金霉素特异性吸收可能是金霉素链霉菌产生高抗性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金色链霉菌原生质体电融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提高去甲基金霉素的发酵效价,将金霉素链霉菌产生去甲基金霉素的变株的原生质体与金霉素高产变株热灭活的原生质体,用非交流电场法和交流电场法进行了电融合。在非交流电场法实验中。先用25%PEG将原生质体聚集,再以BAEKON 2000和SDⅡ型二种基因转移仪,采用几种不同的实验参数(脉冲强度、宽度和个数)进行融合,皆未能提高融合频率。交流电场法融合实验用SD3000细胞融合仪,当原生质体在交流电场(频率0.5MHz,强度800v/cm,作用时间60s)中形成串珠状后,施加直流脉冲(脉冲强度7kv/cm,宽度20μs,间隔0.5s,个数3),融合频率为2×10~(-4)左右,比50%PEG诱导的融合频率(2.5×10~(-5)高约一个数量级。对225株融合子进行了初筛发酵和效价测定。结果表明,其中效价高菌株所占百分数高于对照组(去甲基金霉素产生菌不同营养缺陷型的融合子),而且85%以上的融合子只产生去甲基组分。尽管融合子的发酵效价皆不稳定,但经过几次自然分离后仍获得了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一倍左右并只产生去甲基组分较为稳定的融合子菌株。  相似文献   

3.
诺西肽产生菌活跃链霉菌的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诺西肽产生菌活跃链霉菌的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最适条件。方法使用溶菌酶脱去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并考察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确定了原生质体制备的条件:一级培养采用种子培养基,培养30 h,转种量的体积分数为5%;二级培养采用R2YE培养基,培养时间为32 h,最适甘氨酸质量浓度为6.0 g.L-1,最佳溶菌酶质量浓度为1.5 g.L-1,酶解时间为60 min,原生质体再生率达到5.3%。结论上述条件为活跃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最适条件,该条件的建立为活跃链霉菌原生质体的诱变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金霉素链霉菌噬菌体的分布DistributionofbacteriophagesofStreptoinycesaureofaciens张菊英ZhangJuying(福州抗生素总厂,福州350002)(FuzhouAntibioticGeneralFa...  相似文献   

5.
林可霉素相关物质的LC-ESI-MS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林可霉素相关物质的LC-ESI—MS分析方法,对林可霉素相关物质进行分析确定。方法 利用分析柱,经柱后分流,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检测,分析确定林可霉素中出现的各个相关物质。结果 用建立的方法,分析确证了林可霉素中的4个主要相关物质,它们分别为林可霉素B组分及异构体、林可霉素异构体、林可霉素同系物。结论 本文建立的LC-ESI—MS方法可用于该品种的质量研究,并为该品种的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四环素(TC)和金霉素(CTC)产生菌金霉素链霉菌是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具有不同生产特性的金霉素链霉菌突变株可以作为四环素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克隆的宿主,也可用于以产生杂合抗生素为目标的实验,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及抗性基因已在几株链霉菌中克隆。  相似文献   

7.
金霉素发酵过程的代谢特性及调控策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金霉素链霉菌在50L自控发酵罐中发酵生产金霉素。分析了发酵过程的糖、氧、氮和磷的代谢特性以及菌体生长和金霉素生物合成的规律。结果表明,菌体前期的代谢控制显得非常重要,并对金霉素合成的整个过程起决定性作用。在参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发酵过程的实时优化,适宜增强前期的菌体生长,使物质代谢流有利于流向金霉素形成的途径,从而使金霉素的产率)效价)提高了10.3%。  相似文献   

8.
固定化生米加链霉菌细胞产生麦迪霉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在固定化酶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与固定化酶技术相比,它有操作稳定、无需酶的分离和提纯、能催化多酶反应系统并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因而近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麦迪霉素产生菌生米加链霉菌的固定化细胞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原生质体再生与诱变在硫霉素产生菌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硫霉素产生菌卡特利链霉菌358(Streptomycescatleya358)为原始菌株,用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结合物理、化学诱变的方法进行菌种选育。在最适条件下原生质体释放浓度和再生率分别为1.6×109/ml和29.5%。原生质体再生处理后,硫霉素产量变异向正方向移动,筛选到1株PR-117,相对效价提高60%。分别以菌株PR-117的孢子和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线及亚硫酸氢钠诱变,原生质体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强于孢子,致死率增加,效价分布更分散。原生质体与孢子紫外线诱变正变率分别为16.5%和9%,亚硫酸氢钠诱变的正变率都为4%。从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株中筛选到1株PRu-336,相对效价比原始菌株提高90%。  相似文献   

10.
林可霉素产生菌的推理选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林可霉素生物合成途径对林可链霉菌进行推理选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林可霉素是由一个氨基酸亚单位PHA和一个糖亚单位MTL组成,L-酷氨酸和葡萄糖可能是合成它们的前体。将2mg/ml的NTG和UV(253.7nm,300w,120s)处理后的菌丝片段分别涂布于含有18%的葡萄糖、30%的L-酪氨酸和12000μg/ml林可霉素的分离培养基上,分别挑选其耐受葡萄糖、L-酪氨酸和抗林可霉素的菌株,结果表明,分别用18%的葡萄糖耐受和12000μg/ml林可霉素抗性这两种方法挑选出来的菌株,效价正变率达60%-70%,较单纯随机筛选菌株的正变率提高20%以上,用这三种方法先后处理98-1菌株,最后得到00-282菌株,其效价提高了50%,对葡萄糖耐受浓度提高到20%,对林可霉素的抗性浓度提高到14000μg/ml。00-282菌析经3周保藏和传代实验F3,菌株高产性状稳定。与此同时进行了UV和NTG对林可链霉菌的诱变效果比较,NTG2mg/ml诱变效果优于UV120S。  相似文献   

11.
采用SDS-苯酚法提取生米卡链霉菌DNA,同时以SDS处理生米卡链霉菌原生质体得到游离DNA。将提取DNA及游离DNA转化北里链霉菌原生质体,得到10~(-2)的转化率。转化子经发酵得柱晶白霉素,其产量比亲本高5.2倍,同时发现组份亦有所变化,A_5组份从9.1%提高到36.7%。  相似文献   

12.
在一种过氧化氢能选择性透过的不对称膜上固定葡萄糖氧化酶,酶活力在0.35 u/cm~2以上。将酶膜与聚砜膜合并,安装在 DL-311型血糖快速分析仪上,临床血清标本测试结果与 Gilford BSA-30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相比较相关系数为0.991。在 ERMA GLU-1型血糖分析仪上本品与进口酶膜的测定结果,相关系数为1.001。c.v.=2.54%。葡萄糖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1000mg/dl,可连续测试1070次以上。应答时间为14~15s。酶膜于4℃保存半年活力仍不变。  相似文献   

13.
巫山淫羊藿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小檗科Berberidaceae淫羊藿属Epimedium植物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 T.S.Ying的地上部分中分得两种黄酮甙单体,经理化性质鉴定及紫外、红外、质谱、氢谱、碳谱等光谱分析,确定甙Ⅰ是新化合物,命名为巫山淫羊藿甙(wushanicariin)。甙Ⅱ是已知化合物淫羊藿甙(icariin),系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14.
红霉素链霉菌的菌丝生长在含有0.8%甘氨酸的S培养基中,对溶菌酶的作用敏感,通过酶解,并利用一个包含10mM-MgCl_2和25mM-CaCl_2的高渗培养基能使其菌丝脱壁形成10~(10)/ml的原生质体。 原生质体能再生细胞壁,回复成为一个完整的细胞。最佳条件时再生频率达90%左右。 利用紫外光对红霉素链霉菌的孢子及原生质体分别照射3分钟,其致死率分别为97.95%和98.81%。  相似文献   

15.
生米卡链霉菌原生质体电融合重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电融合新技术可提高生米卡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频率,并且在原生质体稳定液中加入2.5mol/L的MgCl_2,比使用PEG助融方法的融合频率高10倍。经过UV灭活高产菌株和另一脯氨酸缺陷型菌株的原生质体的电融合,其融合子的抗生素产量变异幅度大,发酵产物的各组份比例改变,经过选择获得了一新的高产菌株,麦迪霉素产量提高77%,其有效组份A_1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6.
黄褐毛忍冬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茅青  贾宪生 《药学学报》1989,24(4):269-274
从我省商品药材金银花的主要品种之一,黄褐毛忍冬(Lonicera fulvotomentosa Hsu et S.C.Cheng)的花蕾中分离到五种以常春藤皂甙元构成甙元的皂甙(Ⅰ~Ⅴ),本文报道化合物Ⅰ,Ⅱ和Ⅴ的结构测定。Ⅴ为新的三萜酸双糖链甙,命名为黄褐毛忍冬皂甙甲(fulvotomentoside A),Ⅰ和Ⅱ为已知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α-常春藤皂甙(α-hederin)和无患子皂甙B(sapindoside B)。  相似文献   

17.
分类学上 PF 25株与淡蓝浅红链霉菌1482株相近,但无黑色素生成能力,在经试验的各种培养基上均不产生气生菌丝,又不同于细胞壁具 LL 型 DAP 的各属放线菌。建议研究重组子的分类命名法。  相似文献   

18.
生米卡链霉菌和北里链霉菌用42%PEG4000做助融剂进行多配对原生质体种间融合,融合率为10~(-2)。同时,进行了UV灭活亲株的种间融合,融合率也为10~(-2)。采用液体培养基再生,表观融合率达10~(-1)。随机挑选形态各异的一定数量的融合子作产物分析,发现它们产生柱晶白霉素,总效价比直接亲本高5.9倍,比间接亲本高27%。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表明A_5组份从9.1%提高到43.4%。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肠道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对病人感染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弗氏痢疾杆菌出现的耐药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多数由抗药性质粒介导形成耐药性。这种耐药性可以传递,之所以能传递与质粒及其上面的耐药基因转移有关。这种耐药性传递是通过细菌的转化、转导实验研究手段而确定。该研究为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控制耐药基因的转移或研究质粒消除剂,从而控制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用启动子探针质粒pIJ486作载体,变青链霉菌TK24作受体,克隆来自金霉素链霉菌UK81的启动子,得到了三个转化子。其中转化子变青链霉菌TK24(pTA1)是含高活性外源启动子的重组子。而变青链霉菌TK24(pTA5)和变青链霉菌TK24(pTA7)中的外源启动子活性很低,但变青链霉菌TK24(pTA7)产生了新抗生素。其抗菌谱与供体金霉素链霉菌UK81的不同,当重组质粒,pTA7再转化金霉素链霉菌UK81时,得到的再转化子的抗菌谱仍与金霉素链霉菌UK81相同,但再转化子的抗生素产生被促进。经高压电泳和薄层层析表明,变青链霉菌TK24(pTA7)产生的胞内抗生物质为两种成份。金霉素链霉菌UK81(pTA7)和金霉素链霉菌UK81产生的抗生素成份相同而与变青链霉菌TK24(pTA7)产生的不同。实验得到的三个重组质粒pTA1、pTA5和pTA7上的插入片段大小分别为2.7kb、3.75kb和2.2k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